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

时间:2024-04-23

段艳平

产业是经济的主体与支撑,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当前,受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因此,巩固和厚植既有优势,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刻不容缓。

政策出台谋划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所谓“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但在供给方面,我国东西部差异较为明显。对此,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这对于坚持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大计,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产业联动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所谓“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失衡的根源在于基础设施失衡,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区域贸易成本、产业空间分布等。面对艰巨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多个着力点,要求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推动协调发展,这为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夯实了基础。

所谓“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出台,为鼓励民营企业、电商企业入驻贫困乡村,填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空白,以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注入了新活力。

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面临“活力不足、机制不畅、保障不强”三大现实障碍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一直以来,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民营企业参与性不高。回顾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面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实问题,无疑会动摇民营企业家对于未来的信心。

联动协调机制不畅。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多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但由于相关政策缺失、区域行政壁垒的存在,给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造成巨大的阻力。

服务调控保障不强。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不是一句口号、一条政策,而是需要确保资金、设施、人力资源等要素全面到位,才能解决落后地区的生产难题。在一些地区,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政策,但在资金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引进等方面保障能力不足,导致既定政策无法很好地落实,政策鲜有成效。

善用“错位竞争、点面联动、创新保障”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

优化产业布局,实施精准招商,以错位竞争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当前,一些地区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对民营企业重视度不足,尚未激发全部民营企业的参与活力,导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配比失衡。这就需要优化产业布局,基于区域实际情况,合理设定各产业联动发展比例,尤其要重视三产联动发展,让民营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大计中来,利用民营企业创造力,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实施精准招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优势,谋划产业联动重点行业,如高端设备制造、电子材料、网络信息技术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注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为企业入驻、人才引进提供政策、待遇、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实现错位竞争,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科研能力等因素限制,在传统产业联动中难以占据优势地位,要通过错位竞争,培养特色联动产业,比如安徽芜湖精密铜制造,通过招商吸引外部民营企业扎根芜湖,以错位竞争的方式,将精密铜制造培育成特色联動产业,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精密铜制造领域,充分激发了民营企业参与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积极性。

以企业“点动”、产学研“线动”、城乡“面动”,优化联动协调机制。当前,一些地区的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尚存在协调机制不畅问题,企业之间存在共享壁垒、产业链条中存在供求壁垒、城乡之间存在行政壁垒。这就需要优化企业“点动”,即优化企业之间的联动、市场与企业的联动,横向上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协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降低企业之间的联动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联动协调效率,纵向上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准,按照市场需求开展企业间合作,形成上下游企业链条,提高联动协调质量。鼓励产学研“线动”,要求科研机构、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研发与市场需求相符的科研成果。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为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科研机构共同促进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此外,要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善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利用科研成果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城乡“面动”,即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实现联动,通过城市向乡村提供优质教育,培育高质量的区域发展人才队伍,如可以将乡村地区的农民、企业家请到城市参与培训和学习。同时,乡村也要满足城市生产要素需求,根据城市的需要开展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与城市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城市企业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当前,一些地区的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存在资金、人才供给保障不足现象,导致既定产业联动发展政策难以落实。这就需要:一是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实际特点,提高财政、产业、土地、人才政策的制定精准性,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确保产业联动发展政策得以落地。同时,要以跨区域交通、水利、生态保护为基础,支持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为产业入驻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的支出成本差异,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将常住人口人均财政支出控制在合理范畴内。三是构建区域发展保障机制,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管理、评价考核机制,明确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区域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依法施政、依法管理。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发展需要,适时编制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客观评价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成果,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严防区域产业联动潜藏风险。

【注:本文系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向通道建设背景下广西产业提质增效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BJY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健:《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江淮论坛》,2020年第1期。

②赵莹:《新时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探析——基于“递进—关联”支持机制的分析》,《长白学刊》,2020年第1期。

③杨青龙、宣烨:《推动我国城市群产业联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8日。

④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1期。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