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可言说的力量——艺术的“非言语性”在表现艺术治疗中的优势

时间:2024-05-04

乔瑞曦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不可言说的力量
——艺术的“非言语性”在表现艺术治疗中的优势

乔瑞曦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本文基于笔者对艺术固有特征的一系列思考,联系到其在表现艺术治疗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从而看到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维护的重要影响。它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引导人们构建内视觉图像,促使人们在多元艺术的引导下将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顺畅地呈现出来,帮助人们重建与外界联结的通道,从而达到有效的疗愈。

“非言语性”;艺术治疗;心灵密码锁;情绪镇定剂;感觉通道

二战结束后,许多遭受过战争折磨的士兵、百姓都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他们孤独、没有归属感、战后无法消除的神经紧张、身体疾患,甚至很多人还经历过集中营的噩梦。后来,一些医疗人员、社工等开始尝试与他们一起进行各类艺术活动。就这样,艺术治疗慢慢发展起来。艺术本身即是一种治疗,它潜藏于每个人的内在,在需要的时刻焕发光彩。

一、艺术的“非言语性”

艺术是一种原始语言,早在远古时期就曾出现在石窟里的陶盆上,曾刻作成发出美妙声音的骨笛。它贴近人们最“原始”的初心。人们通过艺术把初心和意念表达于外,成为真正可听可视的存在。

艺术是非言语的不明确形式,个体对于同一种艺术、同一部艺术作品都难有全然相同的解释。也就是说,它所含的内容指向是不明确的,具有抽象性特征。以音乐为例,音乐作品往往并不明确展示某种画面,它赋予听者自己构建内视觉图像的能力,使得他们可以根据经验和直觉去对应自身的情绪情感。周海宏曾这样解释:“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它不能直接传达概念性的信息,因此它难以直接传达认识性成分明确而情态特征不明确的‘情感’”①。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思想,魏晋时期的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的观点,就是说嵇康认为人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是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②音乐是作为一个媒介,去帮助人们反映自己心中的某部分情感的。同样,在绘画过程中,人们对于不同图案、不同绘画方式、不同绘图材料的选择都有着自己固有的偏好和理解,表达出来的感觉或是情感都不尽相同。

表现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提供的是多元、立体、整合化的艺术途径,不局限于言语这单一途径,因而可以更为立体地看到个体的全貌,感知到更多个体试图表达出的潜意识信息。“所有艺术治疗形式都涵括聚焦在以非言语(non-verbal)沟通和创作过程,在加上信任、安全的环境的辅助,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体识并表达强烈的情绪。(Payne 1993:xi)”③

二、艺术的“非言语性”在表现艺术治疗中的优势

(一)艺术是心灵的密码锁

对于不善言语的人,或者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智力障碍的儿童等等,他们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艺术无疑是更利于沟通的工具。艺术本身因“非言语性”所带有的不明确性,无法准确定义某一种表达就一定代表了某种涵义。同一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亦会有千人千面的解读;同一部名作《红楼梦》,甚至引起整个文学界无数个流派的争议,各家都有对“红学”不同的诠释。为何会造成这么多的差异呢?其实简而言之,艺术是一种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情绪、感觉、认知融入了他所看到的、听到的、画出的、写出的艺术作品中,二次加工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境遇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生命经验和轨迹的不同,因而每个人对同一物的感知也不会完全相同。在表现艺术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秉持的态度是不批判、不评断的,个体创作出来的作品,即是他们真实自我的缩影,没有美丑、好坏之分。艺术如同一个来访者心灵的密码锁,当他想要与治疗师分享,他便投身于绘画、音乐、舞动等艺术活动中,用这些艺术形式去表达与分享,或是进一步告诉治疗师他想表达的感情等等;若来访者不愿那么快与他人或治疗师分享,也可以仅仅停留于艺术表面,不做任何解释。开锁和关锁的钥匙永远在来访者自己手上,他保有最全然的解释权,因而这样的艺术带来的天然的安全感是单纯的言语无法完整给予的。

