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段磊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包括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道德等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从理论、历史、实践、未来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角度论证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与价值的关系、劳动异化的阐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系列阐释,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美是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生动体现。“民生不勤,勤则不匮”揭示了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的朴素道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直观地表达出劳动人民的辛苦与勤劳,“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描绘出言传身教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情形。文化反映现实,也指引现实。在文化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的劳动价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教育深入人心,这些都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资源。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劳动人民。中国人民用劳动创造了厚重的中华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回望历史,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兵马俑、四大发明,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当代,无数劳动者投身祖国建设大潮,从经济特区建设到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用劳动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批批优秀的劳动者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岗位不同,但是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都绽放着同样的光彩。重视劳动和劳动人民,是我们回顾历史得出的重要经验遵循,重视宣传劳模和劳模精神,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过近百年光辉历程,带领全国人民努力用劳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劳动的重视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人民军队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等观点指引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劳动生产,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的重视拓展到社会生产各领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进一步明晰劳动和劳动者的范畴,极大调动了知识分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不仅是阶级属性、革命初心、奋斗使命使然,而且也是从党的成长历程中切身总结出的历史经验。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活动、生产实践等形式丰富和扩展了大学生参加劳动的范畴,然而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氛围等多方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与劳动渐行渐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正确认知,即“看不起劳动”,鄙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认为参加劳动低人一等,一些学生在“学习”挡箭牌遮掩下,只参加必须参加的实习和实践,对其他劳动敬而远之。其次,缺乏劳动意识,即“不想劳动”,较之父辈极大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很多大学生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缺乏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不仅不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甚至毕业之后仍想不劳而获,出现了“啃老”现象,这无疑与应试教育主导、劳动教育缺位密切相关。最后,缺乏劳动本领,即“不会劳动”,平时参与劳动少、劳动技能锻炼不足。纵观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劳动教育呈现出从低到高逐渐弱化的趋势,作为与社会直接衔接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所参与的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往往最少。
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交融交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娱乐化等各种负面思潮和舆论不断侵蚀校园,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冲击大学生思想观念,赞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消极人生观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另一方面,消蚀学生对劳动的认同,例如“敬业”是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根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的调查数据,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认同度占83.7%,位列12项核心价值观的最后一位,与位列第一的“富强”相差13.7%。对劳动认同的不足也导致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不切实际和超越自身经济条件的物质享受,“校园贷”的一时盛行就是一种典型表现。
从国家层面讲,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劳动创造了中国历史,也必将造就中国未来。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应该有知识、懂技术、擅创新,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正是要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奉献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大学生是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来源,加强劳动教育,锻炼劳动本领,培养劳动精神,才能真正凝聚起強大的人才力量。
从个体层面讲,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劳不仅是对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也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框架支撑,其中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价值意蕴。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体味艰辛、强健体魄,更在于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锤炼,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密不可分,它既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又是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德智体“三育”到德智体美“四育”再到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体系的变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探索。党的要求就是育人的方向。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取得先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①张胜男:《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劳动教育如何立德树人》,《人民论坛》,2020年第1期。
②申文昊:《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劳动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5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