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值得关注的95后群体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现象

时间:2024-04-23

刘胜枝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95后一代已然成为孕育各种新型网络文化现象的主力军,00后也开始步其后尘显示出不可小觑的影响力,以他们为主体的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以兴趣、爱好、消费方式等为聚合标准的各种“新族群”。这些族群有着自己的圈子规则、圈内术语以及线上线下的活动方式等,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但是,与族群化、圈层化相伴随而来的就是其封闭化现象也日益突显,需要我们学术界加以关注、研究和解释。这些圈子是如何生成的?其内在的凝聚力何在?他们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规则和语言?不同的圈子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种圈层化、封闭化现象彰显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又会对他们个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研究和解释。本文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及其核心术语作为切入点,来解答这些问题。

场域:网络空间和消费力量重塑的青年亚文化圈层

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场域本身具有结构性的力量,一旦形成会对内部群体产生约束力,同时这种结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场域的边界也是不确定的,有赖于成员集体或个体的持续行为。可以说,网络空间本身构成了一个大的场域,其内部又有不同的小场域,比如我们要研究的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圈层就构成了一个新型场域。网络亚文化场域的行动者是以95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他们正在建立、拓展着场域的边界,这是一个此消彼长、动态生成的过程。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行动者为了改善其地位而通过权力来建构的。毋庸置疑,青年亚文化场域或者说圈层的形成正是青年群体彰显自我存在和力量的结果。这些青年群体在社会空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都是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新生群体,他们却又正处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造表达欲求的年龄阶段,喜欢打破社会陈规陋习,接受新鲜事物、张扬自我的存在和个性。于是,他们聚集在网络空间这一开放场域内,以爱好和趣味集结成为一个个新族群,划定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一种集体化的力量来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话语权,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一次次刷新着主流社会的认知,比如帝吧出征事件、粉丝的各种应援行动、集体声讨等。

网络空间是最适宜青年群体开疆拓土的场域,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空间本身的特性使然,它不仅开放、民主、互联,而且没有边界、复杂多样、难以监控,现实空间主流社会的秩序和规则缺失或者被削弱,这个近似自治的新型场域更利于青年群体自立门户,自成一派,形成气候。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中传统、主流的政治、文化等各种力量难以占据主导地位,而全球化的消费力量最为积极、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甚至成为亚文化圈层构建的强大依托和催化剂。美国哲学家贝斯利曾指出,在后工业社会,文化的生成和传播受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被跨国公司而不是被单一国家影响和主导的消费社会,另一个是被信息技术、媒介和服务行业而不是被旧制造业赋予特征的全球化社会”。这些诞生于网络空间的新族群主要是根据青年群体的文化趣味、兴趣爱好和消费趣味而逐渐形成的,消费文化本身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近两年浮出水面的洛丽塔圈(Lolita圈)就是由喜爱洛丽塔风格服饰的青少年群体构成的圈子。洛丽塔服饰起源于欧洲宫廷裙,尤其是以维多利亚时期和洛可可时期的童装和精致风格为主,也被称为“公主裙”,这一服饰风格首先是在日本复兴、流行然后传入我国,日牌洛丽塔裙的高昂价格也催生了国内原创品牌和山寨牌子的出现,从而为洛丽塔裙的流行奠定了基础。短视频平台抖音对洛丽塔裙进入大众视野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至于有人称其为“抖音裙”。围绕洛丽塔服饰而建立的各种圈子日渐壮大,虽然仍是小众群体,但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登上了主流文化的社会舞台。

区隔:亚文化圈层的对内生成和对外竞争机制

布尔迪厄非常强调场域的斗争性和复杂性。如前所述,亚文化场域本身就是青年群体针对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显示自身集体力量和争夺话语权的斗争。这种斗争首先体现在把自身场域与社会场域区隔开来,因此,圈子的生成本身就是区隔的结果。我们还以洛丽塔圈为例,圈内人称自己为“Lo娘”,而把其他人称为“地球人”,从这些简单的称呼可以看出,洛丽塔爱好者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是来自外星球的“小公主”。作为小众群体,他们很强调特立独行的精神,以对抗外界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很多中国洛丽塔的爱好者是从一部2004年的日本电影《下妻物语》中了解到这一服饰文化的,电影里17岁的女主角桃子酷爱洛可可风格的裙装,是一名十足的“Lo娘”,她从一个时尚的大都市搬到一个很闭塞的乡村地区,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孤立和评头论足,她依然特立独行、坚持自我,最终用善良赢得了友情。许多洛丽塔爱好者以桃子为榜样标榜特立独行,以面对“地球人”的不理解。

