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独居青年的精神世界

时间:2024-04-23

张浩淼

【关键词】独居青年  服务保障  精神保障  智慧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8月,年仅39岁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知名网络作家“格子里的夜晚”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因为他独居家中,逝世10天后才被发现,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独居青年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目前我国独居青年数量庞大,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各种生活风险和不确定性,普遍缺乏关爱和照顾,孤独感强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为独居青年提供有效的保障来帮助他们应对风险,值得探讨。

独居青年数量庞大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单身独居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现象。在美国,独居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8%,日本有30%的住户独自居住,到50岁还未结婚的男女分别已超过20%和10%,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三个国家中独居者所占比例分别高达40.5%、40.8%和39.9%。中国也已成为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且青年男女初婚年龄推迟约5年。目前,我国有超过5800万独居者,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2000万,数量庞大。我国独居青年的形成,既源于主观方面青年对自我的关注和对自由的追逐,也源于客观方面的社会流动趋势、婚恋成本和工作状况等。

从主观方面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很多青年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渴望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追求人格独立,独居可以使他们掌控自己的生活,在独居中认识和发现自我、思考人生,尽量避免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以实现自我提升和重塑。尤其是对许多女性青年来说,她们普遍接受了晚婚晚育的观念,认为单身独居可以摆脱繁杂琐碎的家务劳动,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精力来发展事业,积蓄力量和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可以说,独居是许多青年自我意識觉醒和婚育观念转变的结果。

从客观方面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与之相伴的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人口持续地由农村向城镇、由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4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7.6%,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人是流动人口。城市中工作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吸引了大批青年背井离乡到城市来拼搏奋斗,其中不少在城市单独租房居住,这造成了独居青年的增加。此外,城市房价昂贵、生活成本较高,许多青年在恋爱求偶之路上困难重重,不得不维持单身独居的状态。再有,市场经济导致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在金融、建筑、新闻、外贸等行业,工作人员频繁出差属于常态,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许多青年通过单身独居来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防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由上可见,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在社会个体化趋势的影响下自我意识觉醒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流动、婚恋成本、工作状况等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数量庞大的独居青年群体的形成,对这一群体应该辩证地看待,要把其放在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整体中去观察和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标签化。

独居青年面临生活风险、孤独感强,缺乏相应的服务保障与精神保障

有研究基于对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独居青年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普通青年相比,独居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更低,孤独情绪和抑郁程度更高。

独居青年因为单独居住,家庭的关爱和照顾不足,面临诸多生活风险。一方面是安全风险,因个人单独居住,独居青年面临更大的安全隐患,如遭遇非法入侵等,一旦发生火灾、天然气泄漏等事故,独自一人可能难以及时发现,由此带来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是健康风险,独居青年在饮食方面难以获得家庭照顾,他们下班回家后或周末在家很少自己做饭,一般是通过外卖或街边小饭店解决,卫生、营养状况堪忧,而且多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的情况。另外,不少独居青年的作息时间不规律,存在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上均会对其健康构成威胁。一旦生病,独居青年处于无人照顾的境地,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孤独死。2014年日本NHK特别节目中就有不少日本独居青年对独居表示出了复杂和矛盾的心态,他们既享受独居带来的自由,也对孤独死充满了恐惧和担忧。

此外,城市生活节奏快,包括住房在内的生活成本高,各方面的压力大且人际关系复杂,独居无人陪伴的生活方式需要独自面对和承担各种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甚至引发个体与社会的疏离。独居青年普遍缺乏情感寄托,有郁闷痛苦的事情无处倾诉、无人交流,少有人分担其痛苦。虽然通过发达的通讯技术,独居青年可以和父母、亲属或朋友实现便捷地联系,但是对于父母及亲属,他们更多是“报喜不报忧”,并且借助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交流与面对面交流有着本质区别,对网络等通讯交流方式依赖程度的加深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并因此产生更多的孤独情绪,长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也会对独居青年的社交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社会保障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的内容来帮助社会成员化解生活风险并保障其基本生活,即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虽然在不断发展完善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以经济保障为主,服务保障现正在起步建设阶段,主要面向老年人、残疾人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精神保障则更加稀缺。对独居青年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制度获得基本的经济保障,但是在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方面则基本处于空白。由于独居青年较难从家庭获得切实的关爱照顾和精神寄托,这就更加凸显了为独居青年提供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做好独居青年的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工作,才能真正通过提供有效保障帮助他们应对一些个人难以避免的生活风险。

