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赣南古塔艺术发展史浅析

时间:2024-05-04

摘要:塔,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它除受建筑技艺影响外,还受其所处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审美心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地处江西南部的赣南大地上有着较为丰富的古塔资源,它们因之于独特的地域文化浸染,随着时间变迁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风貌。

关键词:赣南;古塔;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169-03

一、引言

赣南地处江西省南部,东、南、西三面有高大的山脉环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域内丘陵盆地众多,水系贯穿全境,历史文献对之描述为:“虔州,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豁險阻”①“崇义据西江之上游,乃南安之新邑,律诸大庚、南康,厥山益峻,厥水益驶。穷林邃谷,盘礴深窃”②,曾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

根据已有的田野调查数据及相关的文献记载显示,古塔曾星罗棋布地散落于赣南大地上,直至今日遗存下来的尚有50余座。③这些古塔从功能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唐宋及以前的佛塔,一类为明清时期的风水塔。

二、赣南古塔的肇始

关于赣南古塔的肇始期,通过对方志的检索及北宋年间重修,现存于信丰的大圣寺塔有可追溯的线索,如《赣州府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大圣寺塔)相传吴大帝赤乌年造”④,道光《信丰县志续编.古迹》也说“其始建岁月无考,相传砖石间有字可纪曰杨贯重修,又有三国时吴赤乌年号一统志载。”⑤因无实物,亦无确切文献可考,故而两册方志均谨慎地用了“相传”二字进行叙述。学术界对此亦不敢下定论。不过,如果考虑下列因素,也许能为我们提供点滴思路。

首先,从帝国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秦统一六国后,就在百越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至汉代在赣南境内增设南垫、赣县和雩都三个县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行政管理。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的赣南,中原汉族政汉就已进驻于此。至于如何管理这些蛮夷之属,是当时统治者较为头痛的问题。而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则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立佛寺,造佛塔,用宗教的方式来开化民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应是一项有效的举措。

其二,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学者邹春生就指出:“从秦汉以来,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已有不少中原汉族由于驻军、战乱、政府移民等原因,迁入到赣闽粤边区。尽管这些中原汉民数量不多,对当地人口结构影响不大,但他们毕竟是一支生猛鲜活的劳动力大军,尤其是他们还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这些都对赣闽粤边区的早期开发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⑥中原人士数次迁移至此,完成了当时的技术及人力上的要求。这样看来,三国时期在赣南出现佛寺佛塔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三、唐宋时期的赣南佛塔艺术

唐宋时期赣南古塔的修造基本遵循了中国早期古塔依寺而建的规律,即有塔必有寺,有寺必有塔的格局。如现存的赣州慈云塔,同治《赣州府志》对其有载:“慈云寺塔在寺内,高数十仞九级……唐初建,砖上有‘尉迟监造四字”⑦;《府志》上还记载了兴国西山塔:“西山塔在三檀寺西大乘寺故塔院也,唐天顺间建,明初纪”⑧;雩都重光塔,建于慧明禅院旁;安远无为寺塔,建于大兴寺后;石城宝福塔,建于宝福院后等等。虽然关于这一时期赣南古塔修造的实际情况因年代的久远及史籍的缺轶等原因不可考,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当时佛教在赣南发展的情况进行推断。“自古名山僧占多”,一直以来,僧人们修练坐禅的禅房、寺庙大都选择林木深幽,山势磅礴之地。赣南“地大山深,疆隅绣错”⑨,是修建佛寺的理想场所。事实也如此,来赣南弘法传道修禅的名僧大德不在少数,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就于开元年间来到赣州,在龚公山建道场,聚徒说法,一时天下僧徒云集于此,成为一大盛况。其弟子,被时人推举为“洪州三大士”之首的智藏大师也为佛教在赣南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圆寂后被唐穆宗赐谧“大觉禅师”,他的墓塔就建在赣县的大宝光寺。大宝光寺塔也是赣南唯一一座年代绝对可考的唐塔。

到宋代,赣南的经济文化水平大幅提高,一改以往“蛮荒”、“地旷人稀”的形象,已是“户口日稠,无地不垦,无山不种”⑩“阛阓十百千户,栉比环向,大族巨室”11,尤其宋室南迁之后,大庚岭成为沟通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后人对之形容:“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12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一枚重要枢纽,成为引入北方先进工艺一个重要渠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建塔这件事上,唐宋年间的赣南无论是经济、技术,还是人力因素均已成熟,所以古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建造技艺上都不应被低估。事实上也是如此,从已知的古籍资料和现存的古塔来看,它们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1.体量高大

如前所述慈云塔“高数十仞九级”;大圣寺塔“塔凡高九级,每一级另间一小级实高十八级也。凌霄矗空通省,无与比伦”13;无为塔“计九层,高十五丈,宋绍圣四年建。”14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古塔一般都有暗层,且明层暗层之间的高度大体相当,“凡高九级”的大圣寺塔之所以能有“凌霄矗空通省,无与比伦”视觉形象,是因为其“实高十八级也”。

