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理解和沟通搭建中韩友谊之桥

时间:2024-04-23

[韩]白种彧/文

用理解和沟通搭建中韩友谊之桥

[韩]白种彧/文

编者按:中国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东亚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本刊特意邀请了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及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请他们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看法和见解。

韩中两国的和谐发展之道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发表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主旨演讲,并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把亚洲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位置,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同亚洲各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将继续推进同亚洲国家在旅游、文化、教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为一名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尤其作为一名亚洲国家的成员,我深深体会到亚洲的和平发展得益于多领域的互相交流,而这一过程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之时,韩国的青少年们就已通过香港和台湾的渠道接触到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周润发的电影《英雄本色》,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以及张学友和王菲的流行歌曲成为韩国青年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这些文化铺垫使得韩国至少在感性上具备了可与中国相互融合的基本素质。我记得,当时韩国的新闻媒体也不时刊登有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报道,使得许多韩国人在脑海中深深刻下了“中国崛起”的烙印,并意识到韩国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甚至超过美国对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许多高考家长们自然将中国作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首选地。他们有的替孩子选择中文作为大学专业,有的送他们到中国开始留学生活。我在1997年进入大学之后,利用暑假机会首次来到中国,没想到这次“老”北京之旅居然带我走进了中国的求学之门。

对我而言,学另一种语言是既快乐又幸福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学汉语具有有别于学英语的丰富魅力,这不仅仅是指它因包含着实用性的价值,而且还意味着通过学汉语可以进一步熟悉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黄皮肤的“老外”更接近于中国的多彩文化。这样看来,文化的理解程度与语言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刚刚学汉语才一个月,有一次打车,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从我身上发现了一丝细微的差别,于是问我:“你是哪里的?”我回答说:“我是韩国人。”一问一答就结束了这次的对话。但过了一学期,又有一个出租车司机问我:“你是哪里的?”我反问道:“你说呢?”他接着猜:“你是南方的?广东?还是香港?”我不禁高兴地告诉他:“我是隔壁国家的。”这说明我的汉语水平大有进步。于是,司机师傅开始发表他对韩国总统访华等一堆个人观点和看法,我也从聊天中了解到了中国老百姓究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理解中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过,在谈到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时,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很难简单概括。因此,“求同存异”作为不同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不但适用于国内事务,还作为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促进了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和谐与发展。我认为,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内涵直接体现了“包容性发展”,反映在中韩两国的文化关系上就是,近年来风靡中国的韩国流行音乐及深受大众喜爱的韩剧。身在大城市的中国年轻人受到来自韩国流行音乐的熏陶和影响,不仅在音乐上表现出极大的认同,还不时模仿韩国年轻人的装扮,甚至因此出现了一大群“粉丝”。韩剧也在这期间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在中国留学期间,不时有中国朋友和同学想跟我探讨韩剧的情景和演员,希望把我作为证实电视剧的现实版本,尽管我对韩剧本身并不热衷。

中国人对周围国家的文化融合持有包容的态度和看法,是值得高度评价的,不过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对韩国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我认识的一个中国同学对2008年韩国“南大门(崇礼门)”燃烧事件比我自己知道的还要快且多,但是他对韩国曾经被日本吞并为殖民地的史实却不甚了解,尽管这段历史(日本对韩国实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无法割裂的密切联系,而且给韩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至今仍在隐隐作痛。此外,由于韩国的传统文化渊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属于汉字文化圈,因此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拥有中文名字。但是我跟不少中国人交换名片时,经常被追问谁给我起了这么好的中文名字,意思就是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名字是音译过来的,我的韩文名字是由谁来音译或翻译成中文的?

恐怕同样的缺陷也发生在韩国人的身上。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不亚于中国人喜爱韩国文化的程度,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中国饮食文化。在韩国街头,随处可见中国的餐馆,韩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中国人家”,其中炸酱面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主食之一。然而,这只反映了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极少部分,虽然最近两国游客日益增多是个好现象,但是很难说这一定直接意味着两国人们的相互理解也随之上升,市场并非是加强互相理解的万能药。两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合作,带动了两国民众对彼此的了解和关注,这种趋势不应仅仅局限于个别的商业性文化层次,而要积极推广到全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以免形成肤浅且片面的认知模式,成为妨碍两国健全发展的阻力。我们留学生既然已经站在了两国文化边界的前线,应该本着这种思想去发展自己,引导他人。

4月初我利用清明节的假期,从北京南站乘坐高铁到天津旅游。天津的出租车司机问我:“你是头一次来天津?”我回答说:“是的。”司机师傅接着问:“你是从哪儿来的?”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是北京人!”我的青春之旅始于北京,希望继续努力在中国而立,是否有充分理由借用“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来表达自己的使命感?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娟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