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章泳 陶玲 张慧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国乡村社会
章泳 陶玲 张慧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写实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18、19世纪之交英国南部的乡村社会,平静乡村生活的背后仍有社会变革的暗流。本文从社会和历史角度出发,剖析历史背景之下《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国乡村社会,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傲慢与偏见》;英国乡村;社会;变革
在英国18、19世纪之交,哥特小说、感伤小说大行其道的环境下,简·奥斯丁承接18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其理性的笔触和写实的风格令读者耳目一新,她的作品在历史的淘洗下仍不掩其光辉,成为文学史上的灿烂明珠。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风情画式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平静的英国乡村社会,悠闲和乐的生活背后也透出社会变革的影子。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等事件带来的影响虽未直接表现在小说的描写中,但仍可从细节处透出其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社会生活、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入手,剖析历史背景之下《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国乡村社会。
英国19世纪之初,发源于英国北部的工业革命悄然却深刻地改变着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尚未对南部乡村的社会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尚未被发明,人们的交流主要依赖书信以及面对面的交流,也就使得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心。在英国乡村的各种活动中,最重要一种社交活动当属舞会了。小说中描写了多场舞会,如宾利和达西刚来不久后举办的梅里顿舞会,以及威廉·卢卡斯爵士府的舞会,内瑟菲尔德舞会等等。
舞会是英国宫廷、贵族、绅士阶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跳舞是一种交际,是一种时尚。正如小说中的威廉爵士说道:“跳舞是一种叫年轻人着迷的娱乐哩!”①在简·奥斯丁所处的英国摄政时期,正是英国乡村舞蹈的鼎盛时期。这种舞蹈最早源于16世纪,“据说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舞蹈家在觐见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把欧洲大陆宫廷舞剧带到了英国,这种舞蹈和源于绅士阶层的英国民间舞相结合形成英国乡村舞蹈。”②英国乡村舞蹈十分精巧,其舞步纷繁复杂,队形也是千变万化。
舞会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梅里顿舞会上,伊丽莎白因达西对自己的冒犯以及其傲慢的行为对他产生了偏见。达西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也只是觉得还行。而通过接下来的几场舞会,达西逐渐被伊丽莎白活泼开朗,风趣幽默的性格所吸引。同时,舞会也是当时年轻男女寻觅理想伴侣的一种方式。在小说的开头,人们对于这个即将到来的有钱单身汉宾利进行了各种猜测,而最他们感到激动的是“宾利先生很有可能会在舞会上寻觅可心人儿,因为喜欢跳舞就意味着坠入情网,前者是通向后者的一条途径。”③从小说的细节中,也不难发现,舞会在当时的英国乡村举办得十分频繁。“她(简)认识他(宾利)才两个星期。在梅里顿她跟她跳过四回舞。”由此可见,舞会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交际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除此之外,人们的日常活动还包括棋牌游戏,弹琴,唱歌,画画,阅读等等,对于男性而言还有狩猎、钓鱼等方式,在小说中均有涉及。棋牌游戏在小说多处被提及,且棋牌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提到的有二十一点、科默司纸牌、惠斯特、彩牌、四十张、卡西诺牌戏。棋牌游戏也是当时人们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
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英国乡村生活。简·奥斯丁以其特有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现了19世纪初期英国乡村生活的全貌,描绘出了一幅恬静悠闲,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奥斯丁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傲慢与偏见》也正是从一个中产阶级女孩的角度来写,把主要的笔墨都放在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上,极少提到农民、工人等下层阶级。从小说中的介绍和描述来看,达西和德包尔家庭都毫无疑问属于世袭贵族阶级,处于社会最上层;贝内特先生代表的乡绅阶层,柯林斯先生代表的教士阶层,菲兹威廉上校代表的军官阶层,都可归于中产阶级。威克姆虽是达西家庭管家的儿子,却因受到老达西先生的优待,生活水平和地位也处于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阶级之间的差异,在小说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解释了人物的行为和人物之间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是小说中“傲慢”与“偏见”的本源。
