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汉代雕塑设计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4-05-04

王岱如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53)

中国汉代雕塑设计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王岱如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53)

尽管汉俑中的造型语言在当代的美术史研究中已经被理解为为升仙思想在墓葬文化中的体现,但这也更加促使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寻找那些跟升仙思想有关的美学原因。本文从对老子著作原文的解读,讨论了其美学内涵和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希望能从形式美学的视角来讨论一下在墓葬文化中造型语言背后的社会思想及美学形态。关键词:道;写实;写意;混沌;社会意识形态

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的东汉击鼓说唱俑,人物大笑着蹲坐在地面上,弓着背,右腿翘起,右手执拿着鼓槌作欲敲击左臂抱着的圆形扁鼓。俑脸部的欢喜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看得人也不禁欢喜起来。这一件作品多次被列入各大美术历史类书籍,无论从造型传统还是理论研究来看,它都不可置否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这样一件看似朴实的雕塑怎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几乎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风格形象的代言?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它灵动的外在下必定蕴藏着一种比其外在更灵动的潜在思想与社会力量,这股无形的风潮推动着它,不让它被时间的大浪所淹没。

究竟它的特别要从何说起,我们可以追溯到比其早不过百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对比看看时代的变化对一件作品的影响。同为陶俑,气势雄伟的秦皇兵马俑呈现出来的风貌却是迥然不同的。它里面的人物和马甚至马车都做得巨细无遗,精确到盔甲毛发的刻画,极其写实,兵俑面部刻板,已做到和现实中的无太大差别。而这种细致在汉代说唱俑中全都不见踪影了,取而代之更突出的是人物的神韵,这里已经不注重真实比例,写实还原度这些了,忽略了细节,更在人物神态动态上下功夫,这能很好的展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它们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别在今被称作写实与写意的差别。尽管这种“微缩化”和“反真实”在当代以巫鸿为代表的美术史研究中已经被理解为为升仙思想在墓葬文化中的体现,,但这也更加促使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寻找那些跟升仙思想有关的美学原因。写实讲究实在,表现象,是对表现对象的视觉表象及其功能的基本如实地摹仿,这是人类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朴素和有效的手段。因为它就是一个直观创作,不需要进行太多深层次加工和联想,因此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写实的表现手法一直统治着整个艺术王国,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埃及,从印度波斯到希腊,在其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写实与摹仿对其风格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相反,写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出现往往不是必然的,因为它的主观还有一种意境的构想,很多民族的艺术到现在都没有写意。概括甚至抽象这些概念的出现,往往是在某种思想或特殊的民族习惯的影响下产生。而这一切恰恰在汉代的中国,一种和儒家思想相融合的全新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宗教孕育而出,这也是汉代墓葬文化中升仙思想的来源,它就是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道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经》中阐释了“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究竟长什么样子?是混沌,是一团浑浊的气,就如盘古开天那样,化混浊为天地。这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在视觉语言中,通过什么表现这先天地生的混沌呢,汉代的说唱俑给了我们一种方式——“神”先于“形”,可以不用到位的造型一个人物依旧栩栩如生。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探索。从浑然天成的泥里显现出一个生气十足的小人,一团混沌的泥就这样变活了。

汉代雕塑无不渗透着道家思想,马踏飞燕、马踏匈奴这种在石头上的动态,都是道家思想与汉代雕塑艺术融合的有效例证。道家思想注重辩证统一,它通常把自己置身于矛盾之中,“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些世俗现象都相对存在,没有界定,你也可以理解为两者相辅相成想做好大的方面就必须完成小的方面,总之每个人读老子都有自己的解释。这种对形象的模糊就产生了游丝般有与无、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唯有“道”是独一无二,“道”自己运动,不受外物影响,独立而不改,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处于永恒的“逝”“远”“返”的运动之中。因此运动这一概念开始贯穿在汉代雕塑当中,也成为其区别于秦代雕塑最大的特征。对“道”的体悟与联系在中国艺术作品中屡见不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汉代雕塑恰恰以一种原始朴素的方式为中国写意艺术开启了一扇窗。

文化与社会的变革通常会使一个时代相关联的的东西变得模糊起来,汉代雕塑与道家思想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证,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考证,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当代审美的眼光出发,去审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思路应用到图像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考古及美学研究当中去。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

[3]肖长生.汉代雕塑的写意美及其当代性浅谈.美与时代,2009(2).

J305

A

1005-5312(2014)17-0164-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