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帆
摘要: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民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农民画创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由此,本文从活的生态村落的保护、材料语义的就地开发、鼓励创新和加强产权保护、快乐健康的创作心态、培养新农村的新画家这五个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画: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144-03
一、前言
农民画是一个较新的画种,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来又被成为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特别有生命力。它曾和工人画、战士画并列齐名,属于工农兵文艺的一支。几十年过去了,最终只有农民画这一支流传下来了。工人画因经济体制转型、国有体制改革而消失。战士画则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融入到主流美术的大潮中去了。只有农民画凭借广阔的沃土得以流传下来。农民画特征明显,它构思纯真巧妙,生活气息浓郁,色彩明快对比强烈,构图夸张饱满,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它存在的特征。再细分析其留存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拥有几亿农民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推进,城镇人口逐年增多,农村,人口也随之减少。农村人口流失,耕地流失,农民画的群众基础也受到了冲击。城镇化的进程对于农民画来说,还远不止人口问题,还包括了文化生态问题、创作环境问题、继承与创新问题、人才梯队建设问题等等。在中国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它的脚步势不可挡。在认清总的发展态势的情况下,积极关注城镇化进程给农民画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因势利导的进行对策研究,积极尝试新的方法,才可能维持城镇化进程下农民画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下农民画创作的现状
(一)消失的文化生态与农民画生活题材
农民画不是狭义的农民画的画,而是广义的描绘农村生产生活、节日喜庆、乡村习俗、民间故事传说的题材画。其脱胎于田间地垄中的民间美术,将真实生活转译成画面,有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又以夸张的描绘、外拙内巧的绘画风格所见长。所画内容题材都细致刻画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与丰富多彩的劳作生活,深刻地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身于阡陌之间,躬耕陇亩之余所创作的农民画,乡土气息跃然纸上,满怀对家乡生活的赞美与丰收的喜悦。从《回娘家》、《过年了》、《年初一》等作品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劳动人民喜迎新年的欢快景象(如图1所示);作品《春米》、《榨油》、《榨糖》、《水车》则反映了祥和浪漫的劳动趣味,也凝聚了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劳动人民劳作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吃西瓜》、《裹棕》、《打边炉》则描绘了劳作后分享劳动果实的畅快恣意,满满的农家喜乐气氛(如图2所示);《蓝田瑶家舞火狗》、《客家山歌组画》中,所展现的古风热诚的民间习俗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如图3所示);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耕畜之间的情感依托,在《探亲》、《牛诞》这类作品中皆有体现(如图4所示)。
然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下,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民画所赖以生存的乡土基因、民间文化日渐淡薄,城乡文化边界的消融。新华网曾刊发评论:农民画”绘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抹乡愁。也正验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城镇化的进程让农民失去了耕作的土地。但对于农民画而言,消失的不仅仅是土地,连同一起消失的还有带着乡土味的农村生活的原生态场景和农村生活的文化母体。农村的生活变了,农民画所倚赖的创作视界也变了。比如《打井》、《奶牛场》、《猎手》,《春米》、《榨油》、《榨糖》、《水车》这些场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已经非常难得一见了,更何谈以此为基点的农民画创作。乡土生态文化的消失与农民画生活题材的缺失,使得农民画创作陷入困境。
(二)消失的环境生态与农民画创作材料