处于变革中的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资产阶级兴起,掌握更多的财富,也渐渐从低下的阶层慢慢转变为能与贵族相抗衡的中上层阶级。小说中的人物背景和一些对话也暗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这种阶级变化。宾利家庭虽是经商积累的财富,但在小说中已属于中上层阶级,并未因经商出身而被以达西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和以贝内特为代表的中产阶级而看不起,仅有一处针对宾利姐妹的自傲行为的讽刺:“她们出生于英格兰北部一个体面的家族,这个情况她们总是铭记在心,相比之下,她们兄弟和她们的财产全是靠做生意赚来的这件事。给她们的印象却比较淡薄”。④无独有偶,威廉爵士“先前在梅里顿做生意,发了不小一笔财,任镇长期间上书国外,获得爵士称号”,之后便“讨厌做买卖了”,“全家搬到了离梅里顿大约一英里远的一座房子里”,“可以乐滋滋地寻思一下自己的显赫地位”。⑤由宾利姐妹对自己家庭做生意赚钱这一事实的刻意忽略以及威廉爵士受封后停止做生意,不难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对于经商一事仍有抵触心理,认为是下等人做的事,但与此同时,如宾利和卢卡斯家庭因做生意而发家,跻身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也为数不少,工业革命背景下财富的积累成为商人提升社会地位的绝佳途径。
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阶层之间的界限越见模糊,传统的阶级分明的观念也在慢慢被淡化。在阶级变动,社会剧变的背景下,作为最上层的社会阶级,贵族阶级渐渐淡化了限定在自己阶层内的社会交往和联姻等固有观念,使得跨阶层的友谊和爱情得以实现。宾利的家庭财富来源于经商,但这一点并没有妨碍他和达西成为至交好友,两家的交往也完全显示出了贵族阶层对于经商起家的体面家庭的接纳。在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中,最大的阻碍便是伊丽莎白的家庭背景,出身低微是一个方面,但更大的问题出自于她的母亲及姐妹不当的行为举止。宾利小姐与达西先生对话时就提到贝内特太太“多嘴多舌”,贝内特姐妹有“追逐军官的毛病”,而伊丽莎白则“自命不凡,出言不逊”。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达西还是决定向伊丽莎白求婚,可见阶级之间的界限比之前有所淡化。达西在彭伯利遇到伊丽莎白的舅舅舅妈加德纳夫妇时,他没有因为加德纳夫妇是属于中下阶级的商人而对他们冷淡,而是“举止优雅,礼貌周到,丝毫不摆架子”,这与伊丽莎白的影响有关,但也和加德纳夫妇得体的举止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对于阶层稍高的贝内特太太,达西比较冷漠,甚至有些厌恶,但对于加德纳夫妇却很亲切,可见达西的态度更多取决于对方本身而非阶级。由此可推测,贵族阶级对中产阶级和商人阶层已开始接纳、包容,阶级之间并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看似描写了一个悠闲,舒适的乡村生活方式,但在恬淡平静的生活背后,人们都在为一样东西汲汲营营,那就是金钱。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般到一个新的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一短话就讽刺地反映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镇人的趋炎附势,渴望攀龙附凤的心态。在这部小说中,金钱或者与金钱有关的字眼遍布全文。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物都是带着财产收入的数字出场的,“贝内特先生拥有年收入达两千英镑的地产”、“达西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宾利每年有四五千镑的收入”⑥等等。人们的身价因为他们的财产数字而起伏。似乎生活就是市场交易。柯林斯因为财产继承的关系而开始和贝内特家联系。贝内特夫人每天都在为女儿们物色有钱的丈夫。一场一场的舞会,一次一次的串门喝茶,背后呈现的是金钱堆砌的人际关系。
在金钱变得如此重要的社会,相对权势和地位的作用就变得薄弱。在当时英国的阶级地位排序,基本是是贵族领导的上层阶级、士绅、教士、军官代表的中产阶级再到农民、工人、仆役等下层阶级,商人的阶级地位和平民不相上下。通过《傲慢与偏见》我们可以看出,当阶级地位被打上金钱的色彩,那么地位排序也会有变化。宾利小姐虽然出身商家,但是她的财产使她认为自己可以攀上一门好亲事。而身为“爵士”女儿的夏洛蒂,由于身无分文,所以没人愿意与之结亲。
导致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财产继承制度。对于在教育、职业方面受限颇多的女性而言,土地继承是18世纪的妇女获得财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时的仍广泛存在的长子限定继承权又直接影响了女性的继承地位。长子继承的限嗣继承是由一个家族的先辈订立的,与土地绑定,规定土地必须由长子继承,长子亡故后仍由其第一顺位男性后代继承,当长子一系无男性后代时,由次子一脉的长子继承,以此类推,因此女性继承人无法拥有土地继承权。⑦就如小说中所说,贝内特先生的财产在他死后只能是被他的远房表亲柯林斯继承。所以,母亲们会费尽心思为她们的女儿找一个好丈夫,以此来保证她们的生活高枕无忧。究其原因其实就是由于当时的财产制度,除土地之外收入有限的穷人或者中产阶级都没有安全感。自己的财产可能因为某个变故被旁人所继承,因此人们开始非常在意金钱,对于有钱人趋之若鹜,希望通过与富人联姻而受益,而对于穷人避之不及。
奥斯丁本人曾形容她的作品为“三寸牙雕”上细细雕琢的产物,专注于“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⑧,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中,在英国乡村平静安逸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反映出社会变革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工业革命的崛起,财富的聚积冲击了传统的阶级分布,资产阶级处于上升趋势,慢慢走向权势舞台的中心处。对财富的向往和依赖也使得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成为金钱的奴仆,为寻求所谓“体面的生活”而营营汲汲。奥斯丁并不只是故事的叙述者,更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将社会变革下表面平静内部汹涌的乡村社会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从《傲慢与偏见》看英国19世纪的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③④⑤⑥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译林出版社,2011: 15,17,23.
②聂海燕、杨光杰.英国乡村舞蹈.世界文化.第10期,2009.
⑦于欣.Money and Marriage——The matrimonial value orientation in PrideandPrejudice.科教文汇,2006,(6):132-133.
⑧朱虹.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i106
A
1005-5312(2014)14-0084-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