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时间:2024-05-04

张琳

摘   要:巴洛克(Baroque)出自于法语,可译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亨德尔结束。然而巴洛克一词似乎是在这一时期末在美术与建筑的讨论中为作家们使用的,只是在那个时期,这个词语常常带有否定与批判的含义。如今我们可以在《欧洲绘画史》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解释:“因为这个时期的文艺和文艺复兴时期不一样,所以人们常常用不同的艺术语去评价它,同时代的理论家们称这种艺术为“独特的”(stravagante)、“放纵的”或“任意的”(capri ceiose)、或“自成一格的”或“现代的”(moderno)、“新的”(nuovo)等。”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本文重在概述亨德尔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亨德尔;巴洛克;清唱剧;《弥赛亚》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062-01

一、亨德尔的生平及作品概述

1685年,亨德尔出生于德国中部哈雷城,自小就十分聪明并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但父亲却希望他成为法学家。亨德尔一生的转折点可能是他6岁,这一年他为萨克逊公爵演奏,并获得公爵的赞赏,虽然老乔治即亨德尔的父亲并未放弃将亨德尔塑造成上流人物的念头,却也听从了公爵的建议,自此,亨德尔开始学习一系列专业音乐知识,而这一时期的学习为亨德尔的以后音乐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在英国亨德尔极力渴望英国上流人士的帮助资源,1714年一直资助亨德尔的英国女王安娜去逝,乔治一世登上王位,亨德尔顿时陷入尴尬与无援的境地。1717年的夏天,亨德尔在泰晤士河上凭借一曲《水上音乐》再一次使得英国上流阶层倍受感动,从而得到了王室多方面的提携,但是在这期间的作品多是受命于王室的需要或特定场合而作,作品多是节庆音乐。1719年,为了改善伦敦歌剧产业的凄惨状况,王室在海市场的剧院建立了一个以定票为机制的歌剧院,亨德尔为艺术指导,从1720年至1733年他共为皇室剧院演出了近20部作品,1728年,英国诗人约翰·盖伊(john·gay)和作曲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弗尔(john·christopher pepusch)在林肯客栈剧院上演了《乞丐歌剧》大获成功,这部歌剧极大的讽刺了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式歌剧作曲家,从此他的事业一落千丈,苦心经营的剧院也在1737年宣告破产。

亨德尔反思自己在歌剧创作中的失败教训,他采用清唱剧的手段结和英国人喜爱的《圣经》于1737年10月至12月完成悼念罗琳王后的《葬礼圣歌》歌剧《法拉蒙多》,紧接着1739他创作的披着歌剧外衣的清唱剧《扫罗》以及《以色列人在埃及》以史诗般的气势再一次另英国人耳目一新,使整个英国为之震撼。

1751年亨德尔的视力开始衰弱,仅仅两年之后双目便完全失明,尽管如此,亨德尔于1759年4月6日依旧亲自指挥了《弥赛亚》的演出,一周后亨德尔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

二、亨德尔的清唱剧

清唱剧是亨德尔重要的创作题材,亨德尔善于刻画各类人物,如全能的上帝、虔诚的信徒、伟大的君主等。这为18世纪音乐舞台增加了活力。他的音乐虽宏伟壮观,但更为简单、便于记忆。此外,清唱剧便于演出,不需要复杂的背景与服装,加上英国合唱团的兴起,为亨德尔的清唱剧造势,极大地推动了亨德尔清唱剧的发展。

在音乐史上,有关亨德尔开始创作清唱剧的原因有三种,一是:从18世纪20年代,意大利歌剧开始衰败,因为意大利语限制了英国观众对歌剧的理解,而亨德尔在当时正是以创作意大利歌剧为主,以至于使亨德尔的事业遭到重创,从而改为在当时颇受欢迎的清唱剧的创作。第二种说法来自18世纪的音乐史学家约翰·赫金斯爵士,他认为演出宗教性质的戏剧形式可以在复活节前的斋戒仪式上演出,而在这一时间段内,舞台剧是被禁止的,另外,清唱剧的演出极大的节约了成本,他希望通过音乐本身吸引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和鉴赏家,因为审美趣味是受这些有教养的人影响的。

无论亨德尔创作清唱剧的原因是什么,重要的是亨德尔走进了清唱剧创作的领域,并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合唱在清唱剧中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亨德尔通过探索卡里西米合唱的清唱剧,极大地提高了清唱剧的戏剧性,合唱旋律简单而优美,比较通俗,婉转的旋律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与气势辽阔的合唱形成对比,合唱与独唱的完美结合使亨德尔的清唱剧更加丰满。

三、结语

亨德尔的音乐元素是多样的,他运用德、意、法的音乐成分以主调的音乐风格为主,采用自然地音阶性质,音乐创作自成一家。他对英国歌剧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他的创作中以清唱剧和器乐作品最为著名,尤其是在清唱剧中,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推动了巴洛克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严文蔚(译).亨德尔传[M].上海: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45.

[2]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