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动画艺术发展

时间:2024-05-04

赵心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动画艺术发展

赵心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动画艺术形式包括电影语言、造型、动作、声音、艺术技巧等方面,各国各有其不同的民族特征。动画的题材多取于神话与民间故事,但各国在主题、情节、人物塑造上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本文将以中国动画为中心,对中、美、日三国动画艺术形式上的民族差异进行分析,浅谈动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及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

中、美、日三国动画;中国民间造型艺术;审美心理结构;中国民族元素

一、中、美、日三国动画选取题材及动画造型比较

在题材的选择上,中国动画片大多取材于历史、神话、寓言及民间故事。中国动画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曾得到国际动画界的广泛赞誉。①由阿达导演的《三个和尚》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中国俗语,中国素来有三人成群的说法。人物造型简单而精炼,被赞为“寓雅于俗,寓巧于拙,寓神于形”。着色质朴,多采用红黄蓝三原色,场景设计跳脱出了透视原理。在山水、庙宇的大全景中又具有中国水墨山水画及留白的特征。这是一部无台词影片,所以剧中的音乐尤为重要。音乐类似于佛教音乐,主题是从寺庙中的经调演变而来的,使人联想到寺院的钟声、诵经声。二胡吟腔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和尚念经时的生动形象。人物的言表心声,均由音乐披露的淋漓尽致:板胡代表小和尚;坠胡代表瘦和尚;北方的管子代表胖和尚。三种乐器的吟奏代替了语言,体现出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底蕴。

而美国动画的取材则十分广泛,有的由各国名著改编。如《白雪公主》取自《格林童话》,《钟楼怪人》改编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虽然取材都有模板,但美国善于将故事以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包装并向商业电影转换。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的转换,或是全新的创造,使其动画化、美国化,使原本熟悉的人物、故事令人产生陌生化的美感。或许是个性使然,美国动画片与美国人一样,擅长创造超越现实的故事。如《海底总动员》、《冰河世纪》都有极强的娱乐性。以剧情片为主,情节、音乐、人物都引人入胜,雅俗共赏。

再谈日本动画,日本动画许多都贴近生活,画面唯美,主角大多是青年男女。大多是现实主义题材。如1995年近藤喜文执导动画片《侧耳倾听》讲述了男女主角相互勉励学习、为理想奋斗的青春故事。少年男女青葱励志的爱情故事也是日本动画主流取材。再如宫崎骏《萤火虫之墓》,画面写实,人物形象的设计简洁淳朴,极具日本本土特色,令人被真实的悲情感染。取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另外日本动画很多有着神秘的特点。如《千与千寻的神隐》、《魔女宅急便》,想象细腻,不可思议,但又不似美国动画的夸张。我想是由于日本动画在细节亦或天马行空中都融入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元素。

二、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动画审美特征的体现

(一)民族文化的产生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荡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②语言是精神的物质外壳。正如语言和思维、意识的物质外壳一样,情感同样需要自己的物质外壳。实际上,语言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同时又是情感的物质外壳。但情感需要的外壳比之思维的概念更为多种多样。这也只能视为某种“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的产物。③

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传情。因此,情感的传达虽然不能做到精确,但还是可以实现的。如若不然,艺术的传情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使得艺术传情作用得以实现的是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相同审美心理结构的人在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所调动的经验素材中除了个人的独特经历以外,相似的经验素材保证了欣赏者可以和艺术创作者获得情感体验的交集。

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和人们的意识一样,也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④劳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由劳动方式的区别,人类被分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这种民族生产方式的形成并不是人类主动选择的,而是受到地域气候、地貌和水源等的限制而逐步形成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所形成的感官各不相同,审美心理结构也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在审美心理结构上,都沿袭着数代人的审美实践成果并在自身的审美实践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发展着自身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由此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性。

(二)动画审美特征的体现

中国动画强调寓教于乐,强调思想性,内容健康,重形式而不注重电影的手法,重教化结论而不重叙事过程,重教育性的结局,而不重欣赏的过程。⑤如《三个和尚》即是在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中对观众进行警示,寓意深刻。写实题材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描述了蒙古姐妹为了集体财产奋不顾身与暴风雪搏斗的场景。道德观念大概已经成为贯注中国动画片的主流思想。中国动画因此既不是纯粹的主流商业动画,也不是实验动画。它有着正剧的品格,有悲有喜,歌颂美好品格,鞭挞邪恶力量。

美国动画大多积极乐观,宣扬真、善、美最终必将战胜假、恶、丑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的励志冒险在不同的动画片中都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如近期热播的《冰雪奇缘》,情节跌宕起伏,走了美国动画的老套路,善恶分明,主题是“真爱可以化解冰封的心”。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再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此类还有经典的《白雪公主》、《风中奇缘》等。并且王子与公主的励志爱情也是美国动画的主流主题。美国动画结合了美国人开朗幽默的性格特点,动画追求喜剧效果,在强烈的喜剧效果下对受众进行正能量的传递。

日本动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忧患意识,不似中国动画的主旨鲜明,不似美国动画的惩恶扬善,更多是辩证的世界观。如同《七宗罪》中对海明威说过的那句话的辩证:“‘这个世界很美好,我们应该为之而奋斗’而我同意后半句。”《幽灵公主》描绘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悲情意味中悲饱含追求幸福的正能量。《萤火虫之墓》与《千与千寻》等皆是如此。战争、生存的艰难与妹妹节子的天真善良在鲜明的冲突下渲染出了悲凉灰暗的气氛。对事态的无奈与抗拒形成了一种悲怆、悲壮的悲剧色彩。在辩证的世界观中向受众传达责任感。“追求自由和幸福不仅是你的权利,而且是你的责任”。⑥

三、中国民族特色动画的产业化的发展

中国动画的主题继承了传统美学观念。21世纪之前,中国动画创作者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艺术,带有中国气质、内涵的元素融入动画。如今在中国,动画公司以及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着,动画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却渐渐忽略了走民族化道路。二十世纪中期的《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等,都充分运用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将一些流淌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发光或是不被熟识的民族文化元素采集入动画之中,使之成为高雅与艺术交融、雅俗共赏的艺术。如今我们在不忘走民族特色的同时,该取长补短,学习科学管理的商业运作。中国视动画片为教育的载体,过分强调思想性而忽视了艺术性,主要靠政府投资创作,很少考虑其商业性。近年,在国际动画产业化的冲击下,才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像近几年很火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所以持续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现今动画的短缺,一方面是周边衍生产品及宣传环节较为充分。但是动画的意义不该仅仅只是娱乐,而该追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反观日本动漫和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动画市场上受众极广,它们在动画形象、剧情等方面极具娱乐性,都能够抓住观众的审美心理。任重道远,中国动画在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上,还需继承前辈动画家们开拓的道路,继续重视寓教于乐,并发展商业性,让“中国学派”发扬光大。

四、结语

动画,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载体。创作者将审美文化内容转化为一些具象的艺术符号所组成的实体,它的文化价值无可替代。人类在漫长的审美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完善了审美能力。加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艺术活动的基础,让民族文化成为动画创作的着力点,动画的艺术发展将会不断成熟,动画的意义将会更加深远。

注释:

①佟婷.动画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第一版.第209页.

②邓仁娥、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③邓晓芒.人的本质力量与移情.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01期.

④邓仁娥、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⑤曹小卉,黄颖.现代动画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1.第99页.

⑥王松江.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J218.7

A

1005-5312(2014)11-004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