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街道在城市中存在的意义

时间:2024-05-04

黄瑾

摘 要:本文章主要用过对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一书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提取并分析,阐述了日本和意大利等地的街道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得出街道存在的意义以及什么才是街道的美。

关键词:街道;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地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265-01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这句话来自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这本书中引用了这句话,足以表现街道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他运用他所知道的建筑理论以及他走访世界各地所看到的街道样貌,综合归纳出来与日本的街道样貌进行比较,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叙述出他所了解到的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与欧洲地区街道的差异并分享给我们,而我则学习到了街道的存在所隐含的重大意义。

在我们眼中街道不过就是建筑与建筑之间隔离开来的区域,是为了让人与车的通行而存在的。而芦原义信对街道却有不一样的观点,在他眼中的街道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建筑外缘的界线则区分人活动区域的“内部”与“外部”。在建筑内侧的“内部”就形成了平静并有防护性的空间,而街道则是属于建筑以外的“外部”。这种界线的存在在日本人的眼中则是相当明显的。他们认为脱掉鞋子进去的地方就是“内部”,穿上鞋子出来的地方就是“外部”。而家就是他们主要脱鞋子的地方。而西欧国家则是在家中和在外边一样都是要穿着鞋的。而且除了脱鞋,日本家庭的传统是在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他们具有这种内部秩序也就更加意味着他们对外部的不关心,以及对界线的敏感。这也是那个时候日本民居每家都有围墙以及日本街道没有西欧等地区的国家街道那么美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从来没想过脱掉鞋子进家门居然会有这么深层的意义。其实脱鞋与否主要是由于日本与西欧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所造成的生活习惯的不同罢了。西欧在室内穿鞋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房子主要是砖石结构,导热系数大,蓄热量大。特别是在冬天就会非常冰凉,所以自然形成了穿着鞋在椅子上生活和在床上睡觉的习惯。而日本不同,日本盛产作为结构材料的木材,而且日本多地震,木材能够有比较好的抗震性,所以日本主要是木质的房屋。在蓄热量小的木结构的房屋中,地上铺着导热系数小的榻榻米,自然就形成了脱了鞋坐着生活和直接在地板上铺被褥睡觉的生活习惯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日本脱鞋的传统习以为常,慢慢的也对“内部”与“外部”的界线更加分明。这也就导致了日本和西欧的住宅的基本思想的不同。前者的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而后者的住宅的基本思想则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所以西欧的街道比日本的街道美观得多,因为他们对待街道和对待家的态度是一样的,而日本人则只有要脱掉鞋子的地方就是家的态度,即使是在充满着不认识的人的温泉旅馆里也一样,在那里面偶遇到的人们都像家庭成员似的进行活动。

由于日本与西方国家对待街道的意识不同,所以两地的街道风格也大不相同。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和室内一样,大多连一棵树都不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遍,划分室内外的墙面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其不同差异就在于是否有屋顶。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对意大利人来说是生活的场所之一,由于一视同仁的使用住宅的内部与外部,所以意大利的街道才足以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意大利有许多漂亮的广场,形成了街道的中心。在意大利,广场的内墙即是建筑的外墙。建筑外墙上有门窗开口,建筑内部与广场在空间上相互渗透。广场是居民的生活场所,是热闹的有生气的空间。人们在广场上散步、聊天、聚会。这就是意大利人把“外部空间”与室内的“内部空间”同样看待的一个证明,这点在日本显然是很难做到的。日本人认为外部空间是自发形成的空间,不用刻意去修理维护甚至是创造氛围。

由于日本街道所存在的问题,芦原义信觉得对大部分日本人来说,尽量创造出愉快的居住环境和美丽的街道是当务之急。为了街道第一轮廓线的统一,应取消掉独立式住宅间的间距,形成并列式住宅那样拥有公用分户墙,这样多出来的空间可以移在道路的一侧,这样就形成了道路与住宅之间的前庭了,这就是所谓的“宅前道路内部化”,住宅前必定会形成面貌一新的良好环境。其次,日本的街道有许多凸出的侧招牌,以及路灯、长椅、垃圾箱等形成了街道的第二次轮廓线,大量遮蔽了建筑外墙所构成的第一轮廓线,从而减弱了街道给人的印象,降低了景观的质量。所以应减少广告公害,即使有路灯,垃圾桶这些无法避免的第二次轮廓线也希望能够精心设计,在整体上与第一次轮廓线协调。其实大家不要把街道仅仅作为交通空间来考虑,而应该动用道路建设费的一部分用于道路的美化和室外雕塑上。因为日本的街道还缺少像西欧城市那样的街道中心或吸引人的名胜。日本人也不应局限于室内,室外的空间也一样可以不分昼夜的利用。

街道的美,从根本上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当我们认清了自己的自然风土,创造了有人情味的街道时,也就收获了街道的美,懂得了街道存在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6.

[2]简·雅各布.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