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瞬凝为永恒——《春江花月夜》的宇宙观

时间:2024-05-04

邹严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一瞬凝为永恒
——《春江花月夜》的宇宙观

邹严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幅活泼流动的艺术画面,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认知,将优美清丽的景象和对永恒的观照交融结合,构造出玄妙澄澈的艺术境界。

《春江花月夜》;宇宙观;观照永恒

初唐诗人张若虚生平仅有两首诗流传后世,但凭借《春江花月夜》一首,就已“孤篇盖全唐”,取得了非凡的艺术地位。闻一多推许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①王闿运也称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之所以得到这样空前绝后的高度评价,一方面,是其描摹出一幅清丽壮阔,空明澄净的月夜画卷,一扫六朝侬艳柔媚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一种超越前人的审美意识和宇宙观念。

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宇宙的秘辛,古人的探索从未停止。《离骚》里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生年不满百》里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无不鲜明地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叩问和探索。

而张若虚身处初唐,上承六朝遗风,下启盛唐高歌,以其敏感聪慧的诗情和摇曳多姿的诗才,奉献出这“孤篇盖全唐”的佳作。在他之前,对宇宙的探问早就开始,但这些诗歌的主题大多是感慨宇宙的长存不灭,悲叹人生短暂易老,对自我的体认并未达到哲学的高度,人与宇宙的关系也常常是二元对立的互斥关系。

自张若虚而始,生命不再与宇宙对立相驳,人被提升到与宇宙同存的层次,成为“永恒”的一份子。他提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和“江月年年只相似”共存,既承认宇宙的永恒、不朽,又有对人世绵延不绝的认知,并且将二者极为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是张若虚对生命意识的独特开拓。

《春江花月夜》全诗以具体的物象春江、清波、碧空、高楼、珠帘、游鱼、海雾等一起构建出幽美和谐的画面,流露出活泼泼的无限生机,折射出一种庄严的宇宙意识。诗人神思飞逸,借用春、江、花、月、夜等种种具体而又有着虚拟性的艺术风貌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心有所感,从而使深刻的宇宙意识和空明清丽的画面结合得完美无缺,诗人神驰宇宙的悠逸由此而让读者一览无遗。

在诗中,诗人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而整个地融入了宇宙这一恢弘的整体之中。诗人承认生命之有限与宇宙之不可抵抗,但这种生命意识并非是一种理性的观照,而带着某种孩童般的纯真和稚气,体现出纯然浪漫的倾向,如李泽厚《美的历程》里说道:“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诗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和我国哲学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天人合一”始于庄子,《庄子·达生》里道:“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后经董仲舒发展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便是季羡林先生的解释,他认为天即大自然,人即人类,应该互相理解,达成友谊。其二,则较之第一方面的意思更上一层,它与“天人之分”相对立,强调人在体悟自然宇宙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宇宙本身之中,从而达到与“永恒”共存的境界,这也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往的最深刻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等无不传达出“天人合一”的风神韵致。

从对自我存在的超越,到对永恒的叩问,从对生命力的领悟再到对宇宙这个恢宏的主体的体认,诗人们心灵上的悸动和感知各有其佳妙之处,而张若虚无疑是对此最有体悟的诗人,他所奉献出来的《春江花月夜》,论写景,他描绘了一幅极尽明丽优美的景致;论柔情,他以柔婉之笔抒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基调哀而不伤;论哲理,他不同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式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人生观,而是以尽情颂歌自然的奇丽壮美为引,佐以对人间相思的赞美和同情,将眼前所感、心中所思,提升到追求人生哲理、穷极宇宙永恒的高度,从而构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理趣并涵的艺术境界,使全诗在显得幽美空灵的同时,更别有一番深邃飘渺的意境,指引着读者进入美的玄妙世界。

“落月摇情”之句又从对无限宇宙的沉思转回到眼前的所见所感,时空上有了一个回旋循环,诗人在月夜里与永恒相逢,而又终归原点,他曾在一瞬之间融入永恒,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辉煌,在回到眼前的“春江花月夜”后,记录下在观照永恒的过程中心灵的瞬息动荡和宇宙意识的勃发,这一刻永远留在文学史上,成为中国古人用循环往复对圆满之意所做出的最完美的解释。

这种深刻的宇宙意识贯穿《春江花月夜》全篇,诗人将中国古人的文学之美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照相糅合,将“环转交错,各自生趣”的艺术之美和天人对话、邂逅永恒的哲学探索完美地结合起来,无论是诗歌之境还是人生哲理之境,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也正是《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孤篇而能够冠盖全唐的原因所在。

注释:

①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I207.22

A

1005-5312(2015)32-0248-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