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康钰
摘 要:在当代建筑设计发展中,建筑的“魂”是建筑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且必须关注的,建造有文化、有思想的现代建筑在于如何理解诠释文化思想,一些建筑大师在既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很好地表达了文化与思想意味。本文通过对隈研吾、贝聿铭、赖特这些建筑大师部分作品的剖析解读,探索东方传统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思想,强调其重要性,为现代建筑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东方哲学思想;现代建筑;融合;意境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11-02
东方传统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天人合一”思想还是“禅宗”思想,建筑师们考虑到建筑的情感,与环境的有机统一。建筑设计应融入地域文化,具有建筑的灵魂。如今,探讨东方文化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诠释是设计师们关注的问题,但能否真正从本源入手研究、诠释是很重要的。对于赖特、贝聿铭、隈研吾等建筑大师作品的解读研究,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建筑设计的启示。
一、东方传统思想有关建筑的观念
东方传统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其包含的思想有很多,这里我着重写的是以儒、释、道三家的宗教文化传统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注重道、气、神,寻求世界本源,主张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就是要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为一体。此处提到的“天人合一”是指其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理念,其思想反映在建筑上指的是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统一,天、地、人和自然为一体即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其本身,而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佛家的“禅宗”文化对中国和日本以及很多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很深。佛家的核心文化是“空”,“空“总是意味着空掉了什么,佛教讲的“四大皆空”,所有一切都该放下。“‘空才是万物的本体,‘有是暂时存在的假象。虽然佛教所说的‘空不是客观存在所派生出来的万物的实体,但在将不会感受到的‘空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这一点在本质上与道教是相通的。”①禅宗文化讲求不做多余的考虑,讲究意境与思想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中禅宗的思想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如日本的传统茶室,一张席子两杯茶,看似简单的设计,透漏出的是舒适感的表达与简洁的韵味。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到了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并称“老庄思想”。《老子》一书是道家学派形成的标志,《庄子》一书是道家思想的合集,两者的核心只有一个字:“道”。“道”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概念。老子认为,事实上大自然是“道”的化身,敬仰“道”,自然而然就是敬仰大自然.。老子说,那些一心想要治理天下而要有所作为的人,我断定他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如此,想要造出惊人的“伟大”建筑的人一定不是好的建筑师,也不会建造出流芳百世的建筑作品,要建造适宜的建筑,从地面生长出的建筑。在詹姆斯·科纳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中,设计师将原有的植物保留,只是铺些硬质步道供游人行走。所有的植物都是自然生长,而没有将野生植物拔掉重新设计绿化景观带,这样“无为而无不为”的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现代建筑作品中反映的东方传统思想
(一)隈研吾作品浅析
隈研吾的“负建筑”思想,体现传统文化思想,将建筑回归“零”,与自然、与环境相融合,尽可能使建筑退让到环境中,顺应自然,而不是凸显出建筑的“伟大”。他的建筑设计,不仅对建筑本身的思考,更是建筑与人、建筑、自然关系的思考,他的作品散发佛家禅宗思想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他曾指出,“应把建筑作为配角,而把环境放在主要的位置。这种理念与东方的哲学思想有共通之处。一旦轉变了观念,我反而从过去的建筑局限中延伸出建筑的无限可能。”②
1.长城脚下的竹屋
竹屋是在长城脚下十二座建筑的其中一座,此设计正是隈研吾“负建筑”思想的体现,显现建筑谦卑的态度。设计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共筑两层,一层位于山沟下,二层位于山沟上。以周围的环境为基准,粗狂的建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建筑依地势而建,将水引入室内,营造山水与竹屋相互交织的状态,使“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建筑中重现,表达建筑师对环境与建筑、人与建筑这种微妙关系的深层思考。竹屋的设计中,他就地取材,对天然材料“竹”进行再设计,使竹子从装饰作用到真正运用到建造。竹屋被周围植被围绕,融入其中,竹子对环境伤害小,与环境相融合,源于本土文化也是源于中国文人对“竹”的赞赏与喜爱和中国人对“竹”的情怀。
竹舍的空间设计透漏着禅意,竹子作为建筑表皮以及内部分割与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静谧、清幽,仿佛置身竹海。阳光透过竹见缝隙将投影投射在地面上,形成虚实相生的柔和景象。“中国哲学思想中儒家学说注重于‘人的的重要性——以人来界定天,固然有以‘天人感应、‘性天相通,天人合德来解说‘天人合一的。”③有竹的清高,水的柔美,竹席而坐,清风拂面,自然美景尽收眼底,禅意十足,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舒适自然,更是心灵安详。
