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鄢丽娟
(湖南女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由著名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戴玉强及青年歌唱家雷佳、于爽、孙学翔、张英席、赵昕等两代艺术家先后担纲主演。全剧分为序曲和四个乐章,依次为替父从军、塞上风云、巾帼情怀、和平礼赞,以音乐为中心将故事情节和情境巧妙地的融合其中,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全新形式,带给观众强烈的画面跳跃感;主题音乐“木兰花”的旋律优扬而华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主题思想从忠孝两全、家国情怀升华到呼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使这部歌剧做到了本土化、国际化、时代化的相得益彰,成为我国新世纪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匈奴四起、战乱不断,国家年年征兵,花木兰的弟弟年幼,父亲老迈多病,无法应征。在这家国危难时刻,思虑再三,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奔赴疆场。十年征战岁月,花木兰和男儿一样驰骋疆场,学会了作战本领、取得了战功赫赫,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悄悄的和将军刘爽埋下了爱情的种子。经历了战争的检阅和洗礼,幸福和团圆的时刻终于来到,大军凯旋,花木兰用智慧和勇敢破解了忠孝难全的难题,勇敢的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
《木兰诗篇》是新时期创作的一部歌剧精品,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创作上,巧妙的借助了我国传统的历史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融入了情境歌舞和交响乐的形式,丰富了民族歌剧的创作表演,拓展了歌剧的主题思想、音乐思维,并借助高科技舞美技术,将民族歌剧中的歌唱、表演、剧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视觉与听觉上形成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使《木兰诗篇》成为我国歌剧创作史上中西交融的典范。
在思想内涵上,开辟了以《木兰诗篇》为代表的现代歌剧年代。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发扬伟大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高尚境界,彰显了近年来中西音乐交融的鼎盛。更为重要的是剧中人物花木兰替父从军,不仅有不输于男儿的巾帼情怀,而且有勇于追求爱情的行动和勇气,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表现了新时代女性勇于进取的精神,实现了过去中国民族歌剧特别是以《江姐》、《洪湖赤卫队》为代表的的红色歌剧中女性主角“神化”到“人化”的转变。
人类的一半是女性,但她们的权利、价值、要求和愿望,从文明社会出现劳动分工以来,就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轻视,甚至压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女性婚嫁、生育、受教育、自由等各方面权力诉求的女性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一直从未停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主义开始在英美等国家流行,最初是用来描述当时的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而这一词汇的真正发扬光大是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高潮阶段,它被赋予了更多更丰富的含义,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诸多领域,并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替父从军、战场杀敌、凯旋而归,最终收获美好爱情,这种男权世界中女性凭借自身力量超越男性,挑战封建体制权威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女性意识唤醒到的成长过程。
在第一乐章“替父中军”中木兰唱到:“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长空里传来雁叫声声。爹爹年迈,弟弟年幼,谁去边关从军出征?我何不扮做男儿,替父去出征,脚踏塞上冰雪,身披万里长风,驱敌寇、平战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木兰决定替父从军,是由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的家庭背景所决定的。面对国家战乱,父母年迈、家中没有兄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木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不知所措,更没有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看轻自己,在当时封建制度男权主宰下的社会中她做出了替父从军的勇敢决定,发出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的呐喊”,体现出了她身上的个性独立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木兰所处的封建社会时代,男权至上的文化要求女性遵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在这种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妇女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有文化、有思想、有主见女性则是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 男权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女性不会想到,她们也可以参与到社会当中,承担社会角色,甚至能够上战场杀敌、保家卫国。