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胡慧茹
(深圳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广东 深圳 518107)
如今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重点在于社会力量的参与,核心在于互联网技术的提升,难点在于“互联网+”思维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的有效结合和科学运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庞大的网民数量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前提和动因,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以及移动终端,充分显示了互联网蕴藏的巨大潜力。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大规模流动、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从而催生了新模式的产生。随着人们通过网络终端获取文化信息的需求大幅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上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深度结合,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造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培养公共文化发展生态的重要途径。
此外,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内容,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互联网+”的引入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
当前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既存在供需不足,也存在供需脱节问题。受传统计划经济长期影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要采用以政府为中心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注重政府供应,人民群众主要是接受方,即政府提供什么公众就接受什么。随着社会发展,其不足之处逐渐凸显,服务程序功能单一,供应与需求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导致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加剧。尽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越来越多,但许多设施的效能不高,参与活动的人不多。
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问题,既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实际的文化需求,实现供需对接。互联网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能够带来全新的文化工作思维模式,以公众文化服务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运用文化供给综合手段,积极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以多元的服务产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互联网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互联网对文化传播成本的降低增加了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为人们大规模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机会。互联网增加了人们与公共文化之间的互动性,人们不再是文化服务的接受者,也可以变成文化服务的发布者和参与者,使公众的参与度更高。另外,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等一些客观条件的约束,能够让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在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上探索实践创新的活动形式,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灵活丰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用户仅需在智能手机上简单地操作便可随时随地创作文化内容。以“抖音”“快手”等用户创作分享内容为主的APP愈发流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由此可见,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向着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再仅限于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文化服务供给,还需要探索研究新的服务方式和文化内容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的问题。
为满足群众各种文化艺术需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通过微信、官网开展2018年光明区“K歌速递”网络歌唱大赛,旨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弘扬网络正能量,尤其为喜爱唱歌的市民群众提供能够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通过歌唱艺术形式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景象。活动全年接受投稿,参赛者不设性别、年龄、地域等限制,每月一期进行评选,另外分月度、季度、年度设置奖项。
以往传统的活动宣传方式有在指定地点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张,小册子等,这些方式局限性大,受众面窄,时效性差,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资源,但推广效果仍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体系,极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力度和效果,利用互联网多平台传播、多终端方式、多渠道分发的特点,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官网、电影院、K歌房等渠道宣传分发,打破了物理局限,既能够拓宽传播渠道,又能够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在活动实施中,以“随时随地、全程互动、简便易行”为宗旨,不设过多条件,大幅降低参与门槛,只要用手机录制音频上传便可参加。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用户之间存在着诸如“数字鸿沟”等问题,公众里还有一部分远离新技术,或者是对接触新技术有难度的群体。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完善,群众对服务体验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在活动中,提供详细易懂的操作说明,尽量简化操作程序,完善后台服务器技术,让参与者感到轻便快捷,进而提高参与度。
针对部分群众反映歌曲投稿后没有及时收到反馈,缺少互动分享的问题,活动适时增加了评委点评功能,获奖的作品能够获得专业评委的专门点评回复,拉近评委与参与者距离,提高参与者积极性,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及管网上展示获奖作品,增加了比赛的透明性。
在2018年“K歌速递”网络歌唱大赛活动中,全年共收到626首作品投稿,年度总决赛吸引了400余人到场观看,近5万的网络直播人数观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显得越来越热门,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也可以探索使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群众行为数据和反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活动总结,精准分析活动的优点和不足。经过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归纳,可为未来的活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为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可对用户年龄层次、性别、歌曲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联系和需求,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借鉴。
互联网+仍在持续蓬勃的发展中,未来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新技术、新平台、新思想,对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对于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仍需解放思想,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机制创新,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来实现更多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供给,营造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场景,互联网与线下本地进行有机结合等。互联网+公共文化建设目前依然在探索阶段,仍需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
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我们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供给侧改革的“互联网+”建设,由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向以公众文化服务需求为中心的供给机制转变,加强多终端应用的开发和数字文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进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