2.技术革新

创新性地采用了穿壁绕平座的登塔构造,使得塔身与楼层连为一体,突破了因塔身过高而难以维持其稳定性的技术难关。现存的几座宋塔也印证了这一点:大圣寺塔塔高66.25米,北宋崇宁年建的石城宝福寺塔塔高59.48米,这样的建筑高度在全国都属罕见,足以说明宋代赣南的建塔技术已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3.造型雄浑典雅

赣南佛塔这一时期大都为六边或八边形的平面构造。一般第一层塔身大大高于其余层级,且有较大的出檐、面阔,从第二层开始逐层收分有序。这样的外形设计使得这一时期的古塔既有磅礴大气的雄伟,又有节奏韵律的明快和灵动。赣南古塔建造的“技刊于“艺”均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四、明清时期的赣南风水塔艺术

有元一代,赣南受战乱影响,大量古塔被损毁,加之财力、人力难以为继,伴随着佛教的衰弱,佛塔的建造几于停滞。

经过二百多年的沉淀,至明代赣南造塔热潮重新涌动,整个明清朝古塔的建造数量为历史最多,几乎遍布赣南全境,达到每县皆有塔的局面。在功能上看,这一时期建造的古塔除了一些寺庙墓塔因体积小、结构简单、工艺性不强而不成气候外基本都是风水塔。风水塔一般座落于聚落盆地的山顶或河流出入的水口,是为改造或补全地势缺陷从而达到能够“镇煞压邪”、“藏风得水”、“倡人文”的目的而营造。如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玉虹塔位于赣州城北的章水贡水合流处,1995年该塔的地宫出土了一个重达76.5公斤重的大铁元宝,上铸“双流砥柱”四字。又如,兴国县已圮的凌云塔的建塔目的是为:“环堡皆山,中有一峰,崭然突兀,朝拱学宫,堪舆家谓地当巽方,应文明之象,得建一塔于其颠,大光文曜,科目将蔚起。是说也,邑人艳之。”15

为何赣南明清时期民众建塔的热情如此高涨,甚至成为全国建塔数量最多的的地区?这背后有着深层次文化因素:首当其冲的应在于赣南的文化地缘位置。虽然南宋以来,帝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加之不断填充而来的移民,赣南无论在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商品经济也不断增长,靛蓝、甘蔗、烟草、杉木、茶树等经济作物已形成相当的种植规模,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赣地方,田地山场坐落开旷,禾稻竹木生殖颇藩,利之所共趋”16。但经济上的富足却依旧无法改变文化地缘上的非正统身份,嘉靖《南安府志》就直言,“南、赣二府每大比于乡,类不及吉、饶、临、信得士之众,以为下邑荒陋,则未免寡昧”17。在王朝统治者的眼中,因地处边睡,且民风彪悍,“南赣叹乃无法摆脱“群盗肆虐”、“穷乡僻壤”的身份标签,这成为地方精英备感尴尬之事。其次赣南因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引起矛盾、冲突不断,嘉靖《虔台续志》亦云:“险巢深穴,群盗潜伏时发”18“弘治以来,势益猖撅,炯野外公然夺民田庐耕种,攻劫掳掠,侵犯(上)犹、(大)庚,几陷南康,官民能奠枕哉?!”19作为帝国版图内的一部分,赣南却处于王朝的有效监管范围之外,这是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如何解决这一让地方精英和王朝统治者均感头痛的困境?王阳明提出“破心中贼”的理论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有效思路,地方精英希望通过形成一种好学向上的风气来改变落后野蛮的文化面貌,王朝统治者也寄期望由“治”到“教”的转变来重建赣南的社会秩序,从而形成“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20的社会面貌。于是乎“兴科举”,“化民心”,将赣南变成“节义文章之乡”成为了王朝和地方均认可的、双赢的一种手段。唐末兴由杨筠松创立的风水理论,经由杨及其一众弟子在赣南长期的实践,至明清时期名声鹊起,风水观念深入民心。他们“造风水”的手法很是契合了民众急迫想要改变这种先天不足的生存环境的心态。塔,原为佛教的圣物,因其庞大的体量、高耸的身姿和神圣的属性成为造风水当之无愧的不二之选。于是造风水塔,兴科举的活动在赣南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卢公塔,在县东五里。本府同知卢洪夏,字思孔,东阳人。幕邑篆时,前令修庙学未竟,公竭力捐助督成之。且善堪舆,见犹邑科目寥寥,由水口文峰低小,乃建七层浮屠于巽山之巅,自是人文顿盛,邑人呼曰‘卢公塔”。21时人修造风水塔的热情之盛,还使得许多明清以前修造的塔被重视审视,附会成补位的功能,如前所提到的北宋所建的安远无为塔“又有《国朝欧阳威凤古塔记》云:‘安邑之塔向,名无为。在县西低平环抱不紧,故形家设塔于此,补乾位之峰,且制虎岭之威……”22“兴国唐先无县,而形势可宅两都,壮其祖龙,在岭提其汎驶经以濊川抱以潋水,江洄流平,遂繁钜镇其东北桀梁西南伏泄,师杨筠松瞻之,天顺间土人曾文迪请于西山横石竖塔,补缺障空,大光官瞿……”23从这些府志、县志上的记载也可以看出,风水塔的修造既有官府的倡导也有地方文化精英的大力推动。

