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楚剧声腔的传承与发展——楚剧[女迓腔]

时间:2024-05-04

邢 军

(武汉楚剧院,湖北 武汉430000)

一、前言

楚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黄陂、孝感一带,发展、成熟、兴盛于武汉,具有平民化、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的剧种特色及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表演风格。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楚剧迄今有170余年历史。初期无专业戏班,是农民在农闲和逢年过节时的一种娱乐,其艺术为当地流行的山歌、道情等民间歌舞形式。清末传入武汉一带以后,受京剧、汉剧的影响,唱腔上吸收了北路花鼓、天沔花鼓、东路花鼓。1956年,又将失传已久的湖北高腔纳入楚剧中来。从此,楚剧唱腔形成了体系,包括板腔、小调、高腔三大类。

二、楚剧的声腔体系

(一)第一大类——板腔

楚剧属于板腔的声腔有:[迓腔][仙腔][思儿腔][悲腔][应山腔][西江月][四平][十枝梅]等。其中,板腔以[迓腔]的板式丰富,表现力强,可塑性大,板式也比较完整,有“楚剧看家腔”之称。

1.[迓腔]又包括[男迓腔][西皮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迓腔]中各腔体的区别在于,表现性能不同。[男迓腔]能塑造各种男性人物感情的表达,正剧和悲剧用得较多。[西皮迓腔]是在(男迓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戏中有身份的人也唱此腔。[女迓腔]曲调委婉,乡土味浓。能塑造各种女性人物感情的表达,正剧和悲剧用得较多。[悲迓腔]是妇女哭诉时用的腔调,悲剧用得较多。

2.[仙腔]音调深沉委婉,节奏张弛相间,伸缩灵活,它是男女通用的腔调。

3.[思儿调]演唱起来如泣如诉,悲恸动性,叙事性强,是男女通用的腔调。

4.[悲腔]是表现悲痛情绪的女腔。

5.[西江月]曲调优美抒情,情调哀怨深沉,适于表现思念忧郁等凄凉情绪,常用于人物在深夜的独自咏叹。

6.[应山腔]常用来表现少男少女的形像。它的平板抒情优美,原板的快板轻快活泼。

7.[四平]宜于表现欢快情绪,男女通用腔调。

8.[十枝梅]原来是男女共用的腔调,逐渐因它的旋律柔和,后多适于女性,使它成为表现轻快活泼情绪的女性专用腔。

三、第二大类——小调

楚剧音乐中的小调,不属主腔,只在剧中起色彩的作用。它的特点是短小、单纯,节奏灵活轻快,曲调欢乐跳跃。小调的旋律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几支“按曲填词”的小调外,其他都是“报字按腔”小调。据统计楚剧的小调有60余支,如:[十绣调][摘花调][讨学钱][卖棉纱][探亲家]等。

四、第三大类——高腔

湖北的高腔又名“清戏”。清末民初,日渐没落。建国前夕,濒于灭亡。1956年,武汉市楚剧团成立湖北高腔挖掘小组,记录了由麻城、钟祥两地的艺人通过口述保存下来,计有:[红衲袄][桂枝香][宜春令][香罗带][点绛唇]等百个剧目和唱腔曲牌,高腔纳入楚剧后,除保持高腔本身的音乐风格和帮腔形式外,对其语言、曲调、过门及伴奏音乐等都进行了一些变革。拓宽了楚剧声腔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楚剧声腔的板式变化。

五、楚剧声腔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是楚剧声腔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传承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是有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语言、声腔、表演程式、剧目特性等等,其中语言和声腔则是重中之重,因为表演、化妆、剧目等各剧种之间都可相互借鉴。唯独语言和声腔是一个剧种能独立存在的重要标志。

就楚剧而言,它的舞台语言有两个部分:一是黄陂方言,准确地说它使用的是黄陂官话,而非土语,可以说,说不好黄陂话的女演员是无法唱好楚剧的。因为楚剧女腔的报字发声,声腔的旋律组成,都和黄陂方言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二是武汉话,严格讲,楚剧用的则是靠近黄陂的江岸区一带的方言,因为,该地区的语言中,有很多报字发音和比邻的黄陂相类似,这样舞台语言就不会那样感到格格不入,它们在舞台上无论唱还是道白,都显得那么自然协调。所以过好语言关,是传承好楚剧的第一要素。接下来就是声腔,它更是区别一个独立剧种的重要标识,它的旋律,腔格,伴奏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老百姓戏称它为“乡音”。要想传承好这个剧种,就要始终忠实于这个“乡音”。楚剧从“七紧八松九偷闲”的乡班,迅速地发展到今天,就是它始终忠实于它的那个“乡音”的结果,但是它走过的历程也确实十分艰难。下文就有关楚剧[女迓腔]的继承和传承现象谈谈心得。

众所周知,楚剧在四九年前是没有女性演员的,它的一切旦角戏都是由男性来扮演的,更特别的是这些男性演员在舞台上所用的嗓音都是地道的男人的本色声音,只是在说话的语气上模仿着女人的一些味道而己。演唱上也是毫无修饰的男性发声,也就是说,楚剧的女腔是男人用男人的本色音演唱出来的一种声腔,在那个时期也是很受欢迎的。所以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好演员,如沈云陔、关啸彬、詹玉魂、张云霞等。他们的唱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浓浓的“乡音”。而这个特点在以后的很长的时间里,强烈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楚剧传承人。但楚剧人为了剧种的发展和繁荣,它们年复一年在探索、实践,他们梦想有一天楚剧能像黄梅戏、越剧一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女腔的改革是花精力最多的一项。

