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贻发
摘要:南粤乞巧节源自北方乞巧节俗,带有贵族的节俗特征,同时又与本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及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等结合而等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七夕节俗。2007年东莞望牛墩镇被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成为七夕风俗保护传承的重要城镇。即便近年来东莞望牛墩镇在七夕风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工作人员与七夕文化传承人员不足、传承经费不足、所弘扬的七夕文化内涵单一、七夕民俗与民众生活连接不紧密等问题。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在对七夕节俗的保护传承过程中实事求是,正视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瓶颈,并不断地改进。东莞望牛墩未来的七夕节应该是既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又有更多中国元素的有机融合,既能够同时作为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在更大空间里共生共荣。
关键词:南粤乞巧节;东莞望牛墩镇;七夕风俗;保护与传承
一、前言
中国七夕风俗源远流长。有关七夕风俗的最早记载见于《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阒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受。”以上文字记述了西汉时期宫廷穿针乞巧、歌舞欢娱的乞巧风俗。西汉都城在长安(今西安一带),七夕风俗也就最早产生于西北。后西晋灭亡、中原混乱,七夕风俗在簪缨南迁的过程中不断在南方传播开来并生长形成。南粤七夕节便是如此发展形成,它源自北方七夕风俗,带有贵族的节俗特征,同时又与本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及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等结合而等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七夕节俗。
如今传承与弘扬七夕节俗文化成为南粤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议题,具有代表性的有广州乞巧节、东莞乞巧节、化州乞巧节、佛山摆七夕、雷州乞巧节、五邑七夕仙拜、番禺拜七姐等。笔者将以东莞望牛墩镇为例,浅谈七夕风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二、东莞望牛墩七夕风俗的保护传承现状
(一)东莞望牛墩乞巧风俗保护传承现状之乐
东莞开展七夕活动主要集中在水乡片区,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贡案的制作、评比与展示。水乡片区包括望牛墩、道沼、洪梅、万江、麻涌等,其中以望牛墩镇为主要代表。望牛墩镇每年都会以七夕为主题开展大型的七夕系列文化活动,包括:七夕祈福仪式、七夕主题晚会、乞巧赛艺会、七夕贡案展示、鹊桥会、七夕文化书画、摄影展等。望牛墩主要以政府牵头组织七夕活动,每条村的七夕贡案作品会都会在文化广场进行集中展示,且进行评比活动,每台贡案都会有创意主题,手艺十分精美。近年来,望牛墩镇为了乞巧风俗的传承与发展,打响望牛墩七夕文化品牌,大力支持七夕文化阵地建设,先后投资780多万元兴建七夕文化公园,5000多万元建立水乡公园,80多万元建设水乡记忆馆。为打造望牛墩乞巧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后盾。与此同时,政府每年下拨4000元专项资金改善傳承人生活待遇,为贡案制作人员提供资金补贴。自2004年至今,望牛墩镇已成功举办了13届七夕风情文化系列活动。2007年,望牛墩镇乞巧节先后被东莞市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望牛墩镇被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目前望牛墩镇乞巧节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政府搭台、媒体宣传、商家推广、民众热捧之下,望牛墩乞巧文化品牌日益被打响。
(二)东莞望牛墩乞巧风俗保护传承现状之忧
即便望牛墩镇对乞巧风俗的保护传承已取得以上诸多可观成绩,但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城镇,把祖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就乞巧风俗的保护传承问题而言,望牛墩镇目前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正视及解决:第一,人员不足。一方面,望牛墩文广中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不足,无法就乞巧风俗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展开,亦无法深入挖掘其他新的民间非遗项目。另一方面,乞巧风俗文化的传承人偏老龄化,而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不足。第二,经费不足。近年来镇政府由于受镇内财政收入的影响,对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专项经费呈递减趋势,一些常规性的传承活动因此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第三,所弘扬的七夕文化内涵偏单一,以“爱情”为七夕活动主题的活动偏多,然而,我国七夕文化本身包含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如妇女对心灵手巧、美貌智慧的向往,男子对知识、仕途的向往等,七夕节俗饱含了勤劳、进取等的民族精神。第四,在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下时代,传统七夕民俗与当下民众的真实生活连接点较少,传统与现实的分割性较大。
三、东莞望牛墩乞巧风俗保护与传承方案之我见
东莞望牛墩作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对乞巧风俗的保护传承工作理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针对前文所述望牛墩目前面临的乞巧风俗保护传承的四大瓶颈,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东莞望牛墩乞巧风俗保护与传承方案:
第一,望牛墩文广中心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业岗位,提高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建立奖金激励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培训,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第二,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针对七夕文化开展民众问卷调查,在了解民众对节日文化需求方向的前提下,拍摄关于七夕的记录片、电影、电视等,对东莞望牛墩“乞巧节”加大宣传力度。第四,政府以资金奖励方式为主对七夕活动进行扶持。在临近七夕期间,由有兴趣制作七夕贡案的村民进行自发报名,凡是申报独立制作一台七夕贡案的,都给予一定的启动扶持资金,到七夕期间再进行评比,设置奖励基金,重奖前三名,如此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使七夕节俗文化得到广大民众的切实拥护及保护传承。第五,以政府牵头,设立“乞巧贡案”老艺人、传承人保护基金,作传承带徒;每年举行一次全镇性的“乞巧赛艺贡案大比拼”展示活动,向外界展示七夕贡案的制作成果和魅力;积极参加市、省乃至国家级七夕文化探讨、七夕贡案制作等活动,通过交流、展演、比赛、拓宽“乞巧贡案”制作的艺术视野,提高制作的工艺水平,促进“乞巧节”的继承和发展,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与活力。第六,各类校园开设七夕民俗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及手工制作知识,举办民俗知识竞赛,让学校、家庭共同成为教育场所。
总而言之,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的学者、民众、企业、媒体等多种社会力量需要通过共处在同一个中华文化空间里而互相影响,彼此激发,一起为东莞望牛墩七夕节俗文化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
四、结语
源远流长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具有多样的地方性表现。除了东莞望牛墩以贡案的制作与展示为主题的七夕习俗以外,还有祭祀七女神,祈愿小孩健康发展为主题的浙江温岭石塘箬山村的七夕节(又称“小人节,),还有历时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饭会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仪式,且有相应的仪式和歌舞相伴的甘肃西和的“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七夕节俗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其节日内涵亦不断进行演变。
当前国人的生活方式、爱情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民族意识高涨、传统复兴已成大势的情况下,国人对七夕节日的文化内涵需求亦不同从前。我们对望牛墩七夕节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纳异包容的文化开放态度来进行。一方面,我们要具备充分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对七夕节俗的保护传承过程中,我们要实事求是,正视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瓶颈,并不断地改进。东莞望牛墩未来的七夕节应该是既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又有更多中国元素的有机融合,既能够同时作为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在更大空间里共生共荣。让我们共同期待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东莞望牛墩七夕风俗的保护与传承,共同促进全社会进行传统节日的弘扬与文化反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