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苏自兵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400067)
壁画艺术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壁画这种艺术形式,不过最初的壁画只是远古人类用来传递信息、记录日常琐事一种手段。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社会渐渐形成,各类宗教也不断涌现,而壁画则成为一种宗教艺术被用来宣扬宗教思想,这一时期是壁画蓬勃发展的阶段,我国的敦煌壁画就是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敦煌壁画制作规模宏大,创作手法巧妙,且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将宗教特色体现的精彩纷呈,刻画了很多神的形象,将宗教中有关神的故事活灵活现的用壁画表达了出来,还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神灵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壁画作品主要用来寄托人们的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壁画发展至今,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使得现代壁画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创作方法和展示形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在欧洲国家极为流行的街头涂鸦艺术就是一种新型的壁画艺术。涂鸦艺术与传统壁画存在很多的异同点,在创作环境方面,相同的是它们二者主要都是以墙壁为创作载体,但不同的是涂鸦几乎不受环境的限制,涂鸦比壁画拥有更多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在创作方法方面,壁画属于大制作,需要创作者提前设计好构图,并确定好创作材料等,工序相当繁杂,但涂鸦的创作过程就显得十分的简单,涂鸦本意就是人们用来形容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的一种行为,涂鸦作品往往都是简明扼要的表明内容,不会刻意去描绘形象。涂鸦艺术是在传统壁画基础上的现代发展,是一种更加容易被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接受的公共艺术。
近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引入了“公共艺术”一词,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生活质量,各个城市也因此开始重视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公共艺术设施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感染力、表现力方面,壁画艺术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其成为城市装饰和室内装饰的首选,与雕塑艺术并驾齐驱,占据了大部分的装饰市场。
壁画艺术不仅在装饰市场绽放光芒,还在艺术教育范畴中大放异彩,壁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让壁画成为向公众传输审美理念的优秀媒介,壁画的扩展性和适应性又使其成为审美教育的优良载体。
由此可见,壁画艺术的公共性和极其强大的适应性必将引领壁画艺术朝着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向发展,并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公众和壁画作品双方的期望值,促进壁画作品的不断产生以及增强消费者对壁画作品的消费欲望。
壁画的教育价值在于创作者与接受者在接触壁画教育后发生的改变,特别是接受者在接受美术教育以后所得到的收获,这种收获便是我们要分析的审美教育所实现的真正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
艺术家们作为壁画作品的创作者,在不断的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冲击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创作价值。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思想依旧处于活跃状态,由此产生了各个流派的艺术家,使得壁画艺术作品体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场景。依据壁画的形式,可将我国古代壁画分为宫廷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室壁画和寺观壁画等,不同的壁画形式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宫廷壁画盛行于元代,被皇室和贵族用来装饰自己的府邸,一些达官贵胄为了凸显风雅之趣,会请工匠绘制一些花鸟、竹石画。墓室壁画最出名的作品也源于元代,广为认知的墓室壁画作品创作于山西大同冯道真墓,考古学家发现,墓中的《道童图》、《论道图》、《观鱼图》和《疏林晚照图》等水墨画似乎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的生前生活、情趣和爱好。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壁画出自克孜尔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由于这两个石窟所在地区盛行佛教,因此这些石窟壁画作品主要刻画了佛像、菩萨的形象,并辅以植物花纹和几何线条修饰,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宗教色彩。
公众壁画的显著特点是其绝佳的装饰性。传统壁画主要依赖环境特点进行创作,艺术家们通过在建筑空间创作壁画作品,在原本的物质空间中营造出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人们在欣赏壁画作品时,能够通过视觉感受在壁画作品营造的意境中得到精神满足。如果说,物质满足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那么通过视觉感受得来的精神满足就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一幅幅壁画作品是艺术家们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得来的,我国古代的壁画造型结构单纯,色彩搭配均衡,层次鲜明,且人物个性突出,整体给人一种协调、自然的感觉,使得粗糙单调的墙面呈现出一幅生动、协调的画面。
现代人都推崇“寓教于乐”,但古时候的人们更加推崇“寓教于美”。古时候的壁画艺术主要被各大宗教用来传播宗教思想,这一做法得到了人们极大的肯定,由此,衍生出了许多著名的宗教壁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我国十大古代壁画之一的敦煌壁画,可见壁画在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施教主体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创作,使得艺术家将不同的信息加工成各具特色的壁画表现形式,营造出一种极具内涵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来源于民间习俗及文化,进而反作用于民间,由此可见艺术真正的价值是难以被衡量的。
从某种层面来说,意境的营造是对审美教育本质价值的扩展。如《1934年海员罢工纪念碑》(如图1所示),作品以浮雕壁画的形式出现于旧金山的街头,以漫画的形式描绘了英雄的抗争过程,作品如电影情节般的意境,吸引路人驻足观赏。这幅作品是以漫画的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的,这一点与其他纪念性的艺术作品极为不同,由于其将漫画的简明直观、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等特点充分的进行了应用,从而使得作品更加贴合普通大众的审美心理,同时实现了纪念意义与艺术接受的效果,这使得壁画作品的审美教育范围更广,受众更多,让大众能够随时随地的从心理、视觉等多方面感受到艺术美,并享受蕴含在艺术美中的意境美,进而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图1 《1934年海员罢工纪念碑》
