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梁科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小议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的美学意义
梁科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从17世纪以来,歌唱家把这种唱法变成了声乐唱法的总称,它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为标准。民族唱法是我国特有的演唱方法,在歌唱的过程中,以咬字与吐字准确、情感表现恰到好处的为特点,很大程度上情感表现就是歌唱的灵魂。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美学意义
1.美声唱法:音清体系——重声音及其立体效果,要求声音的厚重以及圆润,对声音位置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歌唱者发出的声音都有着一定的支点。声音的走向是通过头腔共鸣而获得的面罩,使声音具有一种很强的立体感。
2.民族唱法:音腔体系——重情味及其线条感。该唱法是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借鉴了美声唱法,在音色方面,假声运用的比较多,声音位置相对靠前,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在民族唱法中,要求声音的甜、亮、透,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声音婉转起伏,有着一定的线条美。
美声唱法,在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美声唱法原指18世纪在意大利流行的一种唱法,并专指这种唱法所特有的美妙声音,依据西方的审美标准,我们可以将其美学意义界定为以下五点。
1.在音高方面,西方人们在唱歌或说话的时候,音是直的,他们没有过多的转弯抹角,唯独只有声调的强弱,所以美声唱法音高相对稳定。
2.在节奏上面,西方人对节奏强调规整,歌唱时不会随意改变节奏的时值,而且对谱面上的记录也是规规矩矩,强弱按照谱面上的规定去做,不能有任何的篡改,从歌曲的开始到结束都是紧而有序,不会出现遗漏。
3.在咬字方面,西方多元音,所以意大利美声多开口音,他们表现的是音清体系,他们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求母音的转和咬字的动作不能破坏音乐的线条,使吐字成一串珍珠,要求母音音色要一致,在歌唱中每个母音的明暗程度和声音位置要一致。
4.在音色方面,讲究声音的共鸣,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唱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有共鸣的音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5.在表达情感方面,在歌唱时,要求人的表现能力接近现实,动作幅度夸张;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词,力求自然质朴,追求高度的艺术表现;歌唱中特别强调气息的控制,强调连贯性及音色的优美。在即兴演唱高难度的华彩乐段时,要求严格的音准和节奏,流利灵活的乐句,表达松弛、明亮、丰满的声音形象。
在中国,民族唱法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样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唱艺术。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1.在音高方面,中国人在说话或者唱歌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他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来直去的,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有音调的不同,多带转弯的性质。加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方的语言都不是一样的,有的不同的声调代表着不同的意思,甚至是语气的不同也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2.在节奏方面,民族唱法多弹性节奏,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从谱面上来看较多散板为主的自由节奏,这样,在民族歌曲演唱的时候,根据歌手的不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在唱的时候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民族唱法在节奏上就没有美声唱法要求节奏那么严谨。
3.在咬字方面,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人在咬字方面注重字符、字头、字尾,中国多方言,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县城说话的语言都不一样,所以在民族唱法中,注重五音四呼,人们听起来清晰悦耳。
4.在音色方面,民族唱法注重音腔体系,民族唱法的音色注重甜、亮、美,其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声音位置相对靠前,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结合并运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使音域和音量扩大,咬字轻松自然,呼吸流畅、声音明亮集中、极具表现力,同时,能够演唱的歌曲技巧难度增大,风格也更为多样化。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方面,要求唱出的每一个音都必须平正浑厚,以音色优美,发音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畅灵活为特点。美声唱法历来被欧美各国视为歌唱技术的最高范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声唱法的审美规范也在不断的完善,他们的美体现在声音美、剧情美、夸张的美。在中国民族唱法中,讲究“声音”和“情意”的结合,歌唱的声音状态随歌唱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歌唱情景中,圆润甜蜜的声音可能被认为不美、粗犷苍凉的声音也可能成为美,宏亮高亢的声音可能为很美、婉约朦胧的声音也可能为不美,这些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总体而言,中国与西方的美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点,只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美”的境界达到最高。
[1]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们音乐出版社,2002.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J616.2
A
1005-5312(2015)11-0108-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