这一区隔策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内体现为维护圈子的纯净性和调性。我们还以洛丽塔圈为例,圈内人把缺乏洛丽塔精神的人称为“伪Lo娘”。一些“Lo娘”不符合“标准”的穿戴会被圈内人指責。而在洛丽塔圈中最著名的规则或者说底线就是不能“穿山”,即不能穿山寨版的洛丽塔裙,以至于圈内还自发出现了“Lo警”,指那些看到“穿山”就站出来指责的“Lo娘”。当然,网络流行视频中一些“Lo警”的过激行为不仅成为洛丽塔圈被诟病的原因,也引发了圈内成员的非议和反省。但是,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新族群非常强调圈子的规则意识,对违规成员具有规训和惩罚等约束机制,从而保持圈子的纯净和格调,进而与其他群体区隔开来。

其次,区隔策略对外则体现为不同圈子之间存在着竞争机制。当一个圈子一旦形成就具有了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成员们的集体认同往往建立在与其他圈子的比较和竞争之上。比如同样是出于对不同服饰风格的爱好而结成的圈子,除了洛丽塔圈,还有汉服圈、JK圈、COS圈等。但是在亚文化场域中不同圈子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层级化的“鄙视链”:即lolita>汉服>jk>cos>软妹。访谈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洛丽塔是有着国外血统的服饰风格,而且价格不菲,动辄一套裙子上千元,贵的甚至数万元。此外,为了穿出“小公主”飘飘欲仙的感觉来,洛丽塔服饰对穿着者的身材、外貌要求较高甚至达到苛刻的地步。可以看出,经济资本、审美趣味、全球化等在这儿都成为了不同圈子之间进行区隔和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在粉丝圈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明显,由于不同偶像之间存在着竞争,围绕偶像形成的粉丝圈之间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而发动各种竞争行为,比如为偶像打Call打榜,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等等。当然不同粉圈之间的骂架、互黑也屡见不鲜,甚至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最近反响较大的肖战粉丝圈和CP圈的大战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位博君一肖(王一博和肖战)CP粉丝的写手在国外知名同人文学网站发表同人文章《下坠》,被肖战的部分唯粉(只粉肖战的粉丝)认为是丑化了自己的偶像,于是在几天之内迅速集结其他粉丝,对多篇同人文章“一网打尽”不断向官方扫黄打非举报渠道投诉,导致该知名网站被封,发表该文的国内同人社区Lofter也遭到举报和攻击。于是CP粉丝开始愤怒反击,而利益连带受损的“来自耽美、内娱、韩娱、欧美、二次元等各大兴趣圈层的创作者们揭竿而起”,相关的粉丝、网友甚至路人也纷纷加入,矛头指向偶像肖战,攻陷其热搜和社交账号评论区、挖曝光摧毁其偶像人设、抵制其代言的产品等。此次事件中粉丝圈之间的大战根源在于肖战唯粉的举报行为惹了亚文化圈层的众怒,侵犯了他们极力维护的“创作自由”,而这种创作自由是他们作为亚文化圈层存在的重要方式。而大战双方粉丝们的失控行为也彰显了亚文化不同圈层之间因为区隔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撕裂。无疑,这种青年亚文化圈层化、封闭化所带来的党同伐异甚至网络暴力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引导和治理的社会文化现象。

