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奥古斯丁《忏悔录》与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契合

时间:2024-05-04

李玉锦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00)

一、前言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于公元394~400 年创作的自传体回忆录,描写早期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全书共分为13 卷,在忏悔自己的同时赞扬天主之爱。奥古斯丁(354~430 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把哲学用在基督教义上,使哲学与宗教结合,创立了基督教哲学,后来成为经院哲学依据的权威。

二、《忏悔录》的主要内容——以第二卷为例

《忏悔录》第二卷写作者16 岁时的经历,忏悔年少时的罪过,主要写两件事:一是与有夫之妇乱伦(1-3 节);二是偷梨事件(4-10 节)。

在1-3 节中,作者为私通而忏悔:“青年时代我狂热地渴求快乐,将大好的青春消磨在各式各样的恋爱中,还总是沾沾自喜不知悔改。这时我喜欢的是爱与被爱。但我不满足于精神间的沟通与交流,对肉欲的渴望和青春的萌动遮住了我的心灵,蒙蔽了我的眼睛。我分不清什么是晴朗的爱、什么是阴沉的肉欲。爱和肉欲交织在一起,在我的体内燃烧,把我推向了罪恶的深渊。”“在我十六岁时,我的家人想要我学到最好的辞令以便能够高谈阔论并说服别人,在他们的安排下,我离开了家,这使我更加疯狂地纵情作乐。……去留学之前,有段时间我待在家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闲散舒适,我心中对情欲的渴望日益增长,却没有人为我排解。”“我的天主,你一再地通过母亲告诫我,不要与有夫之妇私通,但我压根没有把这些话听到心里。我和那些伙伴们游走于罪恶之城,深陷在罪恶的泥潭,沉醉在温柔乡里。我那样容易受到无形的敌人的诱惑和践踏。”

在第4-10 节中,作者写到他曾为作恶而偷窃:“但我却愿意偷窃,不是出于被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而我所偷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我没有的。之所以去偷,并不是为了享受所偷的东西,而是为了享受偷窃的快感与品尝罪恶。……在我家葡萄园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的果实在外观和味道上并不诱人。一天深夜,我们一帮年轻人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带走了。偷来的梨子我也尝了几个,不过大部分都拿去喂猪了。正因为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我们才乐此不疲。”“我的天主啊,请看我的心,它跌落在深渊里。让我的心现在告诉你,当我为作恶而作恶的时候,究竟在想些什么。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这个丑恶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取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那次偷窃令我面红耳赤,每当我想起我总是问自己:我得到了什么呢?我想假如只有我一个人,就不会这样做。可见那时我还珍视伙伴间的友谊,愿意与他们狼狈为奸。……如果我只希望享受偷吃果子的乐趣,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乐趣不在果子而在于罪恶,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为。这种心情当然是龌龊不堪的,怀着这种心情的人也是可耻的。但“谁能了解罪恶”?当我孤单一人去作恶就无法找到快乐,而当有人在周围时,看到或想到可笑的事,是很容易感到快乐的。我的天主,这些是我脑中十分鲜活的记忆。单独我一人的话,绝不喜欢做这种只为了偷窃而不贪图赃物的事。唉,真是害人不浅的友谊,还有那不可思议的思想诱惑!”

三、与《忏悔录》相关的作品

《忏悔录》在行文中,提到很多西方经典作品,如:你(主)对我们大声疾呼:“你若娶妻并不是犯罪;处女若出嫁,也不是犯罪。然而这等人肉身必受苦难,我却愿意你们免这苦难。”(《新约·哥林多前书》7 章28 节)“男不近女倒好”(《新约·哥林多前书》7 章1 节),你又告诉我们:“没有妻室的人能专心事主,唯求取悦于主;有妻室的则会注意世上的事,一心想取悦妻子。”(《新约·哥林多前书》7 章32—33 节)《哥林多前书》(Corinthians,拉丁文Corinth,英文Corins),又译《格林多前书》,全名是《保罗(保禄)达哥林多人前书》,是保罗(保禄)为哥林多教会所写的书信。主要内容为教会纷争、道德纪律、婚姻生活。又如:如果我比较留心一些,一定能听到这些声音,能“为天国而自阉”(《马太福音》19 章12 节)马太福音是新约的一卷书,共28 章。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又如:“你以痛苦渗入命令之中”。(《诗篇》93 首20 节)你却通过她对我讲话,你在她身上受到我、受到“你的仆人,你的婢女的儿子”的轻蔑。(《诗篇》115 首16 节)“我的罪恶恰就从我的肉体中长起来”。(《诗篇》72 首7 节)《诗篇》是旧约的一卷。本卷书共150 篇,是耶和华真正敬拜者大卫所记录的一辑受感示的诗歌集,包括150 首可用音乐伴唱的神圣诗歌。旧约分为三个部分:律法书,先知书和圣文集。其中圣文集共11 卷书,包括三卷诗作:《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卷文集(Megilloth):《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和《以斯帖记》,以及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希伯来圣经中这两卷是合在一起的)和《历代志上下》。由于《诗篇》被认为是圣文集中最重要的作品,故常用来代表整个圣文集(这在修辞上叫作提喻),所以希伯来人常常称他们的三部分圣经为“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见路24:44)。又如:“你的打击是为了治疗”(《旧约·申命纪》32 章39 节)《申命纪》是旧约的最后一部,意即“重申前命”,因为本书的内容是摩西把所立的法律重新给以色列人详述一遍。《申命纪》是旧约书中一部极重要而且对以色列人生活极有影响的书。它的特点是在于把天主与人彼此间的爱作为宗教的基础和目标。又如:我的天主,我青年时曾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扶持,深入歧途,我为我自己成为一个“饥馑的区域。”(《路加福音》,15 章14 节)路加福音是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24 章。记载了施洗约翰、耶稣的出生、童年、传道、受难、复活。