传统的壁画制作工艺复杂,题材繁琐,教化性强,这种壁画我们称之为“主流壁画”。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繁杂的信息包围,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信息的泛滥以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生活压力倍增,焦虑感也随之而来,由此也使得人们的审美倾向产生了改变。主流壁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衍生出了另一种形式——非主流壁画。上世纪50年代,欧美地区兴起了彩绘和涂鸦艺术,这种壁画形式个性化强,制作方法、材料简单,奔放大胆的风格与主流壁画细腻沉重的格调具有显著差异。主流壁画倾向于传播思想、文化,它所表达的情感偏刻板、沉重。而非主流壁画更倾向于宣泄情感,因此它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张扬、活泼。从壁画的角度来看,现今的社会是主流壁画和非主流壁画共存的,大众在面对这两种风格各异的壁画时,往往会以其自身原有的艺术素养去选择接受何种风格。目前,我们的社会更加重视主流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大众审美教育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大众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类似于国家脱贫战略中的“先富带后富”策略,审美教育中以精英审美教育发展引导大众审美教育的优化,既能够缩小二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又能进一步提升大众的欣赏水平。
公共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既反映了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心理,又能反映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艺术就在不同的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在意义。在古代,壁画是一种与书法和音乐不同的艺术形式,他更依赖创作环境,又由于壁画的规模宏大,创作方法复杂,因此他更难被传播和复制。
公共壁画作为文化与思想的传播媒介之一,首先它具有极其细腻的表现手法,公共壁画所刻画的场景往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这要求创作者能够将人物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对创作者的创作技巧要求极高;
其次,公共壁画作品层次鲜明、构图巧妙、立体感强,使得原本平凡无奇的二维平面在添加了壁画作品以后,展现出来三维的空间感,这也是壁画作品的神奇之处。
公共壁画的影响力是需要通过时间的考验的,这是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壁画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某一个时期的现实生活,表现得越真实,那么这幅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便越大。
艺术的他律性往往会受到宗教、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约束,而艺术的发展又影响其对受众的价值,因而这些外在因素对艺术的发展影响的大小,决定了艺术作品对于受众的影响的大小。敦煌壁画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唐代壁画与南北朝壁画的风格可谓是南辕北辙,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唐代的壁画更多的给人一种悠闲、安逸的感觉,这与南北朝壁画悲惨、痛苦的画面对比强烈,也变相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差异。
除此之外,二者在教化意义层面也大相径庭,一个表现出对天堂的向往和崇敬,另一个反映了对人世的厌倦和恐惧,这也映射出两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差异。
公共壁画是依托于公共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社会环境的抽象反映,又依托于社会环境而存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时间沉淀出来的,它们不像经济、科技、政治一样可以人为的操控。文化和历史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科技,维护政治稳定的坚实基础,城市的文化层次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如壁画这一类公共艺术,它们依托城市实力的提升而不断地发展,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呈现出的风貌也截然不同,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产生出新的艺术氛围,进一步对大众的审美产生新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建设、管理制度的改进,还必须考虑文化建设。城市风貌的最好体现就是文化建设水平,拥有了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进而能更好地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壁画这种常见的公共艺术,在城市进行文化建设时的影响作用很大,壁画的审美教育特性能够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大众审美水平提高后,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并由此提升大众的审美素质。
大众的审美素质高低标志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好坏。壁画作为城市的名片,充分的体现了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力,它以巧妙的构图、生动的人物造型、层次分明的色彩搭配,直观的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层次。公共壁画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名俗文化等,这一特点在大众审美时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壁画在大众与城市之间的以一种文化沟通媒介的形式存在,充分的发挥了它的作用,有效地加深了公众对所在城市的文化的了解,也明显的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养。
随着城市经济实力、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就会产生我们常说的“聚集效应”,这是因为一个实力雄厚、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的城市往往更有活力,并因此吸引更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一个活力十足的城市往往也是一个拥有很多年轻人才的城市,城市的活力吸引着年轻人才聚集,年轻的人才又进一步增添了城市的活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年轻人的审美水平往往不是很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他们缺乏耐心去欣赏生活中的艺术,并让他们习惯了快餐文化。但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是最容易被提升的,公共壁画艺术便是很好的手段,公共壁画艺术的审美教育特性使得它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地首选,它不属于快餐文化却具有快餐文化的优点,比如易于接受、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张扬等,这些特点使得它相比其他艺术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年轻人也因接触壁画艺术而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水平。
壁画是一门集开放性、包容性、综合性、扩展性、适应性、纪念性和装饰性于一体的艺术。本文重点探讨了壁画的装饰性和开放性以及在教育方面的扩展性、纪念性和包容性。以壁画为切入点,剖析了公共艺术的对大众的美学教育价值,以及新时代的审美教育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阶级、经济环境下的艺术发展往往会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但真正的艺术发展方向还是取决于创作者的选择。因此,创作者应该以让大众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为目标,不断地要求自己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从而培养更多的喜欢艺术的人,进而营造一个适合艺术发展的社会氛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