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汶口山西街村传统村落的功能更新的适应性探讨

时间:2024-05-04

潘润 苏哲 逯海勇

摘要:大汶口镇山西街村传统村落于2014年3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现在,大多数传统村落的更新中更加偏向于商业化价值的提升,少了许多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保护与探究,以至于村落中的宗族联系的格局稳定被打破。并且其在加剧了物质文化被破坏了的同时也让传统精神文化有了流失。文章通过对实地的调研,以及对文献的查阅梳理,对山西街村的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其历史文化,艺术及情感价值。

关键词:山西街村;传统村落;功能更新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176-02

大明朝年间,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山西街村因为一个石桥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过了几百年,它又成为山东首批10个国家级传统名村落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山西街村的历史遗址保存的依旧完好如初,历史的气息总是环绕在世代村民的周围。大汶口遗址也是位于村落周围,足以显示村落在古代发挥的作用巨大。大汶口镇山西街村传统村落于2014年3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现代城市化的巨大推力下,各处乡村也开始往城市化靠拢,现在农村的多处建筑已经开始有了城市化的影子。

现在很多人在谈论城市要在经济上去帮助农村,可是同时,乡村也要把自己文化上的传承去影响城市。城市中的建筑因为近些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几乎已经丢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在某些还未被城市现代化碾压到的乡村依旧保留有许多本土的物质化文化遗产。不过最可惜的是,很多建筑、物件还在,原本遗留的关于建造的逻辑、观念、审美和思考方式已经被逐渐遗忘。不同于现代主义中的理解和精确性、传统艺术是务虚的、感性的、形而上的,所以我们对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深度上的传统有了不同的理解。要想找到当代的中国建筑之道,我们应该把现存的传统建筑作为基础,把乡村作为研究和探索中心。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其空间格局、农耕文化气息及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山西街村的总体概况

“汶河倒流水泱泱,两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桥上人如织,古镇城内商贾昌。”山西街村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镇,是少有的以街道命名的村落,其面积不大,大约235户人家,735人。山西街村位于大汶河北岸,村子的形成跟汶河古渡、车马古道、明石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在村落周围多处兴建山西会馆,初期被作为古代招待过往客商的驿站,而山西街村存留的为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从民国时期英法修建的铁路开始,到现在后续又修建了省道801、国道104等线路横跨大汶河,使此地区成为了四向交通的孤岛。这样的一个村庄,它外观不新,一块块旧石板和墙面是它历史的写照;性格内敛,没有哗众取宠的娱乐项目和表演,用自己的底蕴和独有的文化气息,维持着自己千年的骨气。在村落中有众多古建及保护性文物,同时主道路网络未经过针对性梳理,在安全与保护上有着很大的隐患,所以需要对其街巷通过文化传承性、交通性及安全性进行分级和梳理。当前村落多注重点式建筑及文物保护,应当对街巷减少单点式保护,增加面状保护机制及区划。

三、山西街村的民居建筑概况

(一)传统民居现状概括

村落内,有738栋建筑,其中有55.95%为传统建筑,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历史格局和风貌。山西街村大体以山西街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太平街,南面以古建筑为主。明初建成环村的城墙,共有八大城门,现在仅留存了南面的一段城墙和一座城门。有四处古楼,但只有侯家古楼和王家古楼仍能正常使用。建筑风格独特,墙厚一米左右,有的墙壁上石刻仍然能清晰可见。道路多为石板铺就,百年建筑随处可见,路两旁多为古时商铺。至今仍有多处古时元素遗留。但由于山西街村失去原有交通优势和活力,导致部分建筑老化破败,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建筑多用石砖、青砖、鹅卵石等作为建筑材料。由于传统村落较城市发展滞后,并且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们为满足短期需求而使部分新建对整体风貌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传统村落的更新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要从其自身特色出发,需要建筑师、政府、和村民共同配合进行。此外,日本传统村落的更新就极具特色,例如合掌村,为保留并发展自身的特色,以保护历史文化印记为目的去小规模修缮,更新。

