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中唱词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时间:2024-05-04

田宇

摘要:在瑶族还盘王愿仪式的过程中,唱词是声音最主要的来源。它贯穿于仪式的始终,也是最能直接地反映整个仪式核心内容的部分。宗教职能者通过唱词并结合仪式敘事中大量娱神、娱人情景演绎等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仪式参与者、旁观者起到潜移默化的社会教化、文化传承的作用,唤起族人祭祀盘王的约定和历史记忆,不断强化着瑶族社会内部对还愿规则的履行。

关键词:还盘王愿仪式;唱词;特点;功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130-01

还盘王愿是瑶族祭祀、拜谢盘,王(盘瓠)、履行相关约定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它连接着族源神话、宗教信仰、社会生产生活等,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盘瑶社会中,人们认为只要履行祭祀盘王的约定、遵守还愿规则,在一定时期内举行还愿仪式,就能获得盘王带来的福祉和庇佑,帮助度过家屋危机,实现状态转换。

一、还盘王愿仪式中的声音与动作

在整个还愿过程中,仪式实践可以分为声音和动作两个部分,这两部分是相互配合的。声音的来源,包括师公念诵的唱词、器乐伴奏、唱诵瑶歌、情景对答、法器发出的声音等。其中,仪式中的唱词是声音最主要的来源,贯穿于仪式始终,也是最能直接地反映整个仪式核心内容的部分。通过唱词并结合仪式叙事中大量娱神、娱人情景演绎等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仪式参与者、旁观者起到潜移默化的社会教化、文化传承的作用,唤起族人祭祀盘王的约定和历史记忆,不断强化着瑶族社会内部对还愿规则的履行。

二、还盘王愿仪式唱词的特点

宗教语言最大的特点是要让人们相信仪式中的所听所闻。①结合还愿仪式中宗教职能者的唱词,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具有诗歌的格律

仪式中的唱词富有文学色彩,大部分为七言一句,每两句最后一个字押韵,具有诗歌的格律。这样的特点师公在念唱的时候朗朗上口,容易亲近民众,且大部分用词源于生活,使人易于接受。例如《盘王大歌》中一段:

“盘古出世在西天,两个金童在两边,手把铁扇两边立,立在身边千万年。两个金童玉女鬼,裙角有条水对花。身着罗裙十八副,一双裙带九斤麻,头上又金钗子,两边又石榴花"②

“边”与“年”押韵,花”、麻”押韵,容易念诵,普通受众易于听懂接受。

(二)设问自答的叙事方式

仪式中唱词有很多采取设问自答的叙事方式,比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更容易使印象深刻。例如《盘王歌》中唱诵瑶族祖先盘王生病与去世的一段:

“盘王出世大家园,龙衣状过好风流……盘古着病是何日?盘古着病是何时?何人担水归洗面?何人裁剪做孝衣?”

首先设问,盘王什么时候生病,是谁人照料。接着回答这问题:

“盘古着病是辰日,盘古着病是辰时。孝子担水归洗面,匠人裁剪做孝衣。

接着设问盘王什么时候去世,如何安葬:

“盘古何年何月死?又到何年何月埋?几百贯钱请和尚,几曾礼拜狱门开?”

接着对上述问题进行问答:

“盘古辰年辰月死,又到已年己月埋。三百贯钱请和尚,七曾礼拜狱门开……

通过设问自答的叙事方式更容易使人接受,从而唤起族人对共同祖先的历史记忆,起着维系族群情感纽带的作用。

(三)使用重复的句式

唱词中有大量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的句式,通过变换其中的字句,强化所想要达到的效果。例如科仪文书《下本流乐解神意》中:

“(1)解神意,歌堂林里解神意。解的神愁神归去,归去莫传还愿头。(2)解神意,歌堂林里解神思,解的神思神归去,归去莫传还愿慈。(3)解神意,歌堂林里解神忧,解的神忧神归去,保得主人千万愁。”

从解神意中一小段唱词,可以看出师公希望通过三段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的句式反复向祖先告知,主家为还愿举行了仪式,做了大量准备,祈求保佑。其他唱词中也都有大量重复的句式。