2.中国美院民艺馆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山间,掩映着一座外形层层叠叠宛如茶田的建筑,是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院民艺馆。“让建筑消失”是隈研吾秉持的设计理念,这座建筑几乎满足了他所有的构想,是他自认为最满意的一件作品,这座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美术馆形态与倾斜的地形相结合,侵入到绿色的自然环境中,也可以说成为了环境的陪衬。菱形的建筑形态创造了流动性的展览空间,交替变换的层高和空隙,将参观者带到被自然景观包围的户外区域。当地原生的建材和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让建筑仿佛从基地土壤中生长出来。
杭州盛产茶叶,茶山美景更是地域特色,隈研吾设计的民艺馆以菱形为元素,依山而建,高低起伏,层层叠叠,形成宛若茶山的建筑形态,自然地与周围山丘融为一体,更突显地域茶文化。道家学说注重“天”即自然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崇尚自然,出世避俗和追求返璞归真的思想,把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隈研吾不想造势,而是就势,建筑不是为了张扬和凸显自己,而是与天地融合,“藏”在环境之中,充分体现内敛的东方文化韵味与传统思想。建筑顶部和表皮使用的材料同样是就地取材的瓦片,细密地从屋顶排到屋檐,立面的瓦片嵌在菱形网格中,既可以使室内通透与环境融合,又可以部分地阻挡光线直射,保护内部展品,表达出了江南民居的美感与意境。近5000平方米的内部空间几乎没有楼梯,都是用坡道联通分割的,这也使得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形成完美的一体。
(二)贝聿铭——美秀博物馆
“我当时想,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入博物馆,从而避免了沿山路进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进“桃花源”、别有洞天的故事,为我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了灵感。”④美秀博物馆的设计似藏匿在山中的桃花源,贝聿铭在通往博物馆的山间设计了一条隧道,转弯后才可看到博物馆真面目。为了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保留,博物馆80%的空间都设计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尽管其色彩的搭配上不是特别理想,但还是可以说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状态。博物馆仿佛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建筑,与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处的十分融洽,达到“天人合一”中人與自然关系的境界。整个设计序列是将建筑藏在地形中,用现代的语言创造出一幅山水画,提升自然环境,使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赖特——流水别墅
赖特一生都在学习老子的思想,并把老子的思想作为其“有机建筑”理论的奠基石。老子赞赏 “无”的作用,而赖特认为建筑中间虚空的部分才是建筑的本体,中间空的部分才是功能的所在,赖特十分看重建筑的内部,他的建筑都是从建筑内部的功能出发,他的“有机建筑”理论认为有什么样的内部空间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外观,是建筑的内部功能决定了建筑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说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是统一的。这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同,建筑的中外在“形式”便是老子思想中的“有”,是 “存在”,建筑中的“功能” 所在、“虚空部分”是老子思想中的“无”。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强调有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建筑应该是某一特定场所的产物,建筑应该像植物那样是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那样自然。建筑应该是富有场所精神的,应该是场地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共同产物,是唯一适合这个场地的,也应了东方 “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思想。如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充分地考虑到山石、瀑布、林木的自然位置,他要将别墅融于自然环境中。从平面功能布局分析中可以看出,整幢建筑呈横向布局,南北朝向,以获取最佳的日照和通风。流水别墅的外形有两层悬空的大平台与扁平的形体高低错落,前后掩映。白色的横墙悬臂与竖向暗色而粗犷的石墙组成了纵横交错构图,给人灵活而又稳定的动感并且与横向山石和纵向林木交相辉映。溪水从挑台下面流出,整幢建筑仿佛是从山石中生长出来的,与四周的林木溪水融为一体。⑤从房间内部看,整个被石墙与大面积玻璃门窗围合,仿佛室内室外在相互流动、相互渗透,建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三、结语
东方传统传统思想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所分析的三位大师是现代建筑设计师中有代表性的大师其中之三,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的分析研究,得知建筑设计离不开文化思想的酿造。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理解研究下,寻找到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思维与方式诠释出来,使得建筑不丢“魂”。东方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与“禅宗”思想是其精髓,是建筑设计文化中的重要视点,设计师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要根植于民族文化、思想,设计有底蕴、有灵魂的建筑。
注释:
①祁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331.
②隈研吾(日).新建筑入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③李申.哲学与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6.
④盖罗·冯·波姆(德),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⑤郑青松,马归民.从流水别墅分析赖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其观点[J].山西建筑,2007(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