如果不是木兰身上的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她将终其一生都像过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普通的农妇生活,平凡的走完男权社会下为她设定女性的轨迹。木兰勇敢的跳出当时的社会的女性思维,挣脱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她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忠孝两全的女性形象,更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意识的唤醒。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十二年,战功赫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短短几句话,描绘出了十年的战争生涯,其中隐含的风餐露宿的艰辛,铁马兵戈的厮杀,可歌可泣的悲壮不言而喻。这样艰苦的战争环境将木兰磨练地比男性更加出色,赫赫军功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这时候的木兰的形象和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封建社会女性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立的条条框框早已束缚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解放。她们可以成为别人的女儿、妻子、母亲,但是她们就是不能成为她们的本体自我,她们只能成为男权社会的依附着和牺牲者。在十年的战场中,木兰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用行动证明了女性一样有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从而否定了封建社会性别决定社会地位、性别决定能力,性别决定尊卑的思想,其中所体现的女性能力彰显和男女平等意识达到了高潮,这种战胜困难、实现自我价值、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是现代女性平等意识的体现。
《木兰诗篇》之所以得到大众的认可,不仅仅在于剧中女主人公的忠孝两全、机智勇敢,更吸引人们的是对木兰女儿柔情一面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为贴近生活,更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在战场上,木兰屡立奇功,在军营里,她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她悄悄地爱上了骁勇善战的刘爽,在那特殊的战争军营里,她把这份爱恋留在心底。在一次作战中,危急时刻,木兰不惜用身体挡住了射向刘爽的冷箭,身受重伤。睡梦中,她还复了女儿之身,唱起了《我的爱与你相伴终身》,对心爱的人许下了爱的诺言。歌中唱到:
“啊哥哥,我的好哥哥,我多想亲亲地喊你一声。啊哥哥,我的好哥哥,你可知道木兰心中的女儿情。我爱这绿叶花海,我爱这流水淙淙,我爱这草原清风扑面来,我爱这彩蝶翻飞情意浓。你听啊你听,百灵鸟唱的多么动听。你听啊你听,它也在倾诉着爱的心声。梦里依偎在你的怀中,想说爱你却又不能。这苦涩的滋味啊,让我的心感到好疼好疼。我最亲的人,靠近我让我感受你的温暖。我最爱的人,拥抱我让我感受你的激情。让这绿野鲜花为媒,让这蓝天流水作证,我的爱将与你啊相伴终生”。
歌曲中字字句句都是木兰女儿本身角色的内心呼喊,刻画出了一位青春年华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与炙热,表现出了她在假扮男儿身份下不能向爱人表白的焦急与无奈,坚定了“我的爱与你相伴终身”的美好信念。
旗开得胜、班师回朝之前,木兰委婉的向刘爽表达了爱慕之情,并发出了“凯旋后我等着你”的约定,在第三乐章《巾帼情怀》中木兰和刘爽一起唱起了诙谐的二重唱《假如我是个女人》,木兰唱到:
“人说酒后吐真言,今夜我无酒却也情浓,凯旋后我们将各奔东西,也许今生再不能相见,假如我是个女人,我愿为你缝补衣裳,假如我是个女人,我愿与你共享天伦,你的忧伤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快乐,就是我的欢欣。”
把酒言欢间,二人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木兰智慧的许下了爱的誓言。回到了久别的故园,木兰日夜期待着远方的爱人,刘爽和伙伴前来探望,面对楚楚动人的木兰,刘爽激动得语无伦次,有情人终成眷属。木兰凭借自己的聪慧勇敢,解决了家庭困顿、收获了个人幸福,实现了忠孝两全,这是一种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勃发。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的“无我”到敢于挺身而出为家庭、为自身最求幸福的“自我”,木兰的转变,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自我成长过程。
歌剧《木兰诗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将故事和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加强了对木兰内心的刻画描写,作者和表演者将木兰的柔情与豪情水乳交织,展现出了一位闺中女子成长为巾帼英雄的生动过程,给当代女性提供了无穷的想像空间。今天的女性已经获得了参与学习、社会职能和分配、甚至参政、议政的权利。但同时她们还要承担主要的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职责,在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同时其所承受的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职责压力使她们身心憔悴,这也是当代女性生活的主要困惑和难题之一。
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深深地生根于现实之中。木兰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性,她深切的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为外界的困难和诱惑所动摇,并勇敢的付诸于行动。为家庭替父从军、为友情不顾生死、为爱情勇于表达,这样一个生长于封建礼教之中的女性形象被勾勒的如此生动,如此浪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堪为当代女性的楷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