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丰城花镲锣鼓的传承对策

时间:2024-05-04

林玉峰 孙卫华

(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江西 宜春336000)

一、引言

清乾隆年间,丰城民间唢呐演奏家熊海元深入当地乡田地头,收集整理了龙光书院演奏过的唢呐曲目,逐步形成花镲锣鼓最早的曲牌和班社,并起名丰城花镲锣鼓。从此,花镲锣鼓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器乐乐种。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本文试结合该项目的保护工作实践谈几点传承对策。

二、丰城花镲锣鼓流存现状

花镲锣鼓最早萌芽于南宋时期丰城龙光书院,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有300多支花镲锣队,数千名艺人。其中以荣塘、拖船、隍城等乡镇最为繁盛,也流传到周边的樟树、高安、新建和安义等县市。其曲牌按来源可分民歌性曲牌、戏曲性曲牌、传统性曲牌、移植性曲牌四大类;按鼓槌使用特点可分单鼓槌和双鼓槌;按体裁形式可分长牌和短牌。曲体结构主要有单曲牌体、变奏体、循环体、联曲体等,音阶大多为民族五声音阶,即:1、2、3、5、6,乐队编制为7人10件乐器。花镲锣鼓曲牌旋律优美,融汇民歌、戏曲、说唱音乐及传统曲牌音乐材料,其变化丰富多彩而活灵活现,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缠绵悱恻,具有很高的音乐、文化和历史价值,广受喜爱认同。

三、丰城花镲锣鼓的发展困境

1.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者青黄不接。非遗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据了解,丰城当地原有数十名花镲锣鼓传承人,如今民间会吹奏的已为数不多,这样下去将会产生断代现象。

2.传承方式单一,多数学徒有名无实。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不管是学歌、学舞、学戏,还是学乐器,都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和舞台表演检验。这就要求传承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生活中,掌握技艺的老艺人在没有资金补助和市场效益的前提下,要做好传承存在较大困难,故许多师徒关系仅流于形式、有名无实,传承效果不佳。

3.年轻人不愿学、不想学,传承前景堪忧。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音乐类非遗项目也濒临传承无人、技艺失传的境地。花镲锣鼓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传承人,因收入低又大多数改行了。缺少一代接一代传承的非遗项目,最终将面临消亡的局面。

四、丰城花镲锣鼓的传承对策

为传承花镲锣鼓这门优秀传统艺术,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使之得以传承和弘扬。一是组织花镲锣鼓参与民间节日、风俗习惯等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社火等民俗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指导。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组织花镲锣鼓乐队参加各类文艺晚会、非遗展演展示等。二是经常举行花镲锣鼓演奏比赛,文化部门派出业务人员实地进行指导,2008年还亮相央视《欢乐中国行》节目。三是开展花镲锣鼓曲牌和资源线索调查、挖掘和记录工作,并于2012年编撰出版了《丰城花镲锣鼓》书籍。四是下拨专项保护经费,用于购买表演服装、道具,确保传承队伍不散、活动不停、传承不断。为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资源,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一)进一步开展花镲锣鼓理论研究

从广义上看,花镲锣鼓历经千百年传承,曾承载着老百姓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于田野乡村,伴随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就像一条主藤和纽带,串连起当地各门各类、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应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花镲锣鼓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理论研究,以适应研究保护和对外宣传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强花镲锣鼓保护力度

一是成立花镲锣鼓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市域内外优秀人才,加大对花镲锣鼓传承工作的指导,注重理论研究。二是建立花镲锣鼓保护专项基金,扶持表演队伍做大做强,创排精品特色节目助推文旅融合。三是着力保护和培养传承人,举办培训班,设立传习所。每年举办若干期培训班,培养传承人,壮大传承队伍。

(三)进一步扩大花镲锣鼓宣传推广

一是利用互联网、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形成强大宣传合力;二是建设花镲锣鼓资料网站,强力推动项目的宣传推广;三是组织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编排好看耐看的花镲锣鼓节目,鼓励和支持各类演出队伍、民间戏班和传承人积极创新,广泛参加展演展示和比赛活动,增强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使花镲锣鼓家喻户晓,真正成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传承久远、底蕴丰厚的项目,让其重新绽放绚丽夺目的风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