农民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创作环境随性自由,最初的农民画也叫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画。它的创作材料讲究就地取材,往往都是廉价而又随处可见的乡土材料,比如麻布袋、老木板、竹器、麦秆、桦树皮、土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加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的农民画创作材料也难觅踪影。麻布袋、麦秆、桦树皮、土墙如今在农村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化的新农村更是少之又少。随着麻布袋的消失,那些画在麻布袋上古朴粗犷的农民画也随之消失了。笔者发现近十年创作的农民画中已经找不到麻布上的作品了。麻布的作用在色彩和质感两方面。麻布的颜色大都是棕色的,在画面中的色彩属于调和色。农民画色彩艳丽饱和,协调色弥足珍贵。空口袋背米,没有了“麻布口袋”如何去背现代文明的精神食粮,协调色没有了用什么材质的什么色彩来替代?现代农民画的风格趋同,越来越精致秀美,这与在材质上缺乏粗野的原生创作材料这一原因息息相关。更甚者,一部分新生代农民画家盲目崇拜专业绘画,试图借用专业绘画中的材料技法,希望打破农民画固有模式而求得创新,但这也恰恰消解了农民画这一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本体语言。
(三)重复的创作模仿秀
由于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农民画创作题材的衰竭,现在的农民画出现了不参赛不创作的现象。另一更大的冲击则是受市场经济体制及浪潮的影响,不少农民画家趋名利,近功利,创作热情缺失,而模仿之风盛行。市场本是一把双刃剑,艺术市场的需求为农民画家找到了一条生存的路径,但同时由于市场的竞争、选择机制,造成对某些畅销作品的大量模仿复制,以谋求利润。这一苗头不仅侵犯了艺术作品的版权问题,更压低了其他原创
的农民画作品价格和层次,使得画家们更无暇进行原创,由此恶性循环。
绘画的目的与心态改变了,投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也变得非常有限,重复的模仿秀使得农民画没有活力。一个画种,缺乏创新精神,东拼西凑、盲目模仿的创作现状,那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的。原创性是农民画的生命力所在,鼓励原创实际上是解决农民画自身的发展能力问题。②
(四)创作者浮躁的生存现状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画创作主体的境遇和生存状态也发生了诸多转变,进而影响着农民画创作风格的演变。失地的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他们在城市的边缘,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也回不到故士,生存的状态比较的浮躁。因为男人们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农民画的创作群体出现了女性居多的现象,很多留守女性加入到创作队伍中,也导致农民画出现了阴柔之风,长此以往,对农民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另者,由城镇化所造成的农村生活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巨大转变,也影响了农民画的创作环境。从本质而言,农民画多反映乡土生活,生动记录了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其特色就是对人情之美、乡土之美、民俗之美的赞颂,画风质朴纯真、稚拙夸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痕迹。倘若拋弃这种“味道”,农民画也就不复存在了。以《丰收乐》为例,现在农村浮躁的生存状态很难使得农民们细细品味纯朴喜悦的丰收喜庆,那些理想生活的场景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如图5所示)为农民画而农民画,盲目追求创新和多样化,致使农民画创作模糊含混而失去方向。
《中国农民画考察》一书中曾提到:农民画家队伍面临新老交替,新生代画家缺乏老一辈画家深厚的农村生活积淀和传统艺术熏陶。农民画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问题。前不久,粤剧领军人物红线女的离世引人唏嘘,因为没有真正的传承人,业界普遍对粤剧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农民画的发展也是如此,以以东龙门农民画为例,代表人物谭池发去世,虽然他培养了五六名弟子,但是代表性的传承人并未产生。谭池发的贡献不仅仅是培养了学员,他真正的贡献在于探索出一条带有岭南乡情的农民画之路,用自己的实践创作为年轻一代指明了创作方向。农民画的发展出现缺乏领军人物的情况。导致新生代的创作者对农民画发展方向、创作方法、创作形式等问题缺乏引导,陷入盲目状态。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投城市,其中,许多农民画家也加入了“南下”“进城”的行列,这使得“青黄不接”的农民画创作队伍再次遭遇挫折。
三、城镇化进程下农民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活的生态村落的保护
在城镇化的进程下,政府应该下大力气保护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典型的文化古村落。这一保护,应是一种“活的”保护,是个有机生长的过程。保护,不仅仅是村落物质形式的简单保留,还应该有文化的传承,民俗风情的沿袭,并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迁演进,所不断的加入的一些新的元素、新的内容。以乡土村落为土壤,以民间艺术为根基,扎根其中,保留地方性的民俗特色,体现民族精神,使得农民画独具民俗风情与乡土气息;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内容,把握时代主旋律,才能使得农民画具有现代气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成为强而有力的一种文化品牌。农民画生于土地,长于士地,乡土村落与时代气息的巧妙结合的活的生态村落,将为农民画在城镇化进程下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丰厚养分与良好平台。
(二)材料语义的就地开发