四、《忏悔录》的文学性

1.心理写实主义。《忏悔录》没有连贯的故事描写和特殊的情节烘托,几乎全篇都是自我的心理独白。如:“我该向谁叙述这些事呢?我的天主,即使我的作品可能只会被极少数的人看到,我也愿意在你面前讲述我的过去。因为我想让所有读者都知道,即使一个人罪孽深重,只要他真心忏悔,遵照信仰生活,你的恩泽就会降临到他的身上。”(p27)

2.独特的人物形象。《忏悔录》展示了一个聪颖过人,却痴迷异教、耽于情欲的年轻人形象,从怀疑主、发现主到信仰主、服侍主的心路历程。在表达对天主虔诚的信仰,袒露自己过去所犯的过错时,作者表现出了十分丰富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刻画了真实、虔诚的作者形象。

3.通俗而个性化的语言。《忏悔录》的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富于激情。在文学创作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这样才更有利于作品的流传。奥古斯丁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有意识地使用了这种创作理念,用朴实和富有吸引力的文字,达到传播的目的。

4.多重视角的叙事。《忏悔录》以“上帝”为假想读者,以第一人称“我”为忏悔主体,文本中除叙述者“我”外,还存在着多种人物、多种声音,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帝的声音(也就是引自《圣经》中他的话)、母亲和朋友们的声音。如:“母亲虔诚的心中充满忧惧和惊恐,怕我不面向你,而是背着你。哎,这只能怪我自己,一直在远离着你。我的天主,你一再地通过母亲告诫我,不要与有夫之妇私通,但我压根没有把这些话听到心里。”(p28)

5.二律背反(Binary Oppositions)的手法。文本常常包含一些自相矛盾的因素,但是这些矛盾因素在更深层次上又达到了和谐和统一,如:“我青年时一度狂热地渴求以地狱的快乐为满足。”“你的打击是为了治疗,你杀死我们,为了不使我们离开你而死亡。”“……便自欺欺人想模仿囚徒们的虚假自由”。

五、《忏悔录》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古斯丁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在欧洲“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德·缪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创作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1810 年12 月11 日,缪塞出生于巴黎。1819 年,缪塞进入亨利四世中学,他能用拉丁文写诗而显得出众。1827 年8 月在全国中学高材生大赛中,获拉丁文作文二等奖。在哲学班获哲学作文一等奖、法文作文二等奖。1836 年2 月,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8 月,发表诗歌《八月之夜》。1837 年6 月,发表剧本《逢场作戏》。10 月,发表诗《十月之夜》。虽然缪塞的传记没有记载相关内容,但是由于缪塞同时擅长拉丁文和哲学,笔者推测他熟稔《忏悔录》这部拉丁文哲学经典,并受其影响。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共分五部,第一部写花花公子奥克塔夫在一次宴会上发现他的情妇和自己的一位挚友有奸情,于是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从此对一切都持以怀疑的态度。为了弥合心灵的创伤,他开始了放荡不羁的生活;第二部写奥克塔夫和他的朋友们整日纵欲,生活颓废;第三部到第五部写奥克塔夫与布里吉特的爱情悲剧。《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不仅在内容上与《忏悔录》有契合,在写作手法上也具有相似之处。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是细致的心理描写。缪塞说过:“你要知道, 当手在书写的时候,是心在说话,在呻吟,在融化。”从小说的书名就一目了然:“忏悔”即“心在说话”。缪塞用第一人称叙事,由主人公自己来叙述,使于把人物内心的感受和盘托出。《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另一显著艺术特色是抒情风味浓烈。作为一个著名诗人,缪塞很早就接受了浪漫主义的美学观点,主张文学应是个人感情的抒发,“是心在舒展,在流露,在呼吸,象一位愉快的香客登上了山崖”,“爱真,爱美,寻求他们间的和谐”,缪塞就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把一笑,一言,一叹,一瞥都造成精美的作品,充满恐惧和魅力,把一滴泪变成珍珠一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