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林外贸
摘要:语言是民俗的载体,民间语言是民间习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更是民间文学审美的灵魂所在,与地方戏曲关系甚广。本文简要阐述了戏曲传承过程中的方言的作用,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下分析方言的使用技巧与艺术特征,希望通过对方言的分析探讨,为戏曲的保护提供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戏曲;语言;保护
一、方言研究的意义
地方戏曲来源于地方,发迹于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汉语价值及地域文化内涵。
(一)深厚的汉语文化研究价值
首先,方言是中国汉语文化重要的史料补充者。方言承载着地方戏曲的发展,而各地戏曲中的方言和口语化文字表述蕴含着丰富的汉语文化精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文化逐渐发展演变,使官方记录的很多文字遗失了许多用法和含义。而由于剧目创作的需要及方言的相对封闭性,地方戏曲中许多文字的用法和含义得以保留。全国地方戏曲中本地语言的原始含义和用法,极大地补充了中国汉语文字发展的缺失,成为中国汉语文化重要的史料补充者。
其次,完善和丰富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内容。地方戏曲是在方言的框架内构建起来的,但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社会发展以及自身演变规律而不断向前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语言文字逐渐脱离了人们常用的口语使用范围,一些文字含义也被淘汰。但戏曲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某一历史时期内文字的特定用法被永恒地镌刻在剧本之中,深深扎根在地方戏曲的传承之中。这样,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文字语言就为研究各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最后,扩展了汉语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播路径。地方戏曲中传承的方言文字既是本地方言口语化的凝聚,又受到其他地方语言文字以及官话的影响,是多种语言文字融合的“大熔炉”。在长期的对比和融合过程中,汉语文字的发展路径变得更为广阔。而且,地方戏曲剧本大量借鉴了中国历史故事、典故等,使中国传统文化以戏曲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重要的戏曲研究价值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内容,其中“唱,和“念”与语言有着直接联系。戏曲的语言直接影响“唱”“念”,从而形成各地戏曲的独特语音艺术特征。
首先,方言对地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研究有重要意义。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并非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在其向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戏曲方言与传入地的语言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声调及语言,产生不同的戏曲流派。对戏曲语言演变及各地方言进行研究,可以清晰地整理出地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脉络。
其次,地方戏曲中的方言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地方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地方戏曲中的语言表述,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戏曲中的汉字发音、语调声腔等内容,这些全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了解、欣赏、分析地方戏曲、戏曲语言是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涵。
最后,地方戏曲传承中的方言是现代戏曲发展的重要参考。方言是地方戏曲的土壤,不论是剧本的文字创作还是曲调、声调以及音乐编排,都是在这样的语言土壤下孕育的。深刻领会地方戏曲中方言在各個环节起到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戏曲的发展及传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微观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中方言的使用技巧
