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画创意构图之探讨

时间:2024-05-04

任丽颖

(安徽滁州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国画创意构图之探讨

任丽颖

(安徽滁州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创意构图在绘画中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画中,构图的取舍或章法的运用都是作画前先要决定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创意构图法则,以及各种构图形式及其特点,来阐释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创意构图;中国画

中国画早在几千年前就很注重绘画中构图的作用,不过“构图”一词是东学西渐之后才被引进的西方词汇,在此之前,中国画中所说的构图就是顾恺之口中的“置陈布势”,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的“六要”中的“经营位置”,就是传统绘画中常说的“章法”、“布局”。中国画中的创意构图是十分讲究的,他有着自己特有的规矩和法则,这些构图原则直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从构思开始到画家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对客观物象之间的重新排列和组合,到最后的题词压印都是中国画中创意构图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考虑得是否全面得当,直接决定了作画者的创作情绪,决定了一幅画的成败。下面就列举一些中国画中特有的构图形式以及从构图中所流露出的中国画之美。

一、时空变迁、散点透视

与西画的焦点透视不同,中国画大都采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所画的物象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完全由作画者的主观需要随意拼凑,把不在同一时空中的几种对象放在自己所需要的一幅画面之中,构造出画家心中所想的时空境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巨作以长卷的形式,同时向欣赏者展现了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生活场景,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国家富强、百姓生活繁荣昌盛的场景。若按照西方绘画所惯用的焦点透视法则,只能看到局限的某一部分的场景,是不可能表现出这热闹的街市场面,更不可能让后人全面地了解到当时汴京的繁华以及各阶层百姓生活的面貌。这幅画不但因为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而流传千古,更因为它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殿堂中的一幅佳作。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清明上河图》作为镇馆之宝,用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重新展现了它的宝贵价值。此外,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顾闳钟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运用散点透视的法则,将时空重新排列。由此可见,散点透视是中国画构图的一大特色,这种绘画形式并没有因为时空上的拼凑而给人一种不真实、造作的隔阂感,而由于画家的独具匠心、精心安排给人留下完美、真实的印象。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丰富绘画内容,更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融合的精神,体现着中国传统画家的智慧,形成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融合美、自然美。

二、诗、书、印,融入画中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构图形式,在西方绘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形式的,这是和每个民族的文化理念相关联的,也是由于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所决定的。

(一)书与画

书法和绘画无论是从工具还是形式上本就是同根同源,因此书与画的结合也是自然而生的。中国画自古就注重诗、书、画的统一,做完画要题诗或题词,画中配诗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使画面更具有笔墨韵味和文人气息。而到了近代,中国画家们更加重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开始将书法的用笔形式运用到绘画之中,特别是近现代的画家,如吴昌硕更注重用书法之笔意入画,力求在绘画作品中追求金石味。所以,无论是画外配诗词还是画内显书意都是书与画的完美结合,更能提高画面的层次和格调,使画面中不仅有诗之意境,还有书的韵味。

(二)诗与画

诗与画的结合其实就是书与画的一个方面,在做完的画卷中题诗,既是诗画结合,也是书画结合,这也更加说明了诗、书、画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早在我国唐代时期,人们就评价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最早的诗与画的内部结合形式。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说过“诗为无形画,画为有形诗”。诗和画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但无论是诗还是画,它们都是对某种意境的表达,诗与画是表现意境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在我国宋代,皇家画院的考试题目也是多以诗句为题,让画家们展示和再现诗中的意境和场景,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睿智和高雅的文化修养,才使得诗与画能很巧妙地融为一体,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画的内容,拓展了绘画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情感联想。

(三)印与画

到了宋元以后,水墨画迅速发展,画家不局限于黑白变化的沉闷,开始将印章引入到画中,朱墨结合,印章可以巧妙地装饰画面,并且弥补画面残缺。当一幅画面的某处留白太多,过显空旷时,在此处印一枚压角章,顿时有一两拨千斤的妙用。在此后印章就成为中国绘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人参与绘画对中国画中诗书画印的结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人画的迅速发展也不断完善了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使中国画从工匠的技艺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而且提高了中国画的内涵和格调。“从中国画,诗书画印的结合来看,它更是一种形式。它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得它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这是西方任何绘画都不能够达到的境界。诗书画印结合运用到绘画中,不仅表现了中国绘画的形式美,还体现了中国绘画的节奏感和均衡美。

三、宾主关系

(一)山水画中宾主关系的体现

中国画家在构图时,是很注重对宾主关系的考虑的。早在五代画家荆浩的《画山水赋》中就提出“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辑,列群峰之威仪”[2]。北宋李成的《山水诀》中也提到“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2]。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山水画家都主张绘画之前要首先考虑宾主关系,要分清主次,合理地安排构图。在一幅绘画作品中被描绘的对象不止一个,宾主关系的确定就要求作画者在绘画之前分清主次,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作者主观情感表达的需要,主要的山石形象应作为整个画面构图的重心,重点去刻画。其余的物体次之,描绘时应弱化,以起到陪衬、烘托主题的作用,不可喧宾夺主。如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在图中运用了平远式的构图法,近处的六棵象征着君子的挺拔树木为主,远处的山水为宾,树木和远山隔水相对,遥相呼应,达到了一河两岸萧疏宁静的艺术境界。整幅画面显得端庄、幽静,意境深远。

(二)人物画中宾主关系的体现

中国画对宾主关系的重视不单表现在山水画中,在人物画中也很突出。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和吐蕃使者禄东赞就是主体,所以画得很突出,其他的侍者相对于主体人物而言就是宾,所以处理得相对小一些,从而凸显出唐太宗的地位和身份,也使整幅画面的构图更为和谐。

(三)花鸟画中宾主关系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花鸟画中主宾关系的运用也是十分常见的,一般多以花、鸟、鱼、虫等作为主,以枝、叶、草、木为宾,有时一主多宾,有时多主多宾,宾主的确立要依据画面主题的需要,以及作画者主观意识决定。如画面的主题是鸟雀,那该飞禽自然就是画面的主体,其他的陪衬如叶、藤、石、草等,则要处于宾的位置,以起陪衬和营造氛围的作用,不可喧宾夺主。一幅绘画作品若没有主次,就像士兵没有了首领,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更像一首没有音色变化的乐曲,平淡乏味,没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品读一幅没有宾主关系的绘画作品,就像品味一杯白开水一样无味无趣。中国画在构图中重视考虑主宾关系就是为了突出画面主体和画面矛盾的中心,使作品具有节奏感,时而舒缓时而紧张,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中国画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四、总结

在中国画的留白中也能体现出虚实、疏密等构图观念,这些都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藏露、呼应、开合等构图方式。这些都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表现着中国画的魅力和美感。国画大师们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构图法则和诗性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这些都是中国绘画意象美、朦胧美、形式美的体现。中国画是诗性的,是富有哲理的,是浪漫的。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了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它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但没有因为岁月的冲刷,历史的变迁而被遗忘,更没被遗弃,反而成为了体现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符号,正在向全世界展现一个自强、民主、生生不息的大国和强国的风采。正如当代国画大师范曾所说:“八大山人的绘画并没有因为经过了三百八十年,而失去了它的青春,它永葆它美妙的青春!”我想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它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所以它具有永远不老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画的美。

[1]孔令.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之美[N].青岛财经日报,2007-11-30.

[2]张志民,谭逸冰.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1.

[3]郑广信.论艺术布白在中国画构图中的重要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J524.3

A

1005-5312(2015)32-0166-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