(二)艺术是情绪的镇定剂

艺术的“非言语性”在艺术治疗中的作用原理很简单,“非言语性”决定了它不能传达具体的概念化的信息④,而是通过各个知觉上的刺激,带动多项感官,激发个体的感受,即情绪体验。而情绪恰恰是影响人们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的关键所在。情绪和情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往往人们受某种情感情绪的驱使,会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产生一系列行为。如,处于悲伤的情绪当中时,我们往往选择去听悲伤曲调的歌曲或看悲情电影、大哭一场等等。艺术治疗通过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激发或重塑个体的情绪体验,从而重塑个体生理、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情绪与身体、认知、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在进行个体治疗初期,情绪的释放和宣泄是十分必要的。在个体的情绪镇定方面,表达性的艺术可提供特殊的助力——个体使用不同的表达性艺术方式,无论是绘画、音乐、戏剧、还是舞动,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于艺术的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自我沟通,这能帮助个体从某种情绪状态中抽离,以第三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情绪。因而可作为个体的情绪稳定剂,帮助他缓和激烈或高强度的情绪,暂时进入舒缓的状态中,有效地宣泄很大程度上的情绪内容。

(三)艺术是感觉的通道

相较于传统对话式的心理治疗,表达性艺术因其“非言语性”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具有很大优势。在常规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与咨询师的沟通主要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进行。艺术治疗则比较不同,它的“非言语性”使其须以音响、画面、涂鸦、舞动、表演、写作等形式表达。

就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而言,中国音乐治疗领域的先驱高天教授这样说道:“虽然一首歌的歌词可以传达一些具体的信息,但是对于音乐而言,最重要的交流意义是非言语的”,⑤除此之外,他还引用了美国音乐治疗之父Gaston的一句话:“音乐的力量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非言语的内涵”。⑥和言语的方式相比起来,它受到的限制性明显更小。“儿童心理学和心理生物学的当前研究已经证明音感(musicality)这一先天特质(Trevarthen and Malloch,2000)”⑦,“音感”是婴儿早期对于声音的天生的感觉,这种天生感觉使得他们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接收或者发出情绪性的内容,让父母知道他们的需要。这是在他们发展出说话的能力之前就有的,可见音乐天然就具有沟通上的优势。言语相较于音乐,因其指向性的过于明确,在表达上受到的局限性较大。再者,在常规的心理治疗或咨询中,光是以言语的形式来判断来访者的表达往往会不准确。人天生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咨询师与来访者基本是以言语形式进行沟通,来访者可能会说谎来进行自我防御,也就是心理咨询概念中的“阻抗”。此时艺术可以作为更适宜的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曾说“充分利用心灵创造象征物的能力,把潜意识的内涵以音乐、绘画、油画、雕刻、舞蹈等方式表现出来,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安现象”。⑧高天教授曾分享他在汶川地震时进行心理援助的过程:汶川地震期间,他和团队去给灾民做心理治疗,许多人在经受痛失至亲和家园的巨大灾难下不愿意与任何人沟通,他们说不出话,其内心巨大的悲恸情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常规心理治疗不奏效,而音乐治疗发挥了它的神奇作用,音乐在患者和世界之间形成一条情绪的“通道”,使情绪有了出口并流畅自然地宣泄出来。音乐安抚了灾民们受伤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相应情绪体验,治疗师由此可以顺利地帮助他们处理自己的悲伤,重塑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达到了疗愈的效果。

音乐心理剧的创始人莫雷诺先生(Joseph J.Moreno)更是将音乐与心理剧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用音乐引发来访者的意象,去探索来访者的故事,并遵从个体的意愿演出心理剧,经由适当的引导,帮助来访者在音乐的心理剧中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释放,进行一场“心灵演出”进而以多个角度去观察自己、探索自己的生活,从而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去积极面对生活。

三、结语

简而言之,即言语易产生表达不畅,造成通道堵塞,从而产生“阻抗”现象;艺术则易产生情绪体验,使得通道顺畅,从而走向疗愈。

艺术相较于语言,与个体的潜意识、原始本能联结更为紧密,从而具有表达上的优势。使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更大程度上接纳不同类型的来访者,为个体提供心灵艺术空间去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并走向疗愈。

注释:

①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7.

②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512.

③Marian Liebermann(英),赖念华(译).艺术治疗与团体工作:实例与活动[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28-29.

④⑤⑥高天.音乐治疗导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21.

⑦Smith Rachel Darnley(英),Helen M.Patey,梅晓菁,缪青,柳岚心(译).音乐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04.

⑧荣格,董奇铭(译).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10.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高天.音乐治疗导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3]梁翠梅.艺术治疗——身心灵合一之道[M].台北:华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

[4]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米立方出版机构,2009.

[5]荣格,董奇铭(译).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荣格,吴康(译).心理类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7]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R749.94

A

1005-5312(2015)32-0017-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