从材料着手,对材料语义的就地开发及有效利用,各地的农民画能籍此形成独立的、别具特色的艺术风貌及发展方向。以龙门农民画为例,龙门盛产竹子,毫不夸张的说,全国四分之一的牙签都产自龙门。同时,龙门又是“三大农民画乡”之一,晓誉中国。因此,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广东惠州龙门县以“文化龙门一中国龙门农民客厅”为主题,把龙门农民画元素,结合龙门所盛产的竹材质,进行大胆尝试,制作成家居用品,打造成農家客厅。“龙门农民客厅”中的每一件家居单品,皆为竹制,且对农民画的风格气质进行了很好的转译,饱含强烈的地域特色,使充满乡土气息的龙门农民画活化了,“立”起来了,向观众展示了不一样的龙门,不一样的“农民画”,产生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三)鼓励创新和加强产权保护
在鼓励创新方面,要细心观察摸索新的乡村视角,从乡村的角度来观察新农村的新发展变化,寻求新的时代题材。龙门农民画以“南蛮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视角,展现对“南蛮文化”大胆与开创融合的文化精神的探索,便很好的回应了这一观点。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农民画的受众已经发生变化,现代的农民画,已经由“对自己说”的自叙转向“对他人说”的讲述。这些受众往往是市场购买者、艺术界的人士。只有说出“方言”,也就是地方特色,才有人听着觉得有味道。不要怕土气,士气的农民画创作和洋气的衍生产品的开发,才能让让农民画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加强产权保护方面,鼓励农民的知识产权意识。申请外观专利等。文化局、宣传部等部门,应帮助指导农民画进行市场推广版权维护等,提高农民画的作品声誉和社会形象。这一点,惠州的龙门农民画博物馆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见证。
(四)快乐健康的创作心态
新生代的农民比上一代的农民更有广阔的艺术视野和艺术精神的追求。但无论是新老农民,他们对乡土的眷恋、对传统道德的歌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都是一致的,他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也是一致的。
为新生代的农民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弘扬具有传统民俗,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社会气质,才能使得创作者从中有所感悟,充满对生活原始的热情,发掘中国农民画的原始的力量和纯朴的美,以快乐健康的创作心态去创作。按照***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农民的生产、生活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遵循农民画的创作规律,按照农民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行创作;要跟随时代进行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农民画作品。⑧
(五)培养新农村的新画家
中国的农民画是在特定的历史下成长起来的乡艺术。在失去过去集体经济的支撑,暴露在在城市化进程之后,培养新农村的新画家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于政府而言,政府应积极引导,形成良性的农民画发展机制。以惠州龙门农民画为例,龙门县县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三化”,普及化、市场化、产业化来夯实人才基础。“一十百千万”工程,“一每个乡镇文化站和每所中小学都有农民画辅导兴趣小组。“百”,培养出100名绘画爱好者。“千”,培养出5000个骨干创作分子,“万”,一万名绘画爱好者。农村画家也出现了工作室、展览会甚至经纪人。于高校而言,有责任积极培养农民画家和建立农民画的理论和学科研究队伍,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于个人而言,应深深根植乡土生活,培养创作灵感。第一第二代农民画家大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于乡土有着固有的情节与切身的经验体会。而新生代的农民画家,许多生产劳作的经验感受都是间接地,这就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力气,其感受体会乡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创作灵感。
★基金项目:惠州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引地方文化资源育地方创新型设计人才》(项目编号:hzu201712)、惠州学院教学质量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团队》(项目编号:TD2019005)、《视觉传达设计特色专业》(项目编号:TS2019003)。注释:
①刘斐,郭翔.“农民画”绘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抹乡愁.新华网,2015-1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5/c_1117146013.htm.
②黄治成,谢先良。乡情岭南——龙门农民画发展考察[N].美术报,2010-08-07(第七版).
③徐静,关于当前中国农民画创作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2015-02-13(第五版).
参考文献:
[1]郑士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左汉中,李小山.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熊甲艳.消失的乡村视角——农民画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
[4]王淑兰,丁占勇.新形势下中国农民画的发展走向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5).
[5]李芳.龙门农民画发展对策探索[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