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道侗族村寨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思考

时间:2024-05-04

摘 要:本文通过对通道侗族村寨选址,建筑的功能、技术、形象进行分析,挖掘出侗寨建筑文化中的的精神内涵,凸显其民族文化特色,为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侗族文化;民族村寨;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150-01

随着社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居住功能和旅游业发展导致新农村建设处于一个如火如荼的时期。文化趋同与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被压抑,文化的多样性被破坏。尤其是在建筑风格方面表现的不协调,导致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消失。因此,对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极为重要。

一、侗族村寨——文化的根基

村寨是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包括建筑物、街道或道路、广场等村民活动和休闲的场所,以及供村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沟、井泉、蔬果地、林地等部分组成。聚落选址反映了当地人特有的自然环境意识及社会文化背景,也与其长期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侗族人出于对大自然的喜爱,选择依山近水的环境聚族而居。侗寨在整体布局上讲究空间层次感和环境的融合,在加上当地文化形成了特定的规模。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侗歌、传说、鼓楼、风雨桥多样的民俗习惯。这都是当地村民自己创造、发展出来的,也是在侗族村寨中传承、发展起来的。所以,将侗族村寨视为文化的根基是有据可寻的。

二、侗族建筑——文化的繁荣

(一)吊脚楼

干栏式民居是侗寨最典型的建筑样式,民间俗称“吊脚楼”。通道侗族的干栏式民居大部分都建造在溪水河两旁,一边架在河滩上,另半边依坡而建。架空的部分用木柱支撑,根据地势灵活修建。常见民居的主体部分为杉木建造,以圆木为柱。通常有两三层,由于当地气候多雨潮湿,底层一般不住人,用来存放农具或饲养家畜。二层为主要活动区域,由堂屋、宽廊、卧室等构成。堂屋作为整个民居最核心部分,内设有火塘,全家人烧火取暖做饭、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在此。三楼一般为阁楼,作为粮食存储或杂物堆放的地方。

(二)鼓樓

鼓楼是侗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既是侗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体现,也是村民智慧的结晶。既为村民提供了议事交流、节日活动和宾客接待的场所,也是族群文化认同、文化想着及村寨风水和精神庇护的场所。鼓楼建筑造型形似宝塔。不论鼓楼规模大小,都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亭顶”,呈“班开伞”形状造型。中部为“楼身”,是整个鼓楼的主体。多重檐结构,以5、7、9等不同层数,且都为天数。下部为“阁底”,中间设有大火塘,围绕大火塘四面都放置了长木凳,是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鼓楼建筑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造型流畅,内部空间合理。

(三)风雨桥

侗寨一般依山近水修建,跨水而居。因此桥变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侗寨的桥都极具特色,其中以风雨桥最为出名。整个风雨桥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桥墩采用大青石、桥身为杉木结构。风雨桥上还建有长廊式的桥亭。可挡风避雨,内设长凳可供路人休息。桥屋多屋檐重叠,且屋檐由下自上逐层收拢,并加以夸张的装饰。桥通身绘有彩画。彩画的创作素材多是当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这充分体现了风雨桥的艺术价值、但大部分村民认为风雨桥是为了保护村寨,抵挡不好的风水,保留财富喜事而建造的。这也充分体现民族信仰的力量。

三、侗族文化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侗族文化的传承者以本族老年人群为主,他们的文化素养较低,且传承者人数稀少。这就决定了侗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前景。整体情况不明朗,侗族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的具体责任分工并不明确。导致侗族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主心骨,工作无法取得进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链已经作为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通道县并没有处理好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关系,旅游公共设施等在整个村寨中显得格格不入,村寨整体风貌在开发过程遭到破坏。

四、对策与引导

(一)制定侗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规划

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村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对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整理。这需要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传承艺人等群体相互协作完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合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才能有效的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

(二)重视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的培养

通道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担必然会落在青少年身上。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培养,也要大力发展新兴人才促使民族文化得意延续。特别是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能够传承发展文化的同时,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侗族当地村民的积极性。

总之,通道侗族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建筑而闻名于世。通道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迫在眉睫。既要使得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又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陶红.通道侗族文化研究小议[J].民族论坛,2014(04).

[2]郭绯绯.浅谈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思考[J].文艺生活,2017(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