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七国春秋平话》“被”字句初探

时间:2024-05-04

蒋浩然

摘要:《七国春秋平话》的“被”字句使用较多,主要有N受 + 被 + N施 + Vp、N受 + 被 + N施 + 所 + Vp和零主语“被”字句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又可细分为多个小类,而第三种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类。本文在对它们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七国春秋平话》 被动句 分类 特点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七国春秋平话》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种,为元代刻本,口语化程度比较高,基本上反映了元代口语的概况。《七国春秋平话》(以下简称《七国》)中“被”字句使用较多,本文在对其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七国》共有“被”字句43例,按照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N受+被+N施+Vp

在现代汉语中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类被动句,在《七国》中的被字句中所占比重也最大,共26例,而且其内部结构形式也丰富多样,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类:

(一)N受+被+N施+V+了

这可以看作是《七国》中形式最为简单的一类“被”字句,但数量很少,只有两例(句后括号内为此例在本书中的页码,下同):

[1]走入莒,被楚将淖齿坏了。(40)

[2]毅为帅,领兵取七十一城,余有即墨,被火牛阵破了。(76)

这两例中的动词都是单音节的,为了保证句子的成立,在动词后加上了表示完成体的助词“了”。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中“被”字句中的动词不能为单个动词的规则是一致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历史继承关系。

(二)受+被+N施+V+补语

即动词后面带有补语,共有8例。这种结构的“被”字句是本书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类被动句。根据补语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补语为简单补语,即仅是一个词,有4例:

[3]却说燕国被那齐兵杀尽。(8)

[4]齐王被淖齿捉住。(33)

[5]石丙不辨东西,被达捉住。(51)

[6]太子大怒,令大将黄歇、刀勃三人并战独孤角,被袁刚当住,五人混战。

在这四例中,所用补语有3例是“住”,有1例是“尽”,同是表示结果的补语。

第二,补语为“得”字结构,仅有1例:

[7]其时,燕兵被那齐兵将杀得不留一卒,只留得骑劫、石丙单马逃命,走回燕国。(44)

这一例的“得”字结构还相当复杂,是一个并列复句。

第三,补语为“动词+介词短语”结构,仅有1例:

[8]乐毅急走,被绊马索绊倒在地上。(53)

第四,与上一类略有不同,补语本身即为介词短语,有1例:

[9]田忌令小军打听孙子、袁达,却被黄柏杨困在阵中。(60)

(三)N受+被+N施+A+Vp

即动词V前有状语A。共有3例:

[10]约战四十余合,袁达诈败,石丙便赶,被袁达一斧砍落。(5)

[11]那里齐王走至东海,却被淖齿引军赶上。(33)

[12]当时太子直奔先生,却被袁刚大骂:“匹夫怎敢无礼!”

这三例中充当状语的分别为数量短语、动宾短语和形容词。多种不同的状语在“被”与动词之间自由的插入,增加了动词的表现力,表明“被V”之间结构的逐步的自由灵活,这也是“被”字句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

(四)N受+被+N施+Vp1+Vp2

即施事主语后跟连动结构。有5例:

[13]燕国遣使求救兵,被吾拿住杀了。(6)

[14]次日,邹坚领五百兵就宅杀孙子,被袁达、李牧伏兵捉住见帝,令左右处斩。

[15]文简被众军捉住,推见乐毅。(27)

[16]使小将将书撞过燕寨去,被燕兵拿住,见乐毅。(55)

(五)N受+被+N施+兼语结构

[17]后齐王被淖齿献于燕将坏了。(40)

这其中“燕将”既充当了“献于”的宾语,同时又是“坏了”的主语。

(六)N受+被+N施+V+N受′

这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受事两现被动句”。根据N受′与N受的关系不同,N受′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完全受事宾语”,即宾语位置上的受事成分与主语位置上的受事成分所指完全相同,如:[18]项燕大怒,横刀来取先生,却被独孤角活抱项燕归齐阵。

另一类叫“部分受事宾语”,即宾语位置上的受事成分与主语位置上的受事成分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只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领属关系,如:[19] 叫乐毅被俺打破阵也。(57)“阵”是“乐毅”的“阵”,二者存在领属关系

(七)N受+被+O1+O2+Vp

“被”介进表示施事的双宾语,是近代汉语中出现一种新的语法形式。如:

[20]二人急走,被袁达绊马索绊倒,捉于马下。(76)

结构上O1和O2处于平行的位置上,但语义上二者则是领属的关系。

(八)N受+被+“把”字句

[21]孙子急回,却被柏杨把旗轮动,黑风乱起。(60)

[22]龙虎二人入阵,被鬼谷手中把旗一摇,二人急走。(76)

在这里,处置式跟被动句结合在一起,句式更趋复杂,而表现力也更强。

(九)N受+被+复杂结构

[23]齐泯王无道,被燕兵捉去,使钩子挂了。(35)

[24]当时独孤角急上马不迭,被三十将大汉捉住,推至林中。(65)

