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强化时尚产品使用适应性的设计方法

时间:2024-05-04

朱云鹏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浅谈强化时尚产品使用适应性的设计方法

朱云鹏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在产品快速更新变化着的今天。人们忙不迭地接收着超越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时尚产品作为时代意识的先行者更受使用适应性的挑战,本文试探讨针对其适应性的几个方面,提出方法性总结。

时尚;产品设计;适应性;设计方法

一、新功能门类属性的适应性

对于传统功能门类的产品来说,此类产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认知度和使用经验。有识别性,形态、结构等等的产品基因有了延续性,基本不需要使用者适应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如椅子的功能是被人坐,而坐这个动作通过长时间的使用经验也确定了椅子的基本形态。上千年来椅子除了材料的革新外,形状也五花八门,但其基本形态的识别性还是不变的。即第一眼看,我们一定认得出是把椅子。

而对于新兴功能门类的时尚产品来说,此类产品之前从未出现过,所以没有使用经验。产品需要一段时间的属性演绎,使使用者了解产品。这类产品需要使用者学习的过程和使用及心理的适应过程。

新产品开发若前期想使使用者快速地适应和简单地学习。其中一条有效的方法,便是和传统类别的产品存在相似性,有前者基因的依存,有联系性。从形式到使用方式,选择适合的相似点与已被熟知的产品有联系。这样从一开始,使用者对于新产品的距离就拉近了,也会促进适应,减短学习过程。当然也可以坚持新产品自己的特点,通过较长时间的使用体验达到最终的产品适应和认可。

所以时尚产品开发应该尽量能联系到传统的产品属性,如产品留有传统产品类别的形态,或使用上与传统产品有一定的联系性。这样容易唤起使用经验和信任感,从而弥补面对新产品时的距离感。

二、外观属性的适应性

一个产品的外观风格往往诠释着产品的属性。而外观风格都是通过形式语言组成的。形式语言中,从各个方面都是同一的烘托产品的理念和视觉形象。所选择产品的型体、色彩和材质往往表达了产品本身的感情色彩,就像人群有不同的性格和感情色彩。自然,什么样感情色彩的产品适应什么样感情色彩的人群,产品本身的外观属性风格不存在好与坏,重要的是如何选择。

(一)产品型体的表现

如冷峻硬挺的线条往往体现科技前沿的,时尚尖端的属性。严谨规整的线条捎带倒角,出现变化秩序,而有变化的形体线条特征往往代表着动势,体现着良好功能的属性。圆润的,有机型的往往又给人亲和之感。基于对使用心理的分析,时尚产品可以比一般产品更具科技感、高端前沿感,但适合长期使用的产品也应为功能感适中,趋向圆润、有机感和亲和感。

(二)产品色彩的选择

不同的色彩也会体现产品属性与理念。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颜色区分使用群体的性别。除此之外色彩对于人的固有意识情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绿色,蓝色往往说明生物,环保,科技等等。IBM标志的科技蓝就是例子。红橙往往和热情、娱乐、欢快积极的方面靠拢。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等带有的大众亲民的属性。而对于时尚产品而言,若针对快速时尚的产品应采用积极向上的色彩属性,如白、黄、绿、碧色等等就表达着积极清爽有生命感,又由于随着年龄与阅历经验的增长,脑神经记忆库已被其他刺激占据了许多,色彩感觉相应会成熟些。在心理层面成年人更趋于稳定品质感的色彩,所以在色彩饱和度上不易过高,颜色基本不可过度鲜艳。高级时尚产品往往为黑,灰、褐、金属色等。

(三)产品材质的选择

非加工纯天然材料如竹子,木桩等等从根本属性上讲是离人本身距离最近的,在人的意识中也是最为熟悉的类别,因为对材料的熟知,在心理层面上必然贴近。

加工后的天然材料如纸、木渣板,棉布等等虽已经过人工加工,但原材料的天然属性还没有失去。虽然相较之于纯天然的材料,它们已经过人工处理的步骤,改变了部分属性,其对于材料的认知相较于前者也有所减少,但还是处于比较熟悉材料属性及生成原理的,其心理距离还是比较贴近的。

人工材料如塑料、合金、亚克力等等完全通过物理及化学手段人工生产的材料,已经完全失去了天然性。它的生成过程参杂了许多人工步骤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可知性。比如人们对于木质的特性会比较了解,它是植物、有柔韧性、清洁无害等等。但是面对PVC塑料,人们只能从表象观察,至于他的化学属性,它怎么生成的,它是否有害或为什么会对人体有害等等都不甚了解。这也是人们使用产品时对于产品放心不放心的普遍原因。人工材料类对于有天然属性的材料,必然在人的意识上会更有距离感和没有安全感。

如分析,选用越天然的材料,人与产品的距离感就越少。时尚产品亦为此原理,产品主体也常常选用天然材料,若因为生产等实际情况实在不可也可以少量局部选用,因为加入手工感的产品会使人感觉更有温度,工艺性与独特性对于高端的时尚产品则更为重要,如古驰的竹节包等等。

[1][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著.积极情绪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江林主编.消费心理与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魏如俊著.隐喻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2007,12期.

[4]陈炬著.产品形态语意.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J524

A

1005-5312(2014)11-0046-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