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颜为++艾军海
摘 要:五名中国老师受邀在博航特中学花四周时间,用中国式的教育模式去教五十个英国13-14岁的中学生。并让第三方独立机构跟英国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进行测试,看不同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成绩的优劣。实践表明:在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主流;提倡个性、注重创新是趋势;转变思维、因材施教是关键;兼容并包、培养人才是根本。
关键词:中学教育;个性;创新;兼容并包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219-02
一、前言
英国BBC二台播放了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五名中国老师受邀在博航特中学花四周时间,用中国式的教育模式去教五十个英国13-14岁的中学生。并让第三方独立机构跟英国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进行测试,看不同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成绩的优劣。消息一出,一时引发热论,对于中西方中学的教学差异及引发的文化冲撞、让人感触颇深,留下思量万千……
中国的教育模式一向注重“权威、纪律、竞争”,即老师享有至高的权威、学生在课堂中严格遵守纪律、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这套模式在中国本土可谓是遍地开花,可纵观五位老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所谓的遍地开学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地域文化冲突,也因此被众人评价为“水土不服”,在整个教学磨合的过程中,很多教学问题值得思考。
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主流
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习惯死记硬背公式,感觉枯燥无味,中国老师只花15分钟时间就将三角函数知识仓促讲完,连成绩好的学生都很难跟上节奏,面对复杂的三角函数顿感困惑。老师也因此留下了“英国学校的学生数学都很烂”的印象,并说:“在中国,数学能力代表了学生的智商水平”“这个时候的数学水平都已经领先英国学生3年以上”,听到此,想必英国学生心中未免颇感压力,而那些数学不好的中国学生也会黯然神伤。可同样的三角函数知识,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数学老师“开小灶”,他用一个押韵的“正余切口诀”让学生瞬间就掌握了,并补充说:“课程必须根据群体的需要来设定,否则是对牛弹琴,如果老师一味单方面地灌输,那么,学生只有等着老师闭嘴”。
理化课中,秉承“科学就是一个在不断出错中找到正确方法的过程”的理念,英国老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们直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把犯错视为一种正常现象,并鼓励学生犯错,在错误中去不断学习、修正,通过实践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中国老师却采取演示实验,通过口述知识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不停地做好笔记,还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作为博航特中学的校长,他对这种“纯粹的内容性教学与理解性教学之间的差异”表示“不喜欢”。在中国老师的课堂里,所有的知识都会以“课堂笔记”的形式教给学生,并认为这是最快速度能够传授知识的方法。老师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让学生感到收获颇丰,相反,更让学生反感和抵触,该中学的数学老师所言:“教学、学习、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知大家做何感想?
三、提倡个性、注重创新是趋势
英国的体育课提倡个性自由,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去玩想玩的项目。体育课原本是释放压力、轻松玩乐的课程,然而中国老师的体育课一开始就给他们解释中考的重要性,殊不知,音体美课程是培养兴趣、陶冶性情、提倡个性、彰显情怀的最佳课程。接着,老师按照中考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要求开始训练学生,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经是司空见惯并且根深蒂固。而这种功利性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承受了更大压力,学生说:“上课像考试一样苛刻,我不是来干这个的……”,老师的這种做法,不是提倡个性,而是压抑个性。企图以一种模式、一种声音来培养学生,剩下的只是应试技巧和考试分数。根据考试成绩,乔(Joe)在此次测试中成绩算是较差的一名学生,但在英国老师的鼓舞下他坚持跑完了全程,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不管成绩如何,至少他已经尽力了。恐怕在某些以分数取人的中国老师眼中,那个跑步像散步一样、胖嘟嘟的乔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吧?
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会事半功倍。而现实的矛盾是:“中国老师认为他们的学生就像防弹的海绵,可以轻易地吸取信息,却忽视学生们已感到很疲惫并已十分厌倦的事实”,这种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又谈何创新呢?
四、转变思维、因材施教是关键
在上课之初,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五位老师按照中国传统式的教学思维先给学生“立规矩”,即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并明确违反规定将被罚站。并让学生统一穿中式校服、在墙壁上贴上孔子的名言、严格按照中方作息时间表来执行,包括早操、晚自习等。原本以为这样可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然而,未曾料到,三令五申的纪律在学生眼中不屑一顾。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讲课,学生一边吃东西、一边化妆,或者讲话戏闹,面对如此个性张扬、躁动不安的学生,老师只能“暗自抓狂”。一个老师感慨说:“这群学生太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了”,并提出:“No talking,no question”(不要讲话、不要问问题),面对这些所谓的福利国家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他们焦急万分却又“恨铁不成钢”,显然,管纪律是课堂上最有挑战的事情。
为应对挑战,老师们集体商讨对策,转变思维,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并认为:“这些孩子可以挑战权威、挑战老师,这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事情。”接下来,老师们手把手教学生富有中国特色的舞扇、包饺子、剪窗花、九连环等传统文化,旨在营造一个“全面沉浸式”的文化环境。同时,中国老师擅长的“班级管理模式”也派上了用场,于是开始组建班委会,让学生民主投票选班干部,让班干部参与课堂管理。出乎大家意料,这些互动式、参与式、合作式、讨论式的方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面对新的教学对象,由于思维模式、语言文化、行为举止、心理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性,必须要转变思维、因材施教。
五、兼容并包、培养人才是根本
诚所谓:“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模式、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历史渊源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文化的冲撞也在所难免。关键是通过此次教学交流互动、吸收彼此优点,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特色,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这才是此次交流的目的所在,而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最后双方测试分数的高低上。
英国学生上课化妆、玩B-Box、嚼口香糖、喜欢提问、大胆质疑等行为,与中国学生的乖顺、勤奋、中规中矩、喜欢听讲、尊敬老师的特点形成强烈的反差和挑战,面对成绩差的学生,英国老师针对学生层次的差异,专门编排了不同的教材并实行分层教学。
而中国老师坦言:“我们就一个标准、一个教学大纲,你跟不上就淘汰……”,对于那种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目标而又提倡个性自由的英国学生,中国老师深感头疼,究其原因,也许是国家的优越福利导致学生的失败?抑或是学生骨子里对平等、自由的天生认同?又或者是老师固有思维的局限?……这个问题也令该中学的校长感到困惑,他说:“很难找到能让孩子们奋斗的绝对动力”,而这个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却不是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他也想借此机会,学习中方教学的优势此次交流碰撞对于双方都是受益良多,教育完全可以实行优势互补、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兼容并包,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去培养学生。
在博航特中学的校门上清晰地写着:“享受、尊重、收获”,学习应该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希望学生能学会尊重,从而最终收获满载……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