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紫砂壶艺术之魂

时间:2024-05-04

张萍

(江苏 宜兴 214221)

紫砂壶艺术之魂

张萍

(江苏 宜兴 214221)

传承文化的设计,为创作之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紫砂壶创作设计的又一要义。其高,就高在设计上必须体现文化的传承。以道家、儒家、法家、杂家等诸子百家为代表中华本土文化一脉相承的紫砂壶,必定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元素。

紫砂;文化;创作

自宋元成形,明代渐成风尚,发展至清代已是高手辈出,名壶是之于名大家,但明以前的壶主要是以“光货”为主。所谓“光货”是以简洁明快的泥色和造型来体现紫砂的使用功能和艺术感染力。而清初制壶高手陈鸣远等借用宜兴紫砂可塑性强的特点制出了以“象形器”为基础的紫砂壶,从而使宜兴紫砂壶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在这里简论一下宜兴紫砂壶营运而生的必然性,独特性和历史性。

从政治经济学的高度来论,文化是从属于政治的,为什么明器简洁,这所体现了明代帝王朱元璋的提倡节俭朴实,所以不管明代的家具,饰品都是朴素简单的。明代紫砂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和使用工具皆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政治性。而清兵入关后,这种时尚起了变化,首先,满人的时尚和汉人不同,满人上层人氏吃饭当时用装饰明亮的金,银,木碗,是以呈现竭尽华丽之功能。宜兴紫砂壶当然要符合这些上层统治者们的胃口。于是乎,在紫砂壶上点彩,五光十色,金碧灿烂,在紫砂壶上镶金嵌玉,让其华贵雍荣,让紫砂壶在使用的同时更具观赏性,清初的陈鸣远,当代的蒋蓉,汪寅仙,所塑之象形器茶壶,将紫砂的实用功能和欣赏功能相结合使宜兴紫砂壶到达了一个高的艺术境界。紫砂壶在他们手里,变成了大自然的呈显;松,竹,梅,兰,皆成壶;马,龙,鱼,蛙跃然与。这种紫砂壶,有把壶身捏塑成松段,梅桩,在松段上针叶飘然,在梅桩上梅花绽放,栩栩如生;有把壶身塑成鲤鱼跳龙门,即鱼化龙,有把壶身塑荷花盛开,青蛙跃然于莲子,有蝈蝈振翅于竹筒,让大自然的花木虫草,动物走兽,均展现于壶艺之中。工艺美术大师蒋蓉曾用紫砂塑造了一批果品,如花生,栗子,白果,菱角,荸荠,瓜子等,皆让人叹为真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之首,而她所做的“青蛙莲子壶”,“芒果壶”皆堪称艺术瑰宝,价值万金而不得,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的“松段壶”,整个壶身为一段松桩,树桩老虬,青针满掇,让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所以大家知道一件紫砂作品,即为象型皿,因为只有宜兴紫砂的可塑性,才能想做到什么就象什么,而且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试想一下,在品茗时,手握一把梅桩壶,品香明前新芽,手抚点点梅朵,真可谓独特的精神和物质享受。

传承文化的设计,为创作之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紫砂壶创作设计的又一要义。其高,就高在设计上必须体现文化的传承。以道家、儒家、法家、杂家等诸子百家为代表中华本土文化一脉相承的紫砂壶,必定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元素。这样的文化传承,首先便在于壶型的设计。以“道”为例,“万物负阴而抱阳”,而紫砂壶则既“负阴”又“抱阳”,在任何一把紫砂壶上,我们都能够感受到阴柔与阳刚的结合;以“儒”为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靠“仁”,而紫砂壶彰显一种理智、灵动的包容主义,其胸怀开阔,海纳百川,立足中庸,兼容并蓄便是对“仁”的最佳诠释。也正是由此,紫砂壶也吸纳了外来的佛教文化,实现“反正内求,去迷理惑”的机缘。传承文化的设计,最为典型的便是集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和战争时期的司令工具于一体的“汉铎壶”;吸纳文化的设计,最富代表的则是集南洋外销、东洋外销和北洋外销三种学说于一炉的“洋桶壶紫砂”。

如此的文化传承,其次便在于壶的雕刻设计上。紫砂壶的雕刻艺术,综合传承着源远流长的“金石文化”,逐步形成了“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的文化设计。“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只须切合壶型,便可刻上壶身;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姿势,只须顺势而行,便能与壶融为一体。在此贡献尤为突出的,是“曼生十八式”,他将素善书法、酷嗜摩崖碑拓、善仿秦汉、周鼎铭文拓本常巧用于壶上金石文化之中,所刻铭文、篆、隶、楷、行皆古雅绝伦,八分书尤其简古超逸,开创了文化艺术传承的先河。

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如若脱离了“审美”的价值,紫砂壶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美,不仅包含着上述“金石文化”品位之美,更包含着创作者内心的审美取向。具体而言,则为曲与直、方与圆、骨与肉、繁与简、实与虚、形与意等关系中的辩证与统一;而笔者更认为可以归结为对称中的和谐美与非对称中的和谐美,或者说是简约与变化、形式与内涵、现实与意向的辩证统一。首先,是简约与变化,流动着的线条,是设计中最常用的,简约与变化融于其间:简约的线条让实物有了抽象化的概括;变化的线条让紫砂壶具有了形态各异的造型;而雕刻装饰线条的变化更使紫砂壶具有了灵动的审美效果。

综上所述,从全手工壶的创作设计而言,必须是创作者有厚实的生活经验,扎实的文化底蕴以及积极科学的审美情趣,并将这三者与自我的内心高度融合,以“心”设计,用“情”创作,方能成为紫砂艺术的“灵魂”!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0.

[4]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

J527

A

1005-5312(2015)32-0047-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