这两例中“被”字后跟的是顺承关系的复句。

[25]乐毅令军众上云梯车,却被城上田单令单军着力,前面执竹竿,推开云梯车;后面放矢石如雨。(36)

[26]话说乐毅正上帐之次,被袁达走起一剑,挥为两段。(55)

这几例中跟的是完整的主谓结构。

二、N受+被+N施+所+Vp

这种类型的“被”字句在《七国》仅有一例:

[27]有故燕王哙被乱军所杀。(7)

这一类被动句比较特殊,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汉语中有过用“为…所”结构表达被动关系的历史,后来出现了“被”字式,并逐渐替代“为…所”式。这里出现的这种“被…所”式融合了“被”字式和“所”字式两种结构,既残留了古代汉语中的“所”字式,又吸收了后来出现的“被”字式,可以看作是由“为…所”式向“被”字式过渡的中间阶段。

此外,在本书中我们还发现了仅仅以“所”字表被动关系的两例被动句,这完全是古代汉语的残留了。

[28]齐威王无德,国舅所杀。(19)

[29]弟子有兵及有将,几次即墨遭燕兵围困,子母二人恐燕兵所杀。(37)

三、零主语“被”字句

即“被”字前并未出现主语的被动句,蒋绍愚称之为“非被动关系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元明,以后很快减少,到现代汉语中已经难觅其踪迹。在《七国》中,零主语“被”字句共有16例,占全部被动句的30%,可以看出其使用规模还是相当大的。这一类“被”字句可以细分为两类:

(一)主语承前省略

[30]过了吊桥,被袁达拿住。(6)

[31]王孙贾诈败,淖齿便赶。被王孙贾翻身射三只连珠箭,淖齿落马,众病便救。(40)

[32]燕兵急改旗号。被马升直杀到阵里,四柄刀来,并马升却杀将去出来。(57)

[33]毕昌至阵,待斫旗杆,见黑风遍起,回身便走。被二将捉住,将去见鬼谷先生。(68)

这一类“被”字句事实上并不是没有主语,而是主语隐含在前文中,而后省略了。如这四例中的主语实际上分别为前文所提到的“使命”、“淖齿”、“燕兵”和“毕昌”。

(二)“被”字前根本没有出现主语

这一类可以说是纯粹的零主语“被”字句,因为我们根据上下文也很难获知它的主语是什么。根据有无受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有受事零主语“被”字句,如:

[34]遂被袁达扯了国书,杀了燕使。(6)

[35]被袁达捉住邹坚,李牧捉住邹忌,独孤陈捉住清漳太子。(7)

[36]朕行宣诏已了,都被这父子坏了齐国威名!(9)

[37]被邹忌领兵来劫法场,救了邹坚。(10)

[38]被人冷箭射齐王落马。(29)

[39]被燕兵捉住固存。(35)

[40]被王孙贾骤马持枪,进前刺杀淖齿。(40)

[41]走者是谁人?却被袁达斧迎破石丙搥。(52)

这种被动句去掉“被”后不用做其他改动,就能直接成为主动句。如果将受事提前,还可以转换成一般形式的被动句。既然如此,那么这些句子为什么不用一般的主动句或被动句来表达呢?

蒋绍愚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采用这种被动句适宜于表达某种特定的语义,即对叙述主体而言发生了不幸、不愉快或不期望、没有料到的事情。二是为了保持语句或话题的连贯性。

具体到以上所举各例,我们认为,将两种原因综合进行考察可以更好的解释这种现象。首先,观察以上各例,我们可以发现,所发生的事情对于叙述主体而言都是不幸或不期望发生的。如[34]例中的燕使被杀,[36]例中的齐国威名被毁坏等,都是表达特定的语义的。

其次,如果再仔细考察所举各例的上文,我们还会发现,上文中的话题与“被”字句中的受事即叙述主体是一致的。如[34]例中的上文写到燕使持国书出城向四国借兵,被袁达捉住。例[35]前文写邹坚等人偷袭孙子营寨,却发现中了孙子的埋伏。这些都分别与例[34]中的受事燕使,例[35]中的邹坚等人是一致的。这样就可以保证话题的连贯性,也保证了文意的顺畅。

第二种是无受事零主语“被”字句。例如:

[42]被邹坚提刀入内,见齐王便斩,又无袁达在侧。(10)

[43]水军报与乐毅,被齐军开沧河放下水来。(56)

[44]被先生咬破中指,向西唆了,狂风起,楚兵三人都在阵中。(69)

[45]被先生把黄旗与一摇,变了阵,三人急走。(69)

这种被动句与上面一种的相同之处是它可以去掉“被”字直接变为主动句,而区别则在于因为它没有受事,而不能变为一般的被动句。

以上是关于《七国》中“被”字句的一些探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对“被”字句的分类并不是完全的界限清楚,有些“被”字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其中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之所以如上所分,考虑的是它的主要的和显著的特点。

注释:

①本文所用《七国春秋平话》为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袁宾、徐时仪、石佩信、陈年高.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3]高育花.全相平话五种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