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英语“共情课堂”教学探究

时间:2024-05-04

陈香香 王芳

摘要:随着全国高校“大思政”格局创建工作的推进,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课堂发挥育人作用成为每一位高校英语教师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共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递,促进交流。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思想的触动“这一特性,又与英语交际性这一特点吻合。本文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共情课堂”的意义、原则及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能运用“共情课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

关键词:共情;思政育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225-02

一、“大思政”格局的概念

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会议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各大高校中,要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大学英语课程授课对象面广,人多,在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中,承担着不容忽视的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课堂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是时代的召唤。

二、“共情"教学的概念

“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来的,英文单词“empathy”也被汉译为移情、同理心或同感心,指的是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共情”法最初是用于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现在已经被应用于医疗护理、教育等领域。

“共情”应用于教学中,就是指在教学中师生能相互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实现情感的共鸣而达成教学目的。“共情”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共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递,促进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说教,缺乏亲和力,效果也不好,而且千篇一律,毫无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共情”教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思想的触动“这一特性,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等道德文化的引领。在有效的交流中获知不同个体的需求,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不同的期待。

三、大学英语“共情课堂”的构建

(一)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共情课堂”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征求意见版)》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其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也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并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共情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共情课堂”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主动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材料,教学任务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将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学生的体验中。

2.保持交往互动的原则。首先,语言本就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中必然要有充分的交际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共情课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型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互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平等的互学互动。在“共情课堂”上,要充分鼓励交际,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知识的共享,情感思想的共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

3.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中会涉及到不同文化、信念的对比。“共情课堂”上,师生要从多角度体验情景,分析问题,在引起情感思想共振的同时,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想法要存有包容的态度。

四、大学英语“共情课堂”的实施

(一)课前准备

为了构建有效的“共情课堂”,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做好课前预备。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英语基础、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学情要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问卷、访谈等调查形式搜集相关信息。根据学情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方式等。

另一方面,在“共情课堂”模式下,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学内容的传递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知识的内化也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生通过阅读、收听、观看与主题相关的图文及视听资料,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任务,在这个初步体验的过程中,使自己进入相关的语言和文化场景,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不能开口用英语参与讨论与交流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共情”离不开“体验感受”这一特点,结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大学英语“共情课堂”可以应用情景法和任务驱动法这类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既能训练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促进英语知识内化,又有助于师生及生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实现“共情”并培养师生“共情”能力的课堂任务:

1.角色扮演:对于口语交际对话和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模拟相应场景进行角色表演。不仅仅是语言的复述,也是对情景的切身体验,兼带自身感受的抒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多场次,交换角色表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同一个场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共情”的过程中能客观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例如,学习口语投诉makingcomplaints时,让学生表演顾客向客服投诉的情景会话。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了作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和作为客服维护企业形象两种不同的立场,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职场交际的能力,并通过“共情”,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尊重,诚信谦逊的人生观及工作态度。

2.小组辩论:对于课文中有争议性的问题或文化现象,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了应辩,还能促使学生认真倾听和思考对方辩手的想法,倾听在“共情”中是很重要的。在唇枪舌战的辩论中,不仅能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还能营造“共情”氛围,学生通过互相聆听,换位思考,对问题和现象建立不偏不激的认识。

3.展示和说明:结合所学内容,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媒介介绍人物、事物或实事、社会现象等,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分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示和介绍。例如,在学习节日时,每个小组任意选择一个中国或西方的传统节日,分别从节日历史来历、节日的传统习俗、以及当下中国或西方欧美国家如何过节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展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了解和思考事物或现象本质,完成知识的内化。在展示介绍时,知识传递共享的同时,情感和想法也实现了传递和共振。

4.思维导图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传媒阅读材料、焦点热点报道,通过讨论,合力绘制思维导图。中国传媒英语文章具有较强的时政性,能激发学生阅读讨论的兴趣,另外其中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一方面,通过阅读,增加同主题词汇的出现频率,巩固内化所学语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訓练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能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等语言技能。

(三)教学评价

适当的教学评价对于“共情课堂”的教学成效是非常重要的个环节。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导,评价维度也是单一的,只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是否运用正确。大学英语“共情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多维化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应相辅相成。评价标准也应该多维化,应包含语言知识水平、语言技能水平、情感表达程度、进步收获、准备工作量如道具、素材等、课堂态度如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配合度等,以及学习策略方面的,如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等。课堂教学评价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运用在线投票,点赞,问卷星等信息化评价手段,也可以.运用课堂的评价表打分、口头点评等线下评价方式。

在“共情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共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应予以差异性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或粗略划分等级,批量评价。“共情”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具有激励性的。评价项目中应该包含进步程度这一条,学生无论是在语言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学习态度等情感方面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观摩和鼓励,相互感染,可以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在教学结束时才进行,应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及时对学生运用英语的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更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

(四)课后跟进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了解学习中的困难、需求、期待等。教师可以通过座谈或在线问卷星搜集反馈信息。课后跟进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互动,有益于实现“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结语

在“大思政”格局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创建“共情课堂”,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成效的同时,有效实施思政育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道德涵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情态、肢体语言等给予学生各种鼓励,创设“共情”氛围。

最后,教师还应提高时政素养,选择当下时政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运用自身中西文化根底,运用“共情”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高职思政课教学共情法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GB179.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袁龙.营造“共情课堂”:“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J].文教资料,2018(23)

[3]曾湘云.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校园英语,2018(47).

[4]翟晓丽.培养“共情”,减少师生理念错位——后方法教学宏观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4(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