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云世佳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500)
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变化浅析
云世佳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5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愈趋紧密,民族之间的沟壑亦逐步缩小;同时随着国力的富强,我国与各先进国家之间亦构筑起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加上信息渠道的日趋多元化,音乐变得没有国界,产生了深远的变革,我国民族音乐同样如是。文章将对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声音演唱方法的变化进行分析与判读。
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技巧变化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从演唱艺术形式来看,它从深厚的戏曲以及曲艺等传统声乐中汲取精髓,糅合各民族本土民俗,并借鉴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演唱技巧,经由长期的创作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演唱形式的民族唱法。在世界大融合的时代浪潮中,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更是与时俱进,汲取了西方美声演唱艺术的长处,将之科学合理地含纳到自身的技巧体系中,从而形成了既有前瞻性又富时代意义,能够代表中华气质、生命力十足的民族唱法。
在传统的民间唱法中,表演者多采用的是原生态唱法,也就是说,他们的表演是出于情感的直接抒发,不加矫饰,实质上亦没有对其技巧设定过多的规范。而传统的民族演唱方法与之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它更着重渲染舞台表现力,唱腔中富有感情变化,对于音质以及音色的变化亦有所规范。从民族音乐发展来看,这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唱法非常依赖于真声系统,演唱中常出现“真嗓”、“大本嗓”以及“大白嗓”。虽然在戏曲表演中有出现假声的运用,但其占比仍是相当小。这样的演唱方式对于表演者的声音存在着一定的伤害,且将直接缩减其演唱生涯。
(一)融合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实质上也是意大利的民族演唱形式,其演唱发声科学,训练的模式亦自成系统。建国之后,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增多,美声唱法亦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提供了不少借鉴之处。新一代的歌唱艺术家以及相关从业者开始学习与借鉴这一唱法中所强调的技巧,使得民族唱法变得更加科学。这一类的民族唱法被归为学院派,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以真假声混声唱法为主,融入民歌的风格和韵味。这样的新式混合,使得表演中的高音变得更为清澈,低音则更为浑厚,声区统一,音域宽广,有效地拓宽了艺术感染力以及声音张力,令表演者可以更好地驾驭有难度的艺术作品。虽然说,保护以及发展原生态唱法是传承民族传统演唱的重要手段,但为了更好地将民族声乐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认识她,技术革新是必不可少的。借鉴美声唱法,将其科学性、系统性糅合至民族唱法中,将有效地增大民族演唱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延长表演者的歌唱生涯。
(二)融入美声唱法中的“松”元素
“松”,是美声唱法中所强调的重要元素。所谓“松”,并不是要演唱者放松所有的肌肉,全面松懈下来,而是将自己的各项发声器官调整至最自然的状态,不僵紧,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从而发出平顺的声音。此前,传统民族演唱者多数急于表演,身体并未放松,所发出的声音尖锐且紧绷。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欣然接受着这一唱法。但随着当代音乐的深入影响,人们更喜欢聆听优美的能令人心境愉悦的歌曲。美声唱法的“松”元素便是于此时被加入到传统民族唱法中,使之变得更为舒缓,动听。同时,这一元素亦更为科学,令表演者释放出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更好的音乐演出。
(三)借鉴美声唱法的声音训练方法
科学地来说,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举个例子,在其声乐训练中,不少老师在学生学习之初便一味地要求其发出“亮”音,即便其音色干、白、扁的亦是如此。这直接导致学生的演唱变得十分刺耳,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训练方法会收窄学习者的音域,且声音不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白嗓”。这样的演唱所呈现出来的作品缺乏张力,音色单一。相较而言,美声唱法的声乐训练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寻找通的感受,在具备有一定的通道感后(也就是声乐学习中所说的喉咙打开的状态),学生慢慢地具备了“亮”的条件,再引导其发出“亮”声。这里所说的“亮”,有别于前面民族声乐中的干“亮”,它通透,圆滑、平顺且亮等。为了更好地培养新一代民乐演唱家,在艺术实践与向外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融合美声唱法的系统的评判标准来指导教学,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状态进行判断,方便正确的引导其演唱者的演唱。比如,不再过多的要求学生在一开始便将声音调至“亮”的状态,而是在学生能够将自身声音的张力以及力度权衡好,在科学的引导下形成通的状态,再去追求“亮”音,令学生的音色以及音域得到最好的培养。
总的来说,建国之后,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受美声演唱的影响,在唱法技巧以及训练的科学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无论如何借鉴外来演唱方法,都不可以丧失民族声乐的核心特色。原生态的歌唱方法虽然有悖科学发音,但我们仍需尊重其内里的文化涵养,并对之加以保护、宣传以及推广。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借鉴美式歌唱方法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并将中国民族唱法更好地发扬光大。
[1]刘凤.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08.
[2]和贤.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3]高歌.浅论“中国民族声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J616
A
1005-5312(2015)11-0112-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