惯习:文化资本主导下的话语生产和集体认同

在传统社会,族群或者说圈子的形成往往是以家庭、社区、学校为纽带的,而在网络亚文化场域中,圈子的形成主要是以兴趣、爱好、消费等文化趣味为标准进行聚合的。可以说,文化资本成为这些青年群体建构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根本筹码。对文化资本的运用首先表现为他们进行了特定的话语生产,即创造形成了自己圈内共享的特定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比如我们列举几个语C圈的术语:皮,指所扮演的角色;上皮,指按照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与人交流;皮上,指扮演角色的时候;皮下,指没有扮演角色的时候,他们通过这些独特的话语生产和表达来建构了彼此可以辨识的集体文化身份和集体认同。

需要強调的是,这种文化资本生产的魅力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参与式的文化创造过程。不同于阅读、看电影、看演出等单一的文化消费行为和传统的文化活动,这些亚文化圈子的文化行为具有积极的参与性、创造性特征,是在社交互动行为中持续进行的集体创造,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建构了圈子的集体规则和结构,逐渐被成员内化成为一种既带有集体结构性又带有个人倾向性的“惯习”。在布尔迪厄看来,所谓惯习就是指的一种倾向系统,惯习从根本上是通过个人的社会化而实现的社会结构的内化。青年群体加入这些新族群、这些文化圈子的行动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方式和过程,他们一起建构生成了文化圈子及其规则,从而形成对新加入者的约束性结构力量,并内化到成员的爱好、秉性也就是惯习中,进一步影响和规训着个体的行动。因而在这些亚文化场域中个体卷入的程度是非常深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同,这种认同即是对圈子、对集体的文化认同,也是对个体身份的建构与自我认同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阿伦森在其《社会性动物》中提出,社会影响对个体产生作用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依从”“认同”和“内化”。其中依从的效果最短暂,多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具有功利性,起作用的是权力。认同需要的是个体希望与对方相像,不需要持续的奖励或惩罚,起作用的是吸引。而内化的效果最为持久,是将特定的信念内化成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准则,起作用的是信仰。在亚文化场域中,个体对圈子的认同往往已经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和信仰也就是惯习,因而其影响更为持久和深远。虽然不同圈子以及圈子的成员状况不同导致这种影响力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无可置疑,具有内化力量的惯习的形成和培养正是圈子约束、规训成员的根本逻辑。当然,我们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青少年群体本身处于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而且亚文化作为流行文化本身的生命周期也较为短暂,所以这种影响的持久和深远也是相对意义上的。

规训:青年亚文化圈层化、封闭化对个体的深层影响

如前所述,这些亚文化圈子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对个体很强的影响力、约束力或者说是规训力量。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规训和影响就是负面的,它必然也有着正面的影响,比如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以及积极参与的行为特征有可能迁移到他们工作、生活的其他方面,有可能培养出他们对某类工作的热情或者某种技能,也有可能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比如知名的帝吧粉丝出征事件就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参与热情。但是,这种青年文化的圈层化、封闭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更需要我们研究和警惕的。仍以洛丽塔圈为例,圈子的形成从有形的层面上体现为具体规则的形成,从无形的层面上则以圈子精神的形成为标准。洛丽塔爱好者通过对洛丽塔公主裙的追求和穿戴来实现自己的公主梦,为此不仅穿着洛丽塔裙装要讲究精致,为了体现裙子下摆的蓬松还要穿裙撑,行动其实非常不便,还要节食、减肥以体现自己天使般的小巧可爱,以至于那些身材高大或肥胖的“Lo娘”的被嘲为“坦克洛丽塔”。事实上,这种文化圈子除了对成员在身体上的规训之外,在规则和精神指引下的长期个体实践中,行动者的心理、心态都难免会潜移默化发生变化或者说被规训。

另外,这些文化圈子的封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圈子文化对成员的影响,容易形成 “信息茧房”效应。因为成员封闭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里,排斥或不愿意接受其他的信息,所以容易作茧自缚、自以为是,难以打破自我、积极反省从而形成开放的观念和行为。不得不说,面对这种青少年亚文化圈层化、封闭化导致的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研究、干预和引导,将非常不利于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注:本文系团中央重点课题“当前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及其社会心态的调查与研究” (项目编号:19ZD022)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一丹    美编/陈琳(见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