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大学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4-05-04

杜晶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谈大学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杜晶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大学钢琴教学中也开始注重素质教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大学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钢琴教学中应该如何注重素质教育的应用。

大学;钢琴教学;素质教育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大学钢琴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不重视钢琴教学方式的问题,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大学钢琴教学中普及素质教育很有必要。

二、高校钢琴教学发展方向的研究意义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受到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日益重视。对高校音乐选修课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高校钢琴选修课是公共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更是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钢琴选修课是针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本文基于集体教学环境下,主要以钢琴音乐作品欣赏为主,提高高校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审美能力,通过简单的钢琴弹奏更深入地体会钢琴音乐作品的深刻意义,了解音乐的本质。钢琴音乐的弹奏和欣赏能够相互促进、有效融合,通过学生体验学习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艺术修养。

三、大学钢琴教学现状

(一)整体教育界方面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教学原则就是“打实基础,快速进步”。然而,如今的大学钢琴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已不再尊重这一原则,这和整体音乐教育界的普遍教育观念有关。一般情况下,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钢琴基础,或者对钢琴弹奏有极大兴趣,而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也经过了严格的入学考试,生源整体已具有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

因此,教育界的观念便是,对音乐学院大学生的钢琴教育实施在一定弹奏水平上开展,一些教育者便一味给学生灌输高层次钢琴弹奏内容,忽略了基础能力的日常巩固,无意间沿袭了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方法,这种单一呆板的教育模式与音乐教育界提出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培养学生的教学思路相悖,从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远目标来看,当前的教学方式不值得提倡。

(二)教师方面

在钢琴教学活动中,除了学生自身天分及努力程度外,对最终教育效果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教师个人人格魅力、教学方式和综合素养。

在很多高校的钢琴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单纯强调钢琴演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提高与改进,只是一味关注钢琴弹奏的表演技巧,过分强调舞台表层效果,为学生传授舞台技巧和表演经验,而不是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改进方向,从科学规范的方式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底。同时,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注意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广泛性,上课只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度授课,并不关心学生的接受效果,不注重“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相结合,业余时间不及时考核督促,这就使得大学钢琴教育在无形中成为传统应试教育的演变与继续。

(三)学生方面

首先,现在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影响,对艺术类表演普遍兴趣较高,有些已从小接受一定程度的钢琴教育,小有造诣,但问题也如影随形,很多人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只是三分钟热情,尤其是早期未接触过此类的学生,可能会在高考前参加短期培训之后,凭借短暂的学习成果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后对更加系统的钢琴教育就会产生另一种消极情绪,繁琐的日常练习和枯燥的音符训练致使一部分学生对钢琴丧失最初的热情。

其次,由于现在我国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各类钢琴培训机构风生水起,很多半路出家的钢琴爱好者水平已不亚于专业的钢琴学习者。这就对大学钢琴专业的学生造成有形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就会迎合社会上的风气,参加各种等级考试和社会比赛,增加“功利性”,并将考试和比赛结果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钢琴学习目标严重倾斜。

四、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实践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在音乐教学包括钢琴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真正做到“爱生活,爱音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益探索:例如,针对音乐本身抽象、其内涵难以言诠的特点,教师可结合相关多媒体画面,画龙点睛地讲解其丰满的情感内涵,给学生带来钢琴曲目形式美和意蕴美的双重丰富体验。同时,钢琴教师还需布置若干风格相近的泛练曲目,引导学生通过查阅CNKI、读秀等网络学术媒体,搜索这些曲目的相关信息资源,独立分析其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和声织体及内涵情感等。通过钢琴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发现美、树立美、鉴赏美、追求美,在积极动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此外,由于音乐形象的多义性,可无需设立严格的评判标准,引导学生对曲目的旋律、节奏及和声进行等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期开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二)钢琴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借鉴与融合

注重解读作品的历史背景,打通学科障碍,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不二法门。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曲家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思潮及风格流派特征都在其作品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这丰厚的时代信息,便构成了作品的历史背景。音乐是作曲家灵魂的外化,一个个音符无不诠释着作曲家所感受到的时代气息,也倾诉着作曲家的心境和情绪,甚至可窥见其个人的价值观念。高校的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并表现作品,就必须了解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比如,对于肖斯塔柯维奇来说,肖氏的作品乍听来往往有混乱乃至非理性的感觉,但若没有对其大起大落、两次受谴的人生经历的体察,就难以体味那种弥漫在音符字里行间,掩盖在非理性外表下的深沉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对苏联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社会主流思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样,巴赫作品中那种因对人类的挚爱而呈现的明朗的欢乐、因对人类的怜悯而流露的扣人心弦的哀情、以及那种对幸福和理想温情的憧憬,更是与当时的宗教理念密切地融为一体。可见,这都要求钢琴弹奏者广泛涉猎有关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经济乃至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甚至对民族性格和风土人情也应有所了解,才能深刻地把握作品中穿越历史、流淌至今的活的灵魂,也才有可能打动听众。

(三)树立学生良好的内心听觉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培养“内心听觉”,为培育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钢琴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听觉的审美艺术。听众靠听觉感知音乐,演奏者也靠听觉来判断自身演绎对于作品的符合性,甚至以“内心听觉”来指导钢琴演奏的进行。所谓“内心听觉”,通俗来讲,就是大脑对外界音响信息刺激所产生的听觉意象,是对以往听觉经验在记忆上的积累;但反过来,它也是演奏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心理依据。高校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培养内心听觉,首先要杜绝那种“不带耳朵”的练习方法。在练习中,耳朵的参与对于学生判断声音质量的好坏,树立正确的“音质”标准具有决定性意义。让耳朵成为自己练琴的老师,这是最基本的钢琴训练要求。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教育中钢琴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教学效果的素质教育方式,以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

[1]刘庆则.钢琴的演奏与教学-杨唆钢琴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张卿.浅析素质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J].大众文艺,2010.

G64

A

1005-5312(2014)29-0239-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