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曹丽娟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印度电影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曹丽娟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以印度电影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印度电影当中两个特例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印度宗教文化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包括宗教信仰和种姓制度。
印度电影;信仰;种姓制度;社会现实
印度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市场并称世界电影市场的两大马车,与欧美电影的英雄主义不同的印度电影多以歌舞特色闻名于电影领域,在印度电影中,金碧辉煌的建筑,色彩华丽的印度服饰炫动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场景让观众大饱眼福。而近年来,印度电影逐渐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印度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现象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以宗教文化的角度,从分别从宗教信和种姓制度两个重要方面分析印度电影中所反映的宗教文化。
《偶的神啊》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印度喜剧片,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坎杰的无神论者,他以售卖佛像为生,把佛像视为赚钱的工具,对各种盛大隆重的宗教仪式都不屑一顾,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参加。他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优秀的飞行员,把儿子培养成板球运动员。
故事从某一天热闹的宗教祭祀仪式展开,坎杰为了带回偷偷参与活动的儿子,开了神的玩笑,被教派的头目警告会遭到神的报应。没想到在当天就发生了一场地震,而其他店铺都完好无损,只有坎杰的店铺变成了一片废墟。而坎杰投保的保险公司也以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为由,拒绝赔偿。一无所有的坎杰于是把神告上了法庭,而被告则是那些挂着神灵的头衔四处捞金赚钱的教派头目们。一场看似离奇却引人深思的官司就这样展开了,在这时隐藏在人群中的神灵来到了坎杰身边,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改变了坎杰对宗教的看法。印度教的神袛非常多,这部电影大部分讲到的是krishna黑天,黑天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
主人公坎杰对神充满了怀疑,却以贩卖神像为业,在与教派头目打官司时,神化作凡人来帮助他,帮助他在《圣经》中寻找胜诉的证据。电影以巧妙的构思,在两两矛盾的情节安排中验证真理。坎杰从未读过一本神的书,他对神的反感甚至是毫无理由的,而在化身为凡人的神告诉他圣经等神作里有能帮他打赢官司的证据时,他才认真的读了一遍,至此他仍然不相信神的存在。为了给他一个教训,得了重病的坎杰在醒来之后竟然被推上了神坛,他成了自己最不屑、最反感的人。于此,神告诉他,神从来没有创建过宗教。在坎杰打官司的这个过程中渐渐明白了信仰的真正意义,信仰在于自己的内心,不用执着于任何外在的物相。而影片揭示了印度宗教发展中的种种乱象,教派头目的贪婪丑陋,惨遭宗教迫害的民众,无知的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有人认为信仰是精神的避难所,有人打着神的名义招摇撞骗,也有人像坎杰一样对宗教信仰不屑一顾。而导演极力想要让观众明白在印度这样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如何正确地看待宗教信仰。不仅在印度,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有一个选择信教与不信教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一个宗教和信仰的全部,就不能正确理解宗教信仰的价值所在,不能了解一个宗教,便给宗教盲目的下了与现实相矛盾的定义也是不正确的。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尊敬和奉承是不同的。对神最大的尊敬并不是给他奉献多少鲜花,摆上多少根蜡烛,而是真真正正地按照他的话去做,去爱、爱人如己、爱你的邻居、爱你的仇敌。如法奉行就是最大的供奉。”这也说明了宗教追求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不仅仅的对立,也有其相统一的一面。从世界三大宗教教义来看,其中所倡导的一些教义和现实是不矛盾的,甚至有些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影片中坎杰从宗教经典中找出了打赢官司的证据,其实想表明的是宗教与现实相统一的一点。所以说,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印度宗教社会的启示,更是对全世界信仰问题所交的一份答卷,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宗教发展,视其为现实生活的洪水猛兽还是有限理性的补充?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宝莱坞经典爱情电影《宝莱坞生死恋》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帕罗和德威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两家是邻居,男主人公德威在年少时被送往英国留学,女主人公帕罗一直为德威守护着那盏长明灯,痴情的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在十年之后,德威学成归来,期待着和帕罗终成眷属,这桩本来看似美好的婚事却遭到了男主人公家族的反对,德威的父母嫌弃帕罗母亲曾经是一名舞娘,并且在众人面前不怀好意的羞辱了帕罗的母亲。帕罗的母亲苏门答腊于是发誓要将女儿在一周内嫁入富人家去。帕罗偷偷的去找德威的私奔,却遭到了德威的拒绝。德威离家出走,帕罗也嫁给了一个鳏夫。此时的德威夜夜留宿在妓院,终日买醉,名妓也被德威对帕罗的深情打动,不由自主的爱上了德威。在德威病入膏肓之时,拖着病体跋山涉水来找帕罗。这样一个开始欢快的爱情故事结尾沉重的让人心痛。
而造成这种悲剧结果的根本原因则是印度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建立于婆罗门教教义之上,根据《吠陀》经典将人由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为僧侣阶层,地位最高,社会分工为宗教祭祀和文化教育;刹帝利是武士阶层,从事打仗和行政管理;吠舍是平民,首陀罗则是从事农业及各种体力和手工业的劳动的人。在印度教中对于婚姻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只允许同种姓内部通婚,通常只许顺婚,就是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但低种姓男子不能娶较高种姓的女子。在《宝莱坞生死恋》中,男主人公德威来自于被英国王室授爵的高种姓阶层家庭,而帕罗来自于低种姓家庭,虽然她的母亲嫁给了地主,但是依然无法抹去“污点”。即使男女主人公深深爱着彼此,这样的爱情也无法撼动根落后的种姓制度,所以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而影片当中另外一个种姓制度受害者——名妓昌德拉姆在杜尔卡神请神仪式上遭到侮辱时,控诉了当时丑陋的社会现实,看似高贵的财主经常光顾妓院,留下身上流着财主的血的私生子,正是因为所谓的高贵的阶层的光顾,妓院才得以存在。而做成女神的土必须要妓院门口的土也是有深意的,土也不是软弱无力的。
这样一个爱情悲剧,没有人全身而退,德威在郁郁寡欢中和对帕罗无尽的思念中抱憾死去,帕罗失去了德威的爱情和人生的自由。德威家也是四分五裂,顽固的上流阶层的父亲临死都没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为了提升家族地位的帕罗母亲用联姻绑架了女儿的幸福和自由。这样的爱情悲剧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悲号和怒吼,是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深深地反思和批判。
电影业逐渐成为印度重要的文化支柱产业,不同于好莱坞高科技大手笔制作的科技大片,印度电影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特征和写实主义风格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描述家庭生活和小人物命运的情节和揭示社会现实的主题引起人们对印度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弊病的关注。印度的电影业为世界了解印度打开了一扇窗,人民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印度,了解印度特有的民族和宗教文化,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印度电影业的写实风格对世界电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提供了文化交流的一种新思路。
[1]尚会鹏.种姓与印度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尚会鹏.印度文化传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Sanjay Leela Bhansali[Z].宝莱坞生死恋(Devdas).
[5]Umesh Shukla[Z].偶的神啊(Oh,my god).
J905
A
1005-5312(2015)11-0118-01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印度电影中的宗教文化》(项目编号CX2014SP2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