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时间:2024-05-04

汪洋梓楠

摘 要:“沉默的螺旋”理论由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产生于印刷媒介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并重的主流媒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沉默的螺旋”将如何继续转动便成为新的关注焦点。本文将结合互联网的特性,尝试分析这一问题。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互联网;大众;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267-01

社会心理学表明,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机制。它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到达社会控制的作用。这便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来源。“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融合了人际、组织、群体、大众传播的某些特征于一身,它成为公众表达意见最重要的平台,当然也是舆论产生的最重要平台。“沉默的螺旋”也就此开始。

一般而言,舆论或“沉默的螺旋”的产生可根据源头分为两种:官方控制和民众自发。但在互联网语境下却不再如此。官方控制,便是政府或企业等通过影响或控制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利于自己的信息,形成一种“优势意见”的假象,从而使得本来就是少数人的意见不断减弱,达到控制“民口”的目的。民众自发,是公民自己通过公开发布并传播自己的意见,以此获得认同和支持,逐渐形成多数人的意见。民众这个主体,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快速传播等特点,往往可以由任何一个人来充当,他们与名人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形成风暴的时间长短。本已掌握很多资源的意见领袖固然能更快速得到支持,但无法否认的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

以往的传统媒体,只有在报纸或电视屏幕上出现才能发声,才会有支持者。而如今互联网匿名性赋予了网民一个虚拟身份,网民角色扮演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他们逐渐转变成以自我表达为主,每个人都增加了发声的勇气。另外,互联网的连通性、无限的公开性,及其传播形态的复合性,完全给予了个人言论产生诺依曼所说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以及“遍在效果”的机会。正是这样,互联网时代的官方控制面临着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信息流动的实时性和广泛性,使得没有哪种力量能够做到一手遮天。民众的不同发声往往能够很快将官方努力制造的“螺旋”击溃,甚至在其形成之初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如今民众自发形成的“螺旋”造成的新的传播环境,与以往传统媒体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上文所言,互联网语境下,一个无名氏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也正因如此,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加上互联网的催化,以及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螺旋”中的“优势意见”常常又具有极端性。纵观近几年的网络事件,如2014年的“5·28”招远故意杀人事件,权利的诉求成为网络舆论最主要的内容,但这种诉求又往往会异化为社会对公权力的反叛力量,使得发泄情绪成为主要诉求。在对待各种社会事件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被触发自己的“预设立场”,即以普通人甚至以事件中的利益直接受损人自居,有着强大的仇富、仇官心理,并将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一方直接推往对立面,不断举着为“平民”争取权利的旗帜而发出极端的声音。逐渐地,这种声音加上长期以来公众对于官方的不信任感以及从众心理,直接转化为显性的舆论,使得个人的意见迅速演变为群体极端化。这样的“一边倒”的意见趋势也是如今互联网语境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沉默的螺旋”形式。

同样,舆论风暴的快速形成导致其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沉默的螺旋”在快速产生之后,也常常很快就被打散。一种意见只要得到机会,就会很快被扩散在相关群体中形成“螺旋”,但这种可能也同样适应于不同的意见。以2014年6月“广西玉林狗肉节”为例,一开始爱狗者反对吃狗肉的言论形成了很大的风暴,引起了众多有着“善良之心”的人的支持,甚至还有人直接去往玉林砸狗肉店。随着事件的推进,很快便有了另一种声音逐渐引起风暴,即“吃狗肉”无关素养、无关爱心,应理性对待。这种声音随着新媒体的传播与之前的言论开始僵持,已经形成的“沉默的螺旋”被击溃。

网络上,抽象化的民主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尴尬,使得原本拥有自恃力的舆论变得脆弱,舆论意志所形成的合力也容易被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化解。互联网语境中,所有人都像在参加一场假面舞会,每个人都有跳舞的权利和舞台,而所谓的“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差别就在于跳的是广场舞还是华尔兹。喧闹动感,会有人围观参与;优雅旋转,也会有被捧场的机会。但无论怎样,狂欢之后都有散场的时候。

参考文献:

[1]谢新洲.舆论引擎:网络事件透视:Internet events analysi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杜骏飞.危如朝露:2010-2011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衍玲.舆论学精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