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创新

时间:2024-05-04

周丹

(吉首大学文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浅论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创新

周丹

(吉首大学文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播出,在草根选秀遍地开花综艺界开拓了一片市场蓝海,不仅打破了音乐节目的惯常制作形式,也将疲劳中的受众再次唤醒。

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创新

一、明星生存战,逆袭草根选秀

2013年1月,全国首档职业歌手对决节目,《我是歌手》空降湖南卫视,收视热度直逼2012年风靡一时的《中国好声音》,参加歌手不仅辐射内地、港台和马来西亚等地,还囊括了“老中青”各代,各家音乐风格迥异,娱乐性堪称盛况空前。

明星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偶像符号,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明星+竞争”更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制作时惯用的结构模式。《我是歌手》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此。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明星竟唱,末位淘汰”的赛制正贴合自然的生态循环,同时也是对明星身份的祛魅和脱冕,将遥不可及、光芒万丈的偶像拉下神坛,使得节目更具戏剧性和冲突性。同时“歌手+歌唱对决”的结构,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游戏化竞争、“为娱乐而娱乐”的节目形式,“竞争”不再是无关痛痒、提升节目趣味的配角,明星也不再需要通过耍宝、做公益、讲故事等附加条件来博得关注,而只需回归到“歌手”这一本职身份中参加竞演,用歌唱实力征服受众。

二、非专业评审+非专业主持人+非专业经纪人,扩大视听空间

在风起云涌的真人秀大潮中,评审、主持人作为节目第二梯队的参与者,有时也会凭借其“出味”的表现而抢占竞演选手的风头,节目组甚至还会借此进行一系列的话题“炒作”。虽然各种“出味”的表演,能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升节目品牌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但过分的炒作使得许多节目被迫偏离节目的创作宗旨,节目主体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展现。

反观《我是歌手》,它也有主持人、评审等角色设计,但音乐演唱始终是绝对的主题。《我是歌手》抛弃了专业评审制,每期随机抽选500名由10、20、30、40、50代以上年龄段组成的大众评审团,决定歌手的去留。主持人和明星经纪人分别由歌手和芒果名嘴客串。尽管主持人羽泉的“口误”、俯卧撑等经典桥段和张宇的“老顽童”风格以及古巨基蹩脚的普通话为节目带来了不少卖点,但三人竞演歌手的身份并没有因此而淡化。而大众评审投入的表情,“便秘哥”、“流泪姐”等表情帝的真情流露,还有芒果群星为自家明星争说理的趣味调侃,虽然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少讨论,却也从侧面让人体会到了现场的音乐感染力。所以,这种专业与非专业的巨大反差与碰撞,并没有喧宾夺主,反将节目演绎得张弛有度。

三、巧置悬念,一切都是未知数

美国剧作家威·路特在《论悬念》中指出“悬念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的叙事技巧,故事的讲述者埋下一颗炸弹,在故事的最后引爆,戏剧中的能量就得到了释放。”而电视综艺节目对于“设悬”这一技巧的引进是时代的选择,以求在综艺红海中借“趣味性、可期待性”来寻求突破。

《我是歌手》比赛的全过程满是悬念,节目极具可看性。从最初的邀请歌手开始,节目组就与有关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不到节目开播,谁都无法确定哪位歌手将会走上舞台。而对于演唱曲目的设置,除了首场竞演可演唱代表作外,其余场次竞演歌手需改编其他作品,有时甚至是由节目设置删选好部分歌曲,让歌手们通过转转盘的形式抽取自己要挑战的曲目,能否拿到自己所擅长的节目就完全靠运气。悬念重生之处莫过于选手的去留,500名大众评审的随机轮换、选手突发退赛使得歌手们的表演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出场顺序、因同类型歌手竟唱而产生的审美疲劳等因素对排名结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歌手的排名顺序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

四、全景纪实,丰富节目内容

以往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关注的往往是舞台上的竞演,而很少将镜头移至舞台以外。观众所见因此常局限于表演之中,忽略了舞台后的故事。

《我是歌手》对此进行了改革创新,节目组加入了“全景实拍编剧团队”。在节目录制的全过程中,导演会贴身跟随歌手,将后台休息、观众反应、专家评论、经纪人讨论、选手彩排、统计选票、宣布名次、选手感想等环节纳入镜头之内,将发生在不同场所的20多个故事场景,按时间顺序重新梳理凝结成新的故事,为观众提供整个节目的全景。

五、电视、手机、院线三屏互动直播,扩展现场空间

《我是歌手》第一季歌王争霸赛前夕,湖南卫视与万达院线的联手,扩大了节目的视听空间,形成了电视、手机、院线三屏互动直播的格局。观众既可以通过电视和“呼啦”应用,实现线上线下的实时交流,也能去电影院身临其境般地享受了这一场视听盛宴。

[1]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丁凡.《我是歌手》的创新之处[J].新闻世界,2013(05).

[3]李彩霞.《我是歌手》成功传播的内驱力和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2).

[4]冯资荣.从《我是歌手》看电视音乐秀节目的创新[J].声屏世界,2013 (08).

G222

A

1005-5312(2015)11-0132-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