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

时间:2024-05-04

池英姿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

池英姿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性形态之一,他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的理论中后现代主义具有四种审美特性,即深度的削平、历史感的断裂、主体的消逝以及距离感的消失。后现代主义是当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而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不论是社会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文化上出现了断裂现象,使西方社会由现代主义进入后现代主义。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出发,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垄断资本主义向多国资本主义转变有关。多国资本主义也称为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或媒介社会,在这样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利益成为最大驱动力。二战后,这种对利益的无限追求延伸到了文化领域,文化逻辑被资本的逻辑吸收并纳入商品生产的总过程中,使文化改变了自身以往的文化角色和社会功能。

詹姆逊将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社会变化想对应,为他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提供了基础,即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会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后现代主义根本无法摆脱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化因素而存在,它的出现只不过是晚期资本主义资本扩张的一个层面,并为其扩张充当工具。所以说后现代主义不仅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形式,还作为资本扩张工具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基于此,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谈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深度的削平。詹姆逊说“后现代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不但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及‘模拟体’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甚至可以在当代‘理论’的论述本身找到。”后现代主义作品推翻了现代主义作品中存在的那种深度感,而代之以娱乐化、表面化,从而获得了一种根本的浅薄。詹姆逊认为,与梵高的能反映现实社会的《农民鞋》相比,沃霍尔的《钻石粉末鞋》围绕着商品化转动,只有技术含量而缺乏人性的现实的意蕴。

(二)历史感的断裂。历史意识是人类对于自身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它往往可以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历史感应该在人类心中一代代延续下去,但是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社会特别强调当下性,从而后现代主义把历史传统抹掉,使人们的历史感出现断裂。詹姆逊认为,在后现代社会文化中,后现代人由于经历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洗礼,其历史意识、传统观念、时间概念,在一体化、国际化和商品化的规约下渐渐失去。后现代人不得不涕别历史、连续性和传统,只能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没有历史的此在和彼在的当下去忍受心灵中的断裂感。

(三)主体的消逝。主体的消逝也就是主体的“零散化”,自我的消失。主体地位的消逝一方面归结于理论上对人的解构,而另一方面也源于个人在社会上的经验。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经过一整天筋疲力尽的工作,自我已被“耗尽”,这使得人们没有感受到一个完整的世界和自我,反而是一个变了形的世界和异化的自我,这样的自我已经无法感受与世界的现实联系。主体的消逝也造成了情感的消逝,詹姆逊说:“资产阶级自我单元及个人主体的消逝,自然也就为人的种种内在心理疾病带来了一个结局,而这正是一直以来我用‘情感的消逝’所要概括的现象。”

(四)距离的消失。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人在空间经验的处理方式上使距离感消失了,距离感的消失反应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亲情感、真实感以及判别真实感的价值基准正受到商品化与商品技术的巨大冲击。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感主要表现在都市的建筑中,詹姆逊以波拿文都拉宾馆为例,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空间的特征。在这个立体空间中,人产生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没有准确的坐标定位,从而也就丧失了维持距离的能力。而空间距离的消失也导致了文学上批评距离的消失,从而使后现代文学无法起到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改变了文化的应有之意。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首先,他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住的角度来研究后现代主义,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其次,他抓住了后现代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注重后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等对文化的影响,避免了仅从文化方面研究的狭隘性。第三,詹姆逊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质疑,对于我们揭露和批判西方文化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欺骗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总的来说,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位置。

[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桥,严锋译.三联书店,2013年.

[2]詹姆逊.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洪晓楠,养颜.论弗雷德克里·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特色.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6卷,第3期.

[4]李世涛.主体消解时代的美学——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29卷,第2期.

I106

A

1005-5312(2014)14-0099-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