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鲍德里亚理论看《银翼杀手2049》中的人类主体危机

时间:2024-05-04

摘要: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鲍德里亚的著作与科幻电影始终有着深厚缘分,而《银翼杀手2049》(Blade h岫er2049,2017)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危机也一直是鲍德里亚所探讨的重点。本文将从技术与人类关系、消费社会以及媒介批判等角度探讨人类生活的虚假处境和非自由状态。

关键词:主体危机;消费社会;拟真;技术反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Q020)09_01 15—02

一、引言

1982年,一部名为《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的科幻电影问世。这部具有超时代影像和深邃思辨主题的影片对《2001:漫游太空》(2001:A Space Odyssey,1968)造成了“威胁一后者原本稳居“史上最伟大科幻片”的宝座。如今,《银翼杀手》已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在电影制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仍保留着时尚魅力,而科幻迷也等来了这部经典电影的续作——《银翼杀手2049》(后文均简写为《2049》)。

《2049》基本延續了前作‘赛博朋克”式的美学风格和拷问人性的主题,当然还有最基本的人物身份设定,这使得部分科幻迷以此为依据,认定诞生于电影制作技术高度发达年代的《2049》不仅没有在故事性上超越前作,反而更像是一次‘降格”。诚然,《银翼杀手》为AI(人工智能)电影、“赛博朋克”电影开辟先河,其地位和影响力是问世迄今不过一年的《2049》难以比拟的。值得说明的是,导演维伦纽瓦拍《2049》的态度是极为端正的,他并非想借前作的风去招徕观众,而是试图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揉进看似简单的故事框架中。

二、“镜中人”的报复

鲍德里亚的学术观点像他的个人生活一样总是处于变换的状态,因此其理论主题也存在一个分期问题。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发表的《物体系》《消费社会》以及《符号政治经济学>中,鲍德里亚主要运用符号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探讨日常生活。1970年代中后期,鲍德里亚相继发表了《象征交换与死亡》和《在沉默大多数的阴影中》。此时,其“拟真”理论的框架已开始构建,并于1980年代的《拟像与拟真》《宿命策略》中达到成熟,在这二十年间,鲍德里亚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媒介和对“超现实”社会。

“镜中人”并非是两部《银翼杀手》独有的角色。雷德利.斯科特早在《异形1》(Alien,1979)中就塑造了一个仿生的太空研究员形象,但这部电影的主要矛盾发生在一群受雇的太空探测员与不明外星生物体之间,艾希则是绝对服从人类雇主指令的。到了1990年代,《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1995)和《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先后诞生。2010年以来,以复制人或人工智能反向俘虏人类为题材的科幻电影集中出现,雷德利·斯科特在《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中就加重了复制人戴维的戏份,人与异形的冲突开始转化为人与复制人的矛盾,甚至在《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2017)中直接将戴维提升到了中心角色的位置。同样让复制人担当叙事载体的《2049》自然也展现了人与复制人的矛盾,并通过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以及具体的细节使人类的主体危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严峻面目。

(一)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在《2049》中,经过30年升级换代的复制人的生命线已经大幅度延长,不再像《银翼杀手>里Roy那样的同型号复制人,来世不过四年便匆匆谢幕。复制人寿命的延长无疑缩短了其与人类的距离,但是,人与复制人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生育能力。导演在影片开始的部分就抛给观众一个重磅炸弹,即旧型号复制人瑞秋生出了一个孩子,这不仅是推动故事的主线,是促使K开始寻根之旅的契机,同时,这种无解释的现象必然会给人类造成恐慌,因为这意味着原本依靠人类生存的复制人或许可以摆脱人类的控制实现繁衍,依附关系由此被彻底打破。

(二)“新上帝,神话的试图延续

人的主体性观念因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而得以在西方世界确立并逐步强化。在《2049》的主线中,K的上司在得知世上还有一个复制人生出来的孩子后便立刻下令,要求K找到并杀死那个孩子,为的是保持人与复制人之间界限分明。与此同时,导演在影片中也穿插了一条副线:专门制造复制人的华莱士公司在得知消息后也立刻对‘复制人之子”展开搜寻活动。与警方的计划不同,华莱士想通过对这一神迹的揭示去制造具有生殖能力的复制人,也就是其所谓的完美天使,从而让自己能够在更完整的意义上比肩上帝。因此可以说,K的上司和华莱士正是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法去延续人类的“新上帝”神话。

(三)“新人类”的秘密谋反

人类希望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是没有意愿的,但事与愿违,“新人类”终究还是发展出了反噬人类的“恶智慧”。不过,当我们把《2049》与《银翼杀手>进行比较后会发现,前者最能体现鲍德里亚的“报复预言”。导演除了设置一条‘‘华莱士寻找复制人之子”的副线外,还安排了“福瑞沙秘密护子计划”的副线与其并驾齐驱,与故事主线交汇。福瑞沙几十年来团结了众多复制人去保护自然生育的复制人,为的就是在时机成熟时反抗人类。在《银翼杀手》中,R复制人即便力量强大,但终究因为有限的寿命而在根本上处于被动,只能选择亡命天涯。因此,《2049》中的复制人谋反恰恰对应了鲍德里亚在《完美罪行》结尾所提及的报复宣言:我不是你的镜像!”