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为独居青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保障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等,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按照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务实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开发智慧社区移动客户端,实现服务项目、资源和信息的多平台交互和多终端同步。该意见出台后,各地纷纷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我国进入了智慧社区发展和应用的初级阶段。社区是群众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智慧社区建设以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种智能技术,为社区群众提供教育、医护、安全、娱乐、商务、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是“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的深化和升级,它可以顺应社会的个体化趋势,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差异化诉求,有利于基层公共服务做好做实。

独居青年虽然是单身独居,但必然生活在某一社区之中。目前的社区服务基本忽视独居青年,尤其是租房的独居青年群体。因此,可以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步伐,识别社区中的独居青年并为其提供多樣化、精准化的保障服务。再加之与老年群体相比,独居青年对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操作很熟悉,有利于其成为智慧社区建设的受益者。

针对独居青年的具体服务保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非法入侵、消防等安全问题的全面实时监控,提升社区安全管理能力,以帮助独居青年应对安全风险。二是整合社区及周边资源,将商店、药店、学校、物业等纳入平台资源,满足独居青年的各种生活需要,实现服务保障内容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智慧社区平台预约维修、营养餐配送、药品配送等;考虑为独居青年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由健康服务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为独居青年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及医疗服务,防止意外及孤独死的发生。以上服务可以帮助独居青年应对健康方面的风险,提升其对生活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三是针对独居青年的特点,可以设计与组织相关培训、交友联谊、文化娱乐和志愿公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平台发布信息,吸引独居青年积极参加,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增强社会交往,促其更好地融入社区。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独居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神保障

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包括困难救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促进个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专业服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采取市场化、契约化的方式面向具有专业资源的社会组织等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不仅有助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并提高公共财政的投入效益,还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效满足群众的个性化与专业化服务需求。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前所述,和普通青年相比,独居青年更易产生孤独情绪,抑郁程度更高,他们急需精神保障。精神保障这一领域具有特殊性,政府的工作人员因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样的工作。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社会公共治理理论,在政府之外,社会组织也应参与提供社会保障,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让其承担部分社会治理权限。因为与政府相比,社会组织可以体现高效、灵活等功能,利用较为有限的资源提供福利,提高社会治理的民主与合法性,克服政府失灵造成的保障服务短缺,实现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

因此,应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让他们充分运用有关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知识,并利用团体活动、个案访谈等专业技巧和方法,针对每个独居青年的特殊精神需求,深入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问题,为独居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独居青年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提高适应力。在社会工作者具体实施干预的过程中,可采取人本主义疗法,通过为独居青年创造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的氛围,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认识自我,获得积极的心态来矫治心理问题,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对独居青年的思想引导,防止意志薄弱的独居青年因无人管束而陷入作息无规律、自我放纵的境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其在独居时珍惜时间,加强自我修养,利用空闲时间多为身体和事业“充电”,通过学习、健身等积极方式提高素质。此外,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还可引导独居青年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鼓励他们参加公益志愿活动,防止陷入孤独、封闭的生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现实主义疗法,以每个独居青年的问题为中心,以带有针对性的、现实合理的途径改变独居青年的思维,进而改变其具体行为。

总之,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走进企业和社区,运用专业手段来实现上述心理疏导和思想引领的精神保障目标,增强独居青年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树立和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其抑郁程度和孤独感。

【参考文献】

①黄苏萍、李倩倩:《大城市独居青年的生活与心态研究》,《青年探索》,2018年第4期。

②郑晓冬、周如茵、方向明:《“空巢青年”的健康状况与生活状态研究》,《南方人口》,2018年第4期。

③何绍辉:《“空巢青年”群体的多维解读》,《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④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著、高培明译:《无缘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琳(见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