楚剧的女腔是由男声创造的,就和越剧的男腔是由女声创造的一样,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同的缺陷。楚剧女腔的最大不足就是腔的旋律和正确的发声,也就是说,声[声音]和腔[旋律],都要在不冲击“乡音”的原则下加以改进和发展。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现今的六十多年里,它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姜翠兰时期;二是——张一平时期;三是——夏青玲时期。姜翠兰是名世家子弟,她父亲是楚剧的一位著名琴师,所以姜翠兰在唱腔上忠实地继承了老一辈“乡音”,这个继承不仅对她,对以后的数代青年女演员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她在楚剧声腔上更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姜翠兰以一曲小飞娥[剧名:罗汉钱]震荡了武汉三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段“十枝梅”。回想起来,那段腔不长也不复杂,但是她在男旦当道的楚剧舞台上青青凌凌的呈现了一个真正女人的声音和形象,她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特别是她的《三世仇》。她的最大功绩,在于她开始把楚剧的女腔迈向了女性化,婉转,柔美,细腻,动听。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一批外来的音乐家对楚剧的认识逐渐熟悉起来,在老一辈演员的参入下,他们开始对楚剧女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江姐》一剧的女腔创新就是一个典型成功范例,它有目的拉宽了楚剧[女迓腔]的音域,伸展了板式结构的宽度,让[女迓腔]的旋律不仅婉转柔美,更增加了刚劲有力,气宇轩昂的另一面。它的成功基本奠定了楚剧女腔的创作方向,所以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楚剧作曲家们的常用创作手段。腔[旋律]有了质的改变,但声的问题并没有很大改观。姜翠兰老师以她的天赋把楚剧女腔带入了女性范畴,是一大功绩,然而,她并没有完全解决女腔的唱法问题。大家知道,楚剧的女腔是男人用男性的本色声音创造出来的,无论怎么修饰,都会给人以很重的男人的痕迹。当现在女演员从他们口中学唱时,不可能不接受他们演唱方法,腔是学会了,但是那种不利于女性发声的演唱方法也侵入到她们的概念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开口就像男人在唱女腔的原因。

历史上有很多女演员,刚来的时候嗓音条很好,唱了几年后就无可救药的坏了下去,大家只能叹息:哎!可惜了!但没人去找真正的原因。有女演员问为什么我唱京剧很自如,一唱楚剧就感十分吃力,楚剧就这么难唱吗?笔者请教过京剧老师,她说唱京剧的声音要求‘立’起来。而楚剧演唱时大多声音是‘横’着的,自然就越唱越没有了。一语道破楚剧女腔的症结,声的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腔也是无用的,它没有一个合适的载体,飞不出去的。但是一‘立’换一‘横’谈何容易。但凡事总有勇敢的探索者,她就是楚剧表演艺术家张一平,她坚定的放下正是当红的舞台生活,走进了音乐的高等学府——武汉音乐学院,找到了著名的声乐教授杨金岚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和要求,教授感动了,收下了这个学生和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人们听完张一平的结业演唱会后都为之一振,她的声音上下通畅,清晰明亮,又不失剧种风格。不可否认,张一平的成果在楚剧女演员发声改革的历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标杆。夏青玲是市艺校80届的高材生,来剧院工作后,一直担任演出任务,嗓音好一天差一天,很是苦脑,剧院也为女演员的发声问题多次召开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剧种基本建设的大事,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剧院。张一平走出去的做法再次引起关注,找声乐老师、找唱民歌的专家,请她们帮楚剧女演员找到适合演唱楚剧唱腔的,科学的发声方法,这个课题很难,难在它的要求很高,而路确很窄,因为它只是为楚剧专门定做的,武汉歌舞剧院民歌歌唱家刘重,第一个接手了这一难题,她带着夏青玲一练就是十年。十年里她们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闷,直到2006年在楚剧《三月茶香》中,夏青玲在声乐上的出色表现,让楚剧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首次以音乐出色而得到各方赞扬和认可。在此,楚剧女演员的演唱方法正式进入了夏青玲时代,她让我们女声‘立’了起来。不仅音域宽阔了(多人可达到嗨C)而且个个音质甜美。但她并没有满足在刘重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她又找到了武汉音乐学院的刘佳宜教授,继续训练和探索,直到楚剧《万里茶道》在北京、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演出,观众异口同声称赞“原来楚剧这么好听、好看啊”!

2017年新春,中央电视台特邀夏青玲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大厅举行的2017第十三届“北京新春音乐会”,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下,一曲《万里茶道》征服了大堂内近万名观众,在人民大会堂掀起了一阵高潮。她们见识了湖北的一个小剧种,她们也喜欢上了湖北的这个地方戏,在此——楚剧走向了全国。

2017年2月,受美国南犹他大学孔子学院的邀请,武汉楚剧院赴美国锡达城遗产中心和小提琴手峡谷小学进行了两场演出,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中国戏曲的唱腔、水袖、园场、征服了美国观众。在此——楚剧走向了世界。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戏曲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剧种要传承下去就要有成群的她们。

所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楚剧艺术,促进地方戏曲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