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4-05-04

李春晖

摘 要:本文拟将从艺术设计教学应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出发,即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谈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针对性的感受性教学;培养感性思维提高创新力等。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变化,提高在特定经济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22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国内艺术院校的蓬勃发展、还有针对社会需求而反映出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的不足等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學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需要教学改革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中,应当从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种角度进行综合性探讨,使艺术设计知识更科学、更专业、更系统和完善。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实际技术模块中,以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设计工程方面的教育,可以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设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

二、有针对性的感受性教学

现代设计的发展,使设计的门类、分工越来越细。基础的训练在作为一般意义的观察、分析、表现功能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艺术设计门类,基础教学的服务、辅助功能也应该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就以环艺专业为例,环艺是一门空间的艺术更多的考虑是空间的组合与对自然形态和色彩的归纳抽象的艺术其中还包括对肌理的构成和组合。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设计素描,在设计色彩,在三大构成以及手绘虽然环艺专业所需的基础内容都有了,但是侧重点以及对该专业的启发和承接性并不强,因为这几个板块中专业性突出点的只有手绘而已,而一贯的教学培养计划手绘都是在素描,色彩和构成之后的。因此不单是老师在教学时针对性不强,学生在学习时也比较盲目。笔者建议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动,就是在基础教学中加入感受式教学法。何谓感受教学,同样以环艺为例。在进行基础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比如让学生去户外观察进行速写或拍照收集一定的素材,然后回到课堂对考察地形做改造并进行讨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模型。那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在制作模型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学生在这堂课中不单会认识到环艺专业的专业性和研究方向还会发现自身的知识缺陷。

三、培养感性思维,提高创新力

我们说设计需要理性思维,而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因此艺术设计是一门理性与感性思维高度结合的学科。由于我们以往的教学培养理性的思维能力而忽略了感性的思维培养。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这点,首先要要打破高考艺术教学的条条框框多让学生使用综合材料,培养学生潜意识对于美的判断,人对美天生就有分辨能力,婴儿也会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不能只重视理论教育而扼杀了这种天然的审美。再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由性,这一点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有些教师在教学上内容多年不换,即便换页是换汤不换药,这样势必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审美情趣的单一,不能与时俱进。还有就是部分教师在审美观上较为偏执,不能接受学生其他风格的创作,学生为了能拿高分也竞相模仿老师的作品,潜移默化的造成学生创作上不自由。要打破这种局面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更加宽泛和包容,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性。

这些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观点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总结,也是对基础教学的一些探讨,我们必须带着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基础教学,并使基础教学去适应和服务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以上为个人拙见,疏漏偏颇错误之处还望同行们赐教。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何华.外国艺术设计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