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毛彬彬
(江苏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线条的艺术
毛彬彬
(江苏 宜兴 214221)
对于线条的运用,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
紫砂;线条;造型
为什么一把小小的茶壶,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成为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乃至帝王公卿的喜爱之物?这与茶壶的本质很有关系,紫砂壶质地朴实、不浮不躁、含蓄内敛,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儒家”思想极其相似。品茶泡茶时,讲求的是心境,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思考,一种洗礼,一种回味,一种顿悟,这与禅宗思想又不谋而合。而壶容先下茶,历经火烤水泡,依然一团和气,终成清香四溢,超凡脱俗,这更是“佛家”的至高境界。如此看来,在儒、道、释为主流文化的中国,茶与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壶不是壶,是一种文化;茶不是茶,是一种精神。
紫砂壶它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用四点形容:点、线、面、体。点:最根本的就是来定位,仔细的处理紫砂壶形体和结构的关键部位,比如它的转折点和定点,这对制作紫砂壶起到一定的作用,用它的概念可以观察形体并且分析紫砂壶形体上的变化,能够容易简单的找出紫砂壶制作过程的细节中存在的问题。线:俗话说两点并一直线,用两点连接形成线段,用来确量宽度粗细和长度。而在茶壶中还有另一种形体的外轮廓线和边缘线。在几何学中一般都把这种现象分为两大类;(1)直线,在视觉上面它给人的带来的感受印象就简介形容就是;刚直、规范、名了,它有水平直线,垂线,斜线,折线;(2)曲线。而它给人的视觉感受和直线不同,给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流畅、饱满、委婉。它有正圆曲线、椭圆曲线、抛物线、双曲线、自由曲线、C形线、S形线、凹线脚弦线等;(3)面。只要是线运动的轨迹就会形成面,它有一定形状和起伏变化。他有一定的位置长度和宽度。面有单片面、筒形面、圆球面、柱面;(4)它的体。也就指的形体,它具有长、款、高的三度空度,这是构成造型的基本形式。它有正方体圆形锥形体还有圆球。它的来源都来自于自然形体、几何形体、人为形体,这四点的基本因素我已经一一的分析了。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万端,主要以它的二维平面形态,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自然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
中国陶瓷的造型,基本上是线条的运用。线条艺术是紫砂壶艺术的最基础的本质。壶艺所用之线是最富有情感之线,陶艺家情感宣泄的主要艺术概括手法就是线条,常言有“壶如其人”,但更是“线如其人”。线条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多端的,如:S形、V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螺形、波形,以及长与短、粗与细、纵与横、曲与直、虚与实、断与续等,它们可以使人们心理产生快与慢、刚与柔、滞与滑、利与钝、顿与挫等不同感应。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曲线则是有优雅、柔和、活泼、流畅等特性,给人以一种活力感。又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石瓢壶”,整体看似金字塔结构,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两边画两根平行线作为嘴、把,它通体几乎是没有直线的,把所有的线化为似直非直的线、似曲非曲的线。当这样的线融于壶的造型中,使茗壶一下变得生动起来并充满张力。
对于线条的运用,从事紫砂造型的艺人一般都在自觉运用,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这也使线得以源源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线条的运用正是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体现出人类的认识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意义,反映了人类的真美精神和民族意志。因而,体悟和表达陶艺人意境的语言,正确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借壶表心语,通过一件砂壶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绵绵诉于人前,赋予砂壶的神意,不能仅限在壶的表面上寻索,更应在壶面的起伏、构思造型的深沉上探求;“气”即砂壶的气质。欲借壶语心,必欲壶能语。恰到好处的表达,这就是壶本身的气质。一件能语神意的砂壶,本身必定能给人有欲语在心实质性美的素质。紫砂壶是一件工艺美术的实用产品,要能够使人们在日用中既达神意又获美感,从而陶冶性情、操练情愫,这就是气质的美感;“力”即砂壶的力度。一件事物有生命,但生命力不够仍不达美。
砂壶的神意表达不丰盛、气质美感不完善,那是因为砂壶的力度感不强,贯注砂壶力度时须贯穿神意、气质于一线,从神意气质中出发,从线条块面里寻找,恰到好处给予力度表达的赋注。一件力度感很强的作品,能给人以阳刚阴柔之美,从而使砂壶达到至尽完善、登峰造极。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
J527
A
1005-5312(2015)32-0032-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