(四)寄寓神意

在仪式的唱词中,宗教职能者为了突显仪式的神圣性,使人们相信仪式结果,往往尽量去除个人的意志,将道具或仪式结果寄寓神意。其中打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笞子本身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师公们将这种随机性与神灵指示结合起来,因此使得笞子具有寄托神意、心理暗示和心理治疗的作用,使人们笃信打窖的结果。打答也关系到仪式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有些学者将打笞视为仪式之“眼”。

三、还盘王愿仪式中的唱词内容分析

瑶族社会中各类仪式能够完整地传承到今天,一方面得益于师公对各类仪式十分熟悉。另一方面有赖于宗教文书的记载。通过对宗教文书中唱词的整理,可以发现:一方面唱词中包含大量关于瑶族族源神话、迁徙传说的内容;一方面师公在仪式中念唱最多、最频繁的部分是“意者”。

(一)唤起族人共同的文化记忆,维系族群情感

《盘王出世歌》中讲述了瑶族祖先盘王出世和置天立地的神话故事。接着讲述景定元年,洪水泛滥,最后只剩下伏羲姐妹二人,最后两人婚配,也生出了十二姓瑶人。再接下来讲述寅卯二年天下大旱,瑶族人也没有粮食,只能迁徙,漂洋过海,但是无法到岸,最后祈求盘王保佑,到达岸边,在广东潮州府乐昌县安定下来,为了感谢盘王恩德,于是代代举行还愿仪式。师公通过仪式中关于盘王和渡海神话的唱诵,唤起瑶族族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强化了族群的认同意识和对祭祀约定的遵守。

(二)强化祭祀规则的履行,维系社会秩序

“意者”是师公在仪式中向神灵、盘王念诵主家许愿的经过,还愿的缘由,主家为还愿仪式所做的准备,包括请到的仪式人员、备办的祭品及目前仪式的进展等。师公在仪式的每个阶段都会念诵意者。意者的没有固定内容和格式,师公会根据主家的情况和仪式的进展灵活念诵。

纵观整个还愿仪式的每个关键阶段,宗教职能者都会念诵意者。每次意者都必须详细地说明家主许愿、还愿经过、准备的祭品,所请仪式人员,目前的进展等。尽管念诵意者枯燥,且持续时间很长,甚至约占唱词内容的四分之一。然而整个过程师公没有显得半点不耐烦,始终一丝不苟的念诵。正是通过在仪式各关键环节念唱不断重复的唱词,不断强化着瑶族社会内部对祭祀盘王的规则的履行。

(三)通过仪式的场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还盘王愿仪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瑶族文化的传承场域。

宗教职能者承担着瑶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在仪式实践的同时,也将这一整套完整的流程,包括唱词中对瑶族祖先、民族的源流及民族迁徒的艰难的族群记忆等内容,教授给师替(宗教职能者的徒弟),潜移默化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

在还愿仪式的唱词中包含了丰富的瑶族历史、文化信息,如盘王出世、置天立地神话,瑶人漂洋过海故事,许愿、还愿缘由过程等。集体仪式本身也是族群历史、社会教导、文化传承最直接、最有效的场域。在仪式中师公通过对经典的诵唱和娱神、娱人情景演绎等社区群体易于接受的方式从而对仪式参与者、旁观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的濡化和函化的作用,唤起族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对祖先关系的再确认,藉此不断强化祭祀约定和规则的履行。

注释:

①高雅宁.广西靖西县壮人农村社会中的memot(魔婆)的养成过程与仪式表演[M].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223.

②《还歌堂愿请歌点席用书》,2016年1月16日,科仪文书,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赵有福师公家藏.

③《还歌堂愿请歌点席用书》,2016年1月16日,科仪文书,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赵有福师公家藏.

④《下本流乐解神意》,2016年1月16日,科仪文书,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黄洞村赵有福师公家藏

⑤刘昭瑞.一个瑶族师公和他的信仰世界[J].宗教心理学,2008(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