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新媒体背景下的互动广告设计

时间:2024-05-04

吴烨

(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数字新媒体背景下的互动广告设计

吴烨

(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近几年来,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事业的推动下,互动广告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数字新媒体不仅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在无形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本文将从数字新媒体和互动广告各自的概念出发,探讨数字新媒体背景下互动广告的设计。

数字新媒体;互动广告;媒体;设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在此推动下,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随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如出现了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体工具。人们的生活开始由被动走向了主动,由此身边的广告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互动广告开始逐渐成为广告媒体的主角。

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特点

媒体是一个意义宽泛的词语,如从小到大用到的书本,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下面来具体的分析新媒体的特点。

1.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所谓互动性是指传播的媒体与受众之间是互动的。受众从以往的单一接受的身份演变为参与者,有时又是以传播者的身份出现,这种互动使受众从被动接受的身份转化为主动参与。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2.具有数字化的特点。凭借着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新媒体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变现形式,无论是信息的承载量,还是发出量都大为提升。特别是虚拟空间、二维码等技术的研发及广泛使用,使得互动性的特点更为突出。

3.具有自由性的特点。这里的自由是指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这是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借助于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只要受众愿意可以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重复观看,重复接收。

二、互动广告的概念及特性

1.互动广告的概念。随着传播媒体的不断变换,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不再仅仅是作为传播广告的单一形式,新的广告模式也在更新,互动广告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广告不再仅仅只是传递产品的功能、特点,更包含了受众对于产品的反馈,以及主动的愿意参与到广告中进行互动、讨论等,所以就使得互动广告具有以下特点。

2.互动广告的特点。由于互动广告它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以及先进的通信技术,再加上数字技术、手机终端技术的发展,受众的参与性更强、更频繁,其反馈的频率也在不断上升,而这就使得广告的发出者也成为了受传着,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三、数字新媒体对互动广告的作用

1.有利于广告传播的大众化

事实证明,互动广告克服了传统媒体广告的束缚,赢得了受众的关注,吸引力显著。另外,无论是传递信息的速度还是对广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等,其传播的接受面进一步扩大。

2.有助于广告主进行市场分析以投放广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的投放量也逐年递增,广告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市场的划分越来越细致。不同的媒体、不同的网络终端,尤其面对的特有人群,如人人网面对的是大量的学生用户,珍爱网面对的是适婚用户,所以随着新媒体的更新,其广告主体也应相应的调整。

3.有利于企业对市场的更精准掌握。及时有效的把握信息、分析信息并制定出适合于市场需求的产品方案。如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制作出体验型游戏,并以注册为条件才能操作,这有利于企业建成数据库,进而更精准的把握市场。

四、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设计

1.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首先必须明确,现在所说的受众并非传统概念的受众,这里的受众不是单一的接受信息,而是具有反馈信息的能力。分析受众的心理就要从两个层面出发:第一,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从受众的年龄、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审美的侧重点去考虑,面对的群体不同、需求不同,广告的侧重点也应是不同。第二,作为广告本身要传达什么意思,或者是要以什么方式得到受众的认可。广告的理念是广告的灵魂,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广告业,需要在传递广告理念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个性。

2.灵活使用传播平台。在数字新媒体的大环境中,要利用灵活多变手段,将互动广告做到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对各类网络平台的灵活运用,如在安卓系统中,就有大量的开源插件可以利用

五、结语

本文从数字新媒体和互动广告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数字新媒体和互动广告各自的特点,并且探讨了数字新媒体对互动广告的作用,由此也得出了在新的环境下互动广告应如何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何才能赢得受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日后在广告领域竞争的关键。

[1]何鑫.数字媒体环境下网络互动广告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厦门:厦门大学,2013.

[2]夏初蕾.新媒体背景下的互动广告与城市形象品牌传播研究[J].新闻传播,2014(07).

[3]闫琼.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 2013.

G206;J524.3

A

1005-5312(2015)32-0082-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