三、拟真世界的批判

“真实世界的缺席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就会越陷越深,愈加造成了电视或广播的这种‘真相”。①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技术:电视、电影、互联网、广告、虚拟现实等。这些媒介不仅能够用影音来反映我们的生活,还能够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引导,甚至可以伪造现实生活,媒介成了鲍德里亚口中的“拟真机器”。因此,媒介批判理论被催生出来,“力图揭示媒介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联,并聚焦于人类主体的命运和救赎”。②

(一)媒介掩盖真相

本文在对《2049》中的消费社会进行探讨时就已经涉及到了媒介的欺骗性问题,而鲍德里亚为《消费社会>的第三章取名为“大众传媒、性与休闲”也同样说明消费社会与媒介之间的紧密联系。消费社会“既是关切的社会也是压制的社会,既是平静的社会也是暴力的社会。”③真实的暴力在社会中无处不在且难以控制,但这一问题通常被媒介掩盖。

但是真正将暴力掩盖的还是影片中的广告媒介。K杀掉赛铂准备回家时,导演将镜头对准K所著的大楼,而摄影机的角度则是仰拍缓变至平拍。在镜头的移动过程中,疑似通讯广告的广告词则从画面外传来:“随时随地联系外形殖民地,20分钟后开始”,广告词在这里将外形殖民地的特殊化和可怖弱化。与此同时,虚拟女友与索尼的广告投影交替打在K所住的楼墙上,为乔伊所在的居所增添了一份虚假的安全。但当K进入楼中时,我们会发现楼内空间拆穿了楼外空间的媒介谎言。这里挤满了不善者,而楼内俄国老太太的叫骂声与楼外墙上乔伊的诱惑嗓音形成强烈冲突。作为媒介的广告不仅弱化了另一个时空的战争暴力,也将社会中存在的暴力埋在看不见的角落。

与此同时,媒介掩盖真相的基础上又滋生出“伪现实”,记忆工程师安娜博士手上的虚拟现实操作器,正是K和其他复制人的虚假记忆来源,因为这些童年记忆通常都是快乐的,而作为消费品的复制人却终归要面临被无情淘汰的命运。

(二)媒介、消费和意识形态

消費理论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前者以将消费社会视为后现代理想模式的齐格蒙特.鲍曼为代表,鲍德里亚、列斐伏尔、马克思则以凛冽眼光去审视消费社会。《2049》导演维伦纽瓦所创造的未来大都会正是拟真机器所造出来的“超现实”,而这个“超现实”的拟真世界也为观众呈现了消费在未来社会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消费社会是需要摧毁商品的,消费“在破坏中超越、变化”。以复制人为例,他们实际上就是对真实人类的拟真。原作中戴克所追捕的几个复制人型号为Nexus6,他们只有四年寿命,拥有更高精度仿人类器官的瑞秋则是Nexus-7,《2049》中的赛铂拥有和人类相同的寿命且会自然衰老的Nexus8,K是几乎完美的Nexus9,每一代新产品的出现都意味着旧产品的淘汰。那么,虚拟女友乔伊被销毁也不是有关爱和奉献的神话,只是消费社会运行发展的必要过程。在影片中,消费与拟真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种人类主体难辨真假的幻象。

同样地,在K和戴克打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拟真影像是贯穿这一段落始终的。性感迷人的热舞女郎投影就充满了性消费的意味,而作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影响力的猫王和梦露的拟真投影更是美国流行文化的符号。其中,猫王与传奇乐队披头士和ABBA并列为专辑销量的世界三大奇迹,而梦露则是黄金好莱坞时期的女星代表,她的造型和经典电影桥段被后人竞相模仿。从这点来看,梦露、猫王以及后续场景出现的美国传奇巨星弗兰克·辛纳屈,其实都和可口可乐的立体影像广告一样,都有着美国文化霸权的意味。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鲍德里亚的文化批判理论着手,简单讨论了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叙事、电影语言和符号,从技术、消费、媒介与人类的关系探讨了未来社会人类所可能面临的主体性危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电影也深刻映射了当下社会的某种现实状况。

此外,《银翼杀手2049》虽然蕴含了对技术的反思和对媒介以及消费的反思,但更多的是凭靠电影高超的制作技术以及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视觉元素来吸引观众,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印证了鲍德里亚对于媒介消费的批判性观点。

注释: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3.

②张劲松,重释与批判:鲍德利亚的后现代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127.

③(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3.

作者简介:赵家旺(1994-),男,河南新乡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艺术史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