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郝 琳
摘要:本文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解决人的异化问题,恢复人类丧失的天性,使人类回归内部的自然,返璞归真。
关键词:《呼啸山庄》 生态批评 回归
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生态批评者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首先不是狭义的自然生态,而是人的精神生态问题。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们精神的失衡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人性的异化和人的自然天性的丧失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当代生态批评所提倡的回归自然的主张,不仅应包括回归物质的自然,健康的“生态自然”决不仅限于保持和重现蓝天白云绿草,或者重新唤醒人类对自然的亲近感,更重要的,还应包括回归人类内部的自然,这是一种符合生态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又可能达到的境界是一种深层的、精神意义上的“回归自然”。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应成为生态批评的重要内涵。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和场景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给人一种神秘和恐怖感:从狂风呼啸、山岩裸露的山庄到阴云密布、鬼哭神泣的旷野,无一不使人感到压抑和恐惧。很多评论家都不理解艾米莉怎么会塑造出她笔下那些放荡,任性,粗野,暴虐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展示了“远离自然,迷失自我;回归自然,寻回自我”的爱情和人生历程,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意识。本文试着对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加以分析,从生态视角解析小说中的“回归”主题。
希斯克利夫的“自我回归”
希斯克利夫一出生便遭到了遗弃。来到呼啸山庄后,他得不到家庭成员的尊重,在羞辱、嘲讽和敌意中慢慢长大,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在希斯克利夫心中,凯瑟琳的爱是他的唯一支柱,是他那并没有多少欢乐的生命中唯一的慰藉。然而,这一丝的爱也被剥夺了。当他听到凯瑟琳答应了林顿的求婚后,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愤然出走。失去凯瑟琳,远离精神家园“荒原”,也使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从此以后,希斯克利夫便失去了自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三年后,他在“文明”的伪装下回来,向曾经戕害过他夺去他幸福的人进行疯狂报复。“敌人”一个个倒了下去而他君临了他们的王国,但他却从复仇中感受不到丝毫的乐趣和满足的胜利感,并日渐忧郁、沉默。他的复仇并不能帮他找回童年那游荡荒原的自然生活,更不能唤回凯瑟琳的重生。当他发现卡茜与凯瑟琳一模一样的眼睛,哈里顿就是他年少时的化身时,他才发现,“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他那扬起来要打卡茜的手无力的落下来了。尤其当他开始真正看到凯瑟琳的灵魂时,他的意志崩溃了,没有任何继续暴虐下去的欲望,最终放弃了复仇而听任哈里顿与卡茜的爱情滋长。而他自己最后在对梦境的追寻中离世。临死之前,耐莉劝告他去请位牧师给他讲讲圣经,否则根本不配进入天堂,但虚弱已极的希斯克利夫断然回答说:“不需要牧师来,也不需要对我叨念什么。我告诉你我快要达到我的天堂了,别人的天堂在我是毫无价值的,我也不稀罕”。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天堂是呼啸山庄上的那片荒原,也就是大自然。在去世时的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一直下到第二天天快亮,希斯克利夫让窗户打开,仰面躺着,脸和脖子前面都给雨水冲了,床单也在滴水。他一动不动地躺着,没有一点声息。耐莉看到他时,他好像还笑了。他平安地、幸福地死去,被埋葬在荒原的斜坡上凯瑟琳的墓旁。他最终回归了大自然,和自己的另一半团聚到了一起。
凯瑟琳的“自我回归”
在未闯入画眉山庄前,凯瑟琳身上散发的是自由奔放的大自然的原始天性。后来,资产阶级的文明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深深的吸引了她,在虚荣心的支配下,凯瑟琳开始疏远粗鄙的“心灵伴侣”希斯克利夫,选择嫁给林顿。然而,她在放弃希斯克利夫的同时也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割断了她与希斯克利夫的精神纽带。凯瑟琳的婚姻生活不是她真正向往的幸福,她的内心世界始终是孤独的,林顿不可能到达她的灵魂深处,他俩不属于同一世界,只有希斯克利夫才是她的统一体。凯瑟琳陷入了精神困惑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她幡然醒悟,正因为她没有抵制住金钱、地位等非自然的诱惑,屈从了世俗,违背了自己的天性,才导致这种结果。她相信只有回归荒原,回归自我才能解除一切的烦恼,才能找回丧失的真我,因此她再也压抑不住对荒原的渴望,临死时她的心早已飞到她真正的家——荒原上,她让耐莉把窗户打开:“我希望到屋外去,我希望再变成一个小女孩,又野又倔,自由自在……我相信,只要我一到了那些山头上的石楠从当中,我就会还是我了……再把窗户开大,开得大大的……”。凯瑟琳的生命是在一个温柔的梦境中结束的,她死后不是埋葬在礼拜堂林顿那个家族人中,而是葬在荒野里。由此,凯瑟琳真正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融入了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小说最后,人们常看到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灵魂结伴在夕阳下的荒原上游荡。显然,他们最终在精神上“返回自然”,找回自然之爱。生态文学的最高使命就是倡导人们回归自然天性,回归人类内部自然,塑造生态人格。
参考文献:
[1]【英】艾米莉•勃朗特,张玲、张扬译.呼啸山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诺.欧美生态文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