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兰斯顿·休斯《早秋》文本的环境魅力与张力分析

时间:2024-05-04

陈正王骄

(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德州学院文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兰斯顿·休斯《早秋》文本的环境魅力与张力分析

陈正1王骄2

(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德州学院文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兰斯顿·休斯的这篇不足千字短篇小说的,给我们展现了一幕现实中时常见到的悲欢离合,运用简单的语言却刻画出了深刻的场景,并且巧妙地运用环境的衬托和渲染来向我们展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兰斯顿·休斯;典型环境;文学张力;填空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和诗人之一,并且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他除了诗歌创作之外,还涉猎其他的众多文学范围,比如说短篇小说的创作尤为突出,《早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安排在华盛顿广场的人群之中,两个曾经恩爱的恋人再次重逢,只不过这时候两人的感情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任务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在两人平淡的交谈之下感情暗流涌动。

一、小说情节进展中环境描写的巧妙运用

(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创作注重在典型环境中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以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达到符合并且丰富读者阅读期待视野的作用。小说《早秋》在写作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运用非产巧妙,这种旧爱变故人的重聚的故事最好的场景就是在一种略显悲凉的环境下的人群之中,但是在这种人群之中一定会有那么一些静止的空间留给主人公。

比尔和玛丽这对昔日的情侣在华盛顿广场的一次偶然相遇,他们就像广场上的那些来来往往的行人一样,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虽然他们曾经相爱,但是现在却是各有自己家庭的陌路人,不同的是,玛丽心里一直怀念着比尔,在人群里很快发现了比尔,心中异常的激动和伤感,当她听到比尔叫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她下意识的抬起头等待他的吻,这一幕让她恍惚回到了曾经相爱的岁月,但是对于比尔来说,虽然面前站着的是曾经深爱的人,但是也是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所以比尔是那么的理智和清醒,只是伸出了自己的微冷的手迎接对面的热情。

(二)人物心理与外部环境的无缝隙暗合

好的小说不仅仅需要巧妙的环境安排与情节设计,还需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只有把握住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关系,并且在环境的衬托之下自然的流露出来,以达到人物心理和环境的无缝隙暗合,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使小说读起来可以顺畅而无断层生涩之感。

小说《早秋》在这方面来说做得比较到位,在文章中几处比较明显和重要的环境描写的地方,都很好的结合了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比如说“无数人从他们身边穿过,穿过公园。他们是陌生人。已是傍晚。夕阳西下。寒冷萧瑟。”在这个时候,无论是西下的夕阳还是萧瑟的秋风,都暗示了一种女主人公心情得知比尔已经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她的心情由刚刚认出情人的激动转变为现在的落寞,显出一些悲凉和凄切,这一切转变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用很重的笔墨去描写她的心里是如何变化的,只是用一个“哦”字来回答,简简单单的一个语气用词结合着凄凉的环境,把女主人公的心情的起伏揭示的淋漓尽致,而男主人公的内心却像是一如既往的来往的行人一样没有多少波澜,似乎是内心早已放下了曾经的那段感情,这种悲凉的环境与女主人公的起伏的心情变化在作者的笔下结合的天衣无缝,这就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魅力所在。

二、文学张力和填空增强作品的厚度和深度

(一)文学张力的达成对于文本的意义

所谓文学张力就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的时候,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影响下产生出的立体感受。”文本一旦进入接受者的视野,便会成为文本消费者的审美体验中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客体。

当我们初次接收到小说《早秋》的时候,文本的情节和感情的表达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对它有进一步消费的冲动和兴趣,这边是庄子所说的“听之于耳”。文学张力质具有强大的刺激性,各方面文学因素的紧张状态构成对文本消费者的接受习惯或者是阅读期待视野的冲击。小说《早秋》开始的一段描写,是对于全文的一种渲染和铺垫,把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和趋势交代了一下,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涵盖了丰富的信息量,对于下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也埋下了伏笔。小说叙事讲究以“不全”写“全”,在这一段寥寥几笔的文字之中,似乎还有很多事情作者没有交代,读者刚刚开始阅读便产生了很多疑问,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受挫。这便是文学张力的作用。

文学张力的达成需要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惊讶——压抑”。优秀的小说首先唤起读者的一种“惊讶”之感,置读者于一种凝神状态之中,读者有限的阅读期待视野受到了文本的刺激和阻拦,在这个时候由于这个原因读者的情感变得压抑。但是这种压抑不仅不会阻碍读者对于文本的消费和接受,反而会帮助读者强化自己的想象力,是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厚度。在小说《早秋》之中这种张力的压抑作用体现的更为突出和明显。无论是在时间上的秋天萧瑟的环境描写,以及空间上华盛顿广场的为情感宣泄和在多维度上的延展,还是人物沉闷的情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读者的情感抒发和表达都是一种压抑和阻碍,但是随着文本的不断深入和展开,读者原本受挫的阅读期待视野在作者的指引下得到疏通和引导,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情感也像河流一样奔波宣泄,这便是文学张力达成所需的第二个阶段“涵咏——释怀”,小说《早秋》在文本的最后,玛丽的离去似乎是故事的结局,文本消费者的原本模糊的不确定的感情在这个时候随着文章中路灯的光亮而逐渐变得清晰明确,这段感情依然走向了一个真正的终结,虽然女主人公心中依然还有着对彼尔的怀念和爱意,但是她也明白了自己真正面对的是什么,所以故事应该有个结局了,读者在这个时候也会明白作者真正的用意和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读者一路追随的感情也有了一个最终的释怀和放置,所有的疑问也似乎得到了解答。

(二)读者对小说的填空对于文本的塑造

填空和对话是文本接受和消费的一种方式,英伽登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在英伽登的理论基础上,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去填充这些空白,这就是文学接受中的填空,读者的这种对于文本的填空不仅仅是主动参与文本情节的展开和推动,而且还是对于自己阅读期待视野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完整的完成对于文本的解读。。

总体来说,小说《早秋》给与我们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但是作家兰斯顿·休斯却用独特的情感宣泄方式和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带给我们新的更加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在文本消费的过程中可以下意识的审视我们自己,有益于我们寻找对于人生永恒主题的答案。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4版.

[2]孙书文.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理论学刊,2001年11月第6期.

[3]林瑛.兰斯顿·休斯《早秋》中的潜文本叙事策略.东岳论丛,2013年6月(第34卷/第6期).

[4]黄卫峰.兰斯顿·休斯的文化多元思想与实践.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1月第20卷,第1期.

[5]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6]白凤新.兰斯顿·休斯小说《早秋》之叙事手法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年第6期.

I106

A

1005-5312(2014)14-0086-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