明清时期的赣南古塔因修造时间近,保存得较为完好,艺术特征也较为显现:

1.造型朴拙,象征性强

明清时期文峰塔已不再有唐宋佛塔那种体量高大、精美灵动的外型,甚至有些偏远村落族属因财力所限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塔的选址上而忽略其外型的考究程度。这些变化这很大程度上要归之于塔功能的改变,明清时期风水塔的佛性因素隐退,取而代之的是被强化的“造风水”的显性世俗功能,象征意味浓厚,因而塔身的高大,工艺的精良等因素也无需过多地追求。明清时期的风水塔塔身外壁大都无可供观景的平座,尤其到了清代,连供人登临的功能都消失。第一层塔身也不再有较大的出檐、每一层都因整齐有序的收分,外部造型变得节奏明快,拙朴刚健。

2.建筑工艺、建筑材料推層出新

这一时期塔的登临方式进行了革新,采用壁内折上的方式,既解决了人多时垂直交通的问题,又因节省了建筑材料,减轻了塔自身的重量。24这一时期赣南在建材的使用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造出了夯土版筑建成的土塔,在于都、瑞金都有出现,不仅如此,还大胆创新,把用于民居地基的卵石、片石用作主材,如于都卵石塔。这些对于建筑史来说,是可贵的尝试。

五、结语

赣南古建筑艺术的初创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但真可考的年代则应从唐朝开始。直至宋代,赣南开始了第一轮的建造高峰,这一时期所建塔的类型应为佛塔,造型磅礴大气中带着典雅灵动,艺术性非常强。至明清时期赣南塔的功能转变为“造风水”、“兴科举”,且数量庞大,这在全国都属罕见,背后的因素要缘于官府和地方民众的合力所至。明清赣南风水塔在艺术造型上则显朴拙刚健,建造工艺和建筑材料推陈出新,颇具地方特色。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G2015242。

注释:

①王安石《虔州学记》,《临川文集》卷八十二。四库本.

②嘉靖三十二年《崇义县志》引郑乔《序》.

③学者万幼楠先生曾花数十载时间对赣南古塔建筑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相关的成果见其论文《赣南古塔综述》,《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等.

④(清)魏瀛等修、钟音鸿等纂: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第339页.

⑥(清)许夔修,谢肇涟,张伊纂.道光四年《信丰县志续编》[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9:33.

⑥邹春生.王化与然化:9-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44.

⑦⑧(清)魏瀛等修,钟音鸿等纂.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第319页;第338页.

⑨清顺治十七年汤斌《重刊<谢志>序》.见清同治《赣州府志》“卷首·总目·旧序”.

⑩志乘之.光绪《长宁县志》卷三《风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810.

11郑霖.《南康县新建县治记》,见《南安府志南安府志补正》卷二○《艺文三记》[M].赣州: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504.

12(明)桑悦.《重修岭路记》,见同治《南安府志》卷二一《艺文》[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895.

13(清)许夔修,谢肇涟,张伊纂.道光四年《信丰县志续编》[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第33页.

14(清)魏瀛等修,钟音鸿等纂.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第346页.

15万幼楠.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初探[J].历史文献研究,2011(06).

16(清)查慎行等:康熙《西江志·乞官分守地方疏》,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

17(明)刘节:嘉靖十五年《南安府志》,天一阁方志选刊续.

18(明)嘉靖《虔台续志》卷1《虔台总辖地图略述》.

19(明)王廷耀修,郑乔纂:《崇义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850,嘉靖32年刊本,不分卷,第53-54頁.

20(明)万历《瑞金县志》卷2《地舆志·风俗》.

21(清)朱云映、谢重拔:《上犹县志》卷3《寺观》,康熙48年本.

22(清)魏瀛等修、钟音鸿等纂: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第346页.

23(清)魏瀛等修、钟音鸿等纂: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第339页.

24万幼楠.赣南古塔综述[J].南方文物,2001(04).

参考文献:

[1]万幼楠.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6.

[3]万幼楠.赣南古塔研究[J].南方文物,1993(O1).

[4]罗勇.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5]钟明珠.赣南地区古塔地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6]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肖莹,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