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产业扶贫需具备战略眼光

时间:2024-04-23

陈东

【关键词】产业扶贫  生态  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农村产业扶贫不仅是当下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具有长远意义。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产业扶贫要着眼于当下,更需具备战略眼光,具体来说,就是要走绿色生态之路,建立长效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绿色生态之路是农村产业扶贫谋长远的内在要求

产业扶贫就是要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来使当地的贫困户增加收入,进而使贫困的现实状况得以改善。为贫困的农村地区选择合适的产业项目,对于当地的发展尤为重要,一些贫困地区偏好选择在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比如采石和采沙。不可否认,这种产业的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随之也带来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缺乏对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以及必要性的考量,必然导致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无法长远发展。因此,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农村产业扶贫的内在要求。绿色生态产业在前期的投入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说成本比较高,但是一旦这种产业投入正常运行,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长远的,为贫困农民带来的收入也是持续性的。因此,走绿色发展的农村产业扶贫之路,不但符合经营主体追求长远经济效益的要求,也符合产业扶贫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产业扶贫走绿色生态之路,要求在选择扶贫项目的时候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在选择产业扶贫项目的时候,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全方位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性评估,准确把握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的缘由和方面,并在产业发展中避免触及;科学认识和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能够实现双赢。其次,对发展的产业进行结构优化以及资源整合。坚持“精、细、深”原则,进行深入挖掘,让扶贫产业纵向深度推进,实现产销一体化综合性发展,增强扶贫产业实力;实现资源整合使扶贫产业规模化,把分散、闲置的产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壮大产业实力,使资源在节约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利用。最后,要把资源丰富、实力强的企业吸纳进绿色生态产业中,提高资源使用率。

建立长效机制是农村产业扶贫谋长远的重要保障

明确农村产业扶贫的主体权责关系。地方政府、当地企业、贫困户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都可以作为农村产业扶贫的实施主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政府主要是协调作用,发挥的是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和社会治理等职能,这就让各方主体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上来。为贫困人口提供工作岗位则是当地企业的主要责任。而其他社会力量则是通过志愿服务、爱心援助等方式,对产业扶贫起到补充作用。贫困户是农村产业扶贫最重要的主体,也是受益者。

但目前,这些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不是很明确,对农村产业扶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风险防范不足。自然风险主要来自于天災,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比其他地区面对的自然灾害损失更加严重。二是对市场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太高。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产业扶贫的首选,这类产业生产的特点就是周期长,受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很大,一旦发生对市场信息判断不准确的情况,就会造成产品的滞销,损失严重。三是农村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形成这些主体普遍认可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年底分红方式获得收入,这种分红收入与流转的土地产出直接挂钩,一旦遇上不可抗因素,土地产出减少,年底分红也会受到影响。对于贫困户来说这是最为直接的利益联结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能保证持久稳定的收入。

建设农村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贫困户拥有脱贫致富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因此,政府要发挥服务职能,比如为贫困户举办教育培训班和职业技术培训班,让他们有能力实现自主择业;构建完善的农村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对自然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适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风险分担的补偿机制;将现有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方面好的经验方法上升到制度规范的层面,使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固定,让贫困户能够在产业扶贫的资源利用上占据主导地位。

打造特色产业是农村产业扶贫谋长远的有效途径

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扶贫要有长远眼光,把握有利因素。农民主体对于脱贫充满了期望,但是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地区信息不流通、资金不到位,使农村贫困群众基本都是以村落为单位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针对目前复杂的市场经济情况,如果依旧保持这种各自为战的状况,我们在市场经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政策的支持能够使特色产业的发展得到相应的保障,一旦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各种风险就会同时增加。在农村产业扶贫中,扶贫龙头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担当着社会责任,农村可以为龙头企业提供成本低的原料和劳动力,而龙头企业可以根据经验指导农村贫困群众针对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益。

打造农业特色产业,使农村产业扶贫取得长远效益。注重健全选择机制,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长远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品牌效益,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广泛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以作出适当调整;培育相应的产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优化扶贫驻村干部队伍,可以与当地高校达成协议,形成对口支援项目。

挖掘文化资源是农村产业扶贫谋长远的基本支撑

乡村文化资源,包括村落、建筑、饮食、服饰和历史遗迹等物质资源,以及民俗文化等精神资源。这些资源,一方面,在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可以为发展文化产品提供支撑,为城市人口提供现代化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形成农村产业优势使当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物质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为农业和农产品等传统产业加入新的设计内容,让农产品具备特定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物质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融合,这对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促进农村产业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产业扶贫谋长远,要把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作为基本途径。通过旅游业扶贫,挖掘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把乡村的生产活动与生态资源利用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多方位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结合市场需求,谨慎筛选,从多种资源中找到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形成农村产业新型业态。通过工艺产品加工业扶贫,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加工流程,发展剪纸、漆器、陶瓷、皮影等民间工艺品手工制作产业,提升自主品牌效应,并拓展传播渠道将其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影响力。继承和传播优良民族传统习惯,充分发扬我国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特点,对于与农事活动、宗教信仰等有关的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

【注:本文受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资助,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北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BZZ0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军红:《基于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扶贫路径探析》,《东岳论丛》,2019年第2期。

责编/张忠华    美编/宋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