(二)传统民居的保护价值

村落内有两处国家级、一处省级文保单位,有多处保存完好,仍保留使用功能的建筑。并且村内的很多的建筑对我们不再仅仅只有使用功能的局限了,它们在当地文化、生活作息、传统信仰等精神层次中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不属于任何的某一个时代,它是历史的延续。村落中的每一栋的建筑都有其当地文化及历史变迁带来的刻痕。功能的特性决定了它会随着时代的更新而进行修缮和更新。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留下的一成不变的古建筑群,它的身上沉淀着历史的光辉与时代的进程。每一个的建筑上也将会映射出当地居民质朴的居住和生活习惯。而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却直接凸显了传统民居的脆弱,迫使我们需对其找寻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生活节奏的融合方式。

四、传统建筑面临的问题及功能更新探讨

(一)增加建筑时代适应性

当地居民介绍,明朝至清朝中期,由于石桥的建成,解决了南北交通问题,山西街村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很多山西商人由此经商,落户许多,顾名山西街村。到了当代,我们也应该审视如何去增加建筑的时代适应性。首先我们应该适应政策,顺水推舟,加强古村落内部基础设施的改造,系统的规划排水排污管线,对古建筑或者居民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美化。其次,对部分建筑的修缮,我们应该注重功能的更新问题,在生活方式上为居民提供尽量舒适的环境。最后,在对某些建筑的整改期间,要明白对于城市或者本身的意义所在。古建筑是对历史的见证,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发掘并保留独有元素及文化特质

传统元素长期以来都与人类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往往是某个民族与自然环境长期进行磨合适应的过程中日积月累沉淀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的集合。对于村落内的建筑,根据损坏程度与文化价值方面可进行细分。根据损坏程度可分为可使用建筑、需要修缮类建筑和无法修缮类建筑;对于其文化价值方面可分为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建筑等。对于这些古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善、修缮或重建。但无论哪种,都应注意在当地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在建筑上我们要对它的构成元素进行划分,可分为居住环境和建筑主体两部分。建筑主体部分可分为结构构件(椽子、柱、枋、檩条、梁)、围护构件(屋面、墙体、门窗)、其他构件(栏杆、台基、楼梯、);居住环境也可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其中平面空间布局的修缮必须符合传统风貌。对传统村落的整体的保护,应对其做出针对性的发展保护规划,对现有遗留(传统街巷、建筑遗产,历史环境要素)进行调研。精细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与环境协调区。在村落内,民居建筑大多讲求规整对称,多是几何图案或者几何图案的集合体。建筑墙体多为石砌,与周围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亦成为当地民居的特色之一。古楼建筑风格独特,楼板由木板铺就,顶上是小瓦盖顶。其中侯家古楼一层就为石砌,二层为砖砌,木窗保存尚好,能清晰的寻找到其中的独有元素;墙壁上的石刻也仍保留着历史的气息。在对民居建筑进行改进、修缮的时候要分两部分去做。(1)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习俗以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整个过程,了解建筑的基础材质的信息并对原建筑中的可保留元素进行提炼。(2)找寻当地的文化突破点,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加以保护和发扬,形成由传统意义、人文意义组成的文化产业链。只有使当地居民满足了自身需求,增强核心凝聚力,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村落的更新。

(三)多方结合

一个好的传统古村落的更新必然是多方參与的结果。需要以居民为主体,建筑师协调,企业运营和政府主导,需要各个主体明确职责,积极参与。我们要着重考虑居民生活的便利,从他们的修缮意愿出发,政府加以主导,相互之间激发积极性和创新性。通过分解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使人们看到传统中的价值,寻求机会,找到创新点,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的热情。拉动当地多方面文化产品经济,使古村落焕发新的活力。在后面的发展中要采取与时代适宜的举动,不宜再多建、乱建。部分建筑可结合旅游产业进行功能置换。但是对于价值较高的古建,可以参考国外的某些方式,做成历史博物馆或展览馆。既可推动旅游业,也可增强居民凝聚力,使村民最终可自觉维护当地建筑。对于人口密集度大的区域,进行有偿稀释,或者保证其足够的生活空间;并且满足整体过程中居民对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使村落重新焕发活力。

五、结论及展望

山西街村古村落现存的建筑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见证了汶河古渡的繁华,也见证了现代大汶口的文化盛事,保存了许多相对完整的、真实的历史遗存,附带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气息,印证着明清时期当地的居民生活方式与繁华程度。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而传统建筑则是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工匠制度与建筑技艺、社会意识与文化形态等多方面的映射,是个体与信仰、审美和建筑技艺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同时它的脆弱和不可逆性时刻警醒着我们要对其保护及更新。只有在发展中领会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当今设计和文化,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1910434115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