地方戏曲的语言既包含普通话,又有其他地方语言,但地方戏曲的独特之处归根结底在于其使用了大量本地语言,包括本地的方言、歇后语、口语化的粗俗秽语,此外还包括部分富含诗意的高雅之言。极富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地方戏曲。
(一)方言和歇后语的恰当运用
地方戏曲承载着丰富的方言,如南戏以温州话为代表,元杂剧中掺杂着部分蒙古语,昆剧内有苏州话,豫剧、河南坠子有丰富的河南声调韵味。这些土话方言不仅深受百姓喜爱,而且使戏曲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比如在《西厢记》中,红娘用方言“撺断得上竿、掇了梯儿看”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莺莺害得张生得了相思病的场景,让人浮想联翩。豫剧中的河南本地方言使用甚多,比如((穆桂英挂帅》中方言的使用不仅传神,更惹观众喜爱。《七奶奶》中的“恁“黑答答”“黄答答”(河南方言,表示说得热火朝天)都具有鲜明的河南特色。
(二)粗俗化口语的运用
地方戏曲传承于民间,大量使用方言,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秽语也出现在舞台上,使戏曲表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灰阑记》进行人物刻画时大胆使用“茅厕”等词,客栈跑堂跟客人一边说“酒缸在茅厕边埋着”,一边强调他家酒干净。元杂剧《降桑葚》以“粪坑、屎尿等不堪词汇描绘厕神:《西厢记》中同样有类似表述,如红娘认为张生主意不可行时将其说成“放屁”。
各地戏曲语言文字中还存在性和色情一类的表述,如《西厢记》中将莺莺和张生约会写成“女字边干”(奸)。这类粗俗化口语大同小异地存在于各地的方言之中,而且广泛地运用于地方戏曲中,虽然低俗,但也更具市井生活气息。
(三)富含诗意的雅言运用
本地语言中不仅有歇后语、粗俗秽语的“下里巴人”,也有诗意、雅言的“阳春白雪”。这些雅言在地方戏曲中流传甚广,被人们广泛使用。如京剧改编的《穆桂英挂帅》中“气宇轩昂”“婀娜刚劲等高雅词汇语句的使用明显将整个剧目的格调提升。此外,昆剧中大量使用富有诗意的高雅之词,其中不乏古代暗典,追求戏曲的极致宁雅之境。可见,在一些地方戏曲的传承历程中,有些雅言已经深深地融入方言之中,并借此构建属于本地区的语言特色。
三、宏观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中方言的艺术特征
各地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方言的影响,而且由于地域、环境、社会等因素,本地戏曲中的语言也受到外来戏曲的影响。大体而言,各地戏曲的本地语言在发展传承中主要形成了通俗性、乡土性、地域性以及雅俗共融的艺术特征。
(一)通俗性
整体来说,地方戏曲的语言都具有通俗性特征。即便是晦涩难懂的昆剧,其中有些剧目也兼顾通俗性和高雅性。越剧更是将自己打造为兼顾通俗易懂与高雅语言的戏曲。此外,豫剧、评剧强调以质朴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述追求“高雅之境”。口语化的语言是各大戏曲的通俗性表现。各剧种尽量摒弃较为晦涩的词语,使用亲近观众、浅显的语言,将口语与方言高度融合。
(二)乡土性
乡土性是作为各地戏曲的本源属性而存在的。地方戏曲来源于乡土,使它必然带着乡土属性,并以独特的乡土视角进行传承和发展。各地戏曲对本地居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地观众对本地区的方言、歇后语有天然的亲切之感。方言能够直通观众心底,以接地气儿的方式,通过乡土大地的纽带将戏曲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乡土气息真真切切地赋予了各种地方戏曲强大的情感支持,使其得以承载厚重的艺术魅力。
(三)地域性
地方戏曲由于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方言,从而形成独特的剧种。地方戏曲凭借本地土语及方言的大量运用,使戏曲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戏曲人物和事件更加鲜活。此外,地方戏曲大量使用歇后语及当地口语化的俗语,使戏曲故事和人物形象传神、到位,极具艺术表现张力。
(四)雅俗共融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艺术文化形式,在乡土俗气中生根发芽,在高雅之风中成长。地方戏曲的俗和雅已经融为一体,俗为雅之基,雅为俗之升华。在戏曲的表现手法中,既有以俗为美的民间小戏,也有俗中见雅的剧种。
总之,一味追求雅与俗的分界,势必造成剧种的没落。昆曲正是由于一味攀附风雅,导致渐失群众基础而走向没落:反观河南剧种的欣欣向荣,在保证“接地气儿”和“乡土味道”的俗之下,让观众感受到“俗中向雅”的追求。
四、结语
戏曲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诗、乐、舞一体化的综合艺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听众以尽量多的信息,比较大的心灵震撼,就必须运用言少意丰、具有一定魅力的语言,地方戏依字行腔,其唱腔和道白的语言基础是方言,研究地方戏的语言既有语言学价值,也有戏曲学价值,保护地方戏的语言生态对于地方戏剧种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