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紫砂壶传统器形

时间:2024-05-04

冯佩兰

摘 要:紫砂壶的造型因紫砂成型的独特性,自然就呈现出了极其丰富的面貌,使之式样繁多,规格齐全。就艺术而言,地方色彩愈浓,其民族性就强,愈自然,也就愈美好,紫砂陶艺正体现了这一点。

关键词:造型;紫砂;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28-01

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的造型优美,颜色很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生活日常所需的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宜兴紫砂光素器造型是紫砂茗壶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它与紫砂方壶并存于世,相互辉映,不断变化、调整、发展,蕴育了紫砂漫漫的发展历史,创作了“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茗壶世界。其造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带装饰的光货,这是最见设计者工夫的作品。第二类是仿动物、植物的花货。第三类是筋纹造型。

光货有圆器、方器两大类。光素器即圆器没有华丽的装饰及复杂的线条,它在光素的基础上不仅运用点、线、面三种元素,遵循平衡,对称统一变化等造型原则,便可完成简练的造型。圆器的轮廓由各种方向不同和曲率不同的曲线组成,讲究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但圆器壶是易学难精的。同样是一把“仿古壶”,每个人做起来都不尽相同。粗者,只有其形,而没有神气;细者,则珠圆玉润,入手生温。方器,即器的横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方器的轮廓是由平面和平面相交所构成的棱线,讲究线面挺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展示出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光素器与花塑器、筋纹器相比较,没有繁杂装饰和华丽的外表,形象朴素,它合理地运用点、线、面,以简单线条、匀称、平衡、统一地勾勒出造型。

掇球壶属于典型的几何形类圆壶款式,是优秀的传统紫砂壶造型之一,也是运用圆球形处理造型的一个成功范例。它的壶的、壶盖和身筒,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其中“壶的”是完整的小球;“身筒”的大圆切去了上下各一小部分,作了壶口和壶底,所以这个圆球是基本完整的。还有强壮有力的“大把手”所圈成的空间,也接近圆形。这些圆又极富变化,有一种寓柔于刚的趣味。

有一朵独特的艺术之花,人们称之为"花货"。紫砂壶术语,非常见紫砂壶款型,通常由某位紫砂壶艺人的独特创意而设计出来,花货的魅力所在就是它不会为传统紫砂壶造型所约束,独特自由的艺术风格,巧妙有趣的款型,为现代艺术人类所喜爱。

据史料证实,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紫砂壶的花货最早见于清康熙中期,制作者大多为技艺精湛的工匠。因史料缺乏,目前尚无制作大师的名录。就像现代紫砂壶大师中以花货见长的大师有:蒋蓉、梁秋冬等人。"花货"就是其作品是仿大自然的天下万物,把自然之美集中、提炼、概括、组合成为供人欣赏的工艺品。

自然型类的茶壶,是以比较直观地模拟自然界的固有物或人造物作为其造型的基本形态,在这一类作品中,模拟客观形象的手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某种对象的典型形态,演变成为壶的造型,像南瓜壶、梅段壶、“松竹梅”三友壶等。另一种是在几何型壶的身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浮雕或透雕等形式,把某种典型形象附贴上去,并把这种形象的合理部分捏塑为嘴、把和的子。

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出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筋纹紫砂壶,它造型创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纹理,经提炼加工创作。如瓜棱、菊花、玉兰和水仙等。规则的纹理组织,等分匀衡,齐整协调,线条顺畅,自然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是茗壶造型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形制丰富、影响较大的门类之一。

人们对厚土富壤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渴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依恋,而紫砂特质具备了这种精神上的亲和对应,于是紫砂泥所塑的茶具等生活用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也是一种必然。这是紫砂的天然优势,这也正是饮茶人喜欢紫砂的最原本的动因。于是,对于传统形制的紫砂茗器:曼生十八式、仿古、掇只等,深受喜愛就不足为奇了。

和谐统一是紫砂壶造型的一大特色。这类作品非常讲究器形侧立面的线型和形体组合,同时,注意茶壶身筒和嘴、把、盖等附件比例的和谐统一。和谐是指某一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保持有机的联系,使局部的细节处理适宜,并使单纯的东西不单调;复杂的东西不琐碎;厚实的东西不笨拙;灵巧的东西不纤弱,从而使人产生愉悦的美感。

宜兴紫砂长盛不衰,独步海内外,赢得了举世盛誉。它具有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艺术高度和谐的手工艺品。紫砂壶千姿百态的造型是诉诸视觉的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标志着实用与审美的兼收并取。宜兴紫砂壶因其得天独厚的材质和独特精湛的工艺,从而可制作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造型,为艺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胡付照.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

[3]范俊龙.紫砂物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