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硬招实招”化解改革中的“软招虚招”

时间:2024-04-23

唐钧

“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总书记近年来一再强调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抓顶层设计与抓改革落地始终相伴而行。因为,只有破除改革道路上的“中梗阻”,才能促进我国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推进,才能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梗阻”一词,在医学上用的比较多。有“阻拦”和“阻挡”之意,这一层多指人的行为。而现在所说的改革中的“中梗阻”是指“在资源与市场之间,上级政策与群众利益之间的障碍”,即阻碍改革政策落地或使改革效力降低的中间阻力。综上所述,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行为,但大多指的是后者。

回顾历史,“中梗阻”一詞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这种行政体系中的痼疾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所以,***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有“硬招实招”,重视“‘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以及反对党员干部“不作为”。一直以来,对改革“中梗阻”的批判和抨击,也常见于政府的文件、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报道中。尤其是近年来,妨碍改革政策落地的“中梗阻”行为更为党政纪律部门所不容。

如果把治理措施比作“开处方、下猛药”,那么,“中梗阻”其实也会像细菌病毒一般,因为常常对其用药,逐渐地也就产生了“耐药性”,甚至衍生异变出一些高度耐药的“超级细菌病毒”。尤其突出的是与“硬招实招”相对抗的“软招虚招”,即对一些改革政策的过度诠释、误导或者是曲解,这些现在正成为“中梗阻”的新变种,这种“胡乱作为”的危害可能远超“不作为”。

举个例子可以现实地阐述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创新治国理政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中,提出了很多新概念。譬如,在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方面,提出了“大健康” “健康产业”,老年服务方面的“养老产业” “医养结合”,等等。但是,这些新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软肋”,就是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权威界定和诠释。到了实践中,就很可能被钻空子,造成现在各种各样的医院泛滥,不但没有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反而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

“软招虚招”成为改革过程中的“中梗阻”,可能不太容易在检查、督察中被发现,还有可能因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得到赞赏,被树为典型。各种利益,最主要的是行政系统中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以“打太极”的方式,对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见招拆招,最后将其化为无形。

若要应对改革中“软招虚招”所导致的“中梗阻”,就需要在改革政策中增加更多的“硬招实招”,从而有效遏制不作为、乱作为的发生。仍然可以以人民健康问题为例。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的健康服务体系可能应该这样去部署:首先,要有一个扎根于基层的健康管理体系,其任务就是从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入手去进行健康管理,让人们少生病。其次,要有一个致力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和医学研究的综合性或专科医院的体系,优质的医疗资源则应该相对集中到这一层面。当然,也要考虑在这一层面上,如何在空间上均衡分布的问题。再次,应该有一个广泛而普及的康复医院体系。忽视康复疗养,是当今中国医疗资源配置较为不合理的方面。最后,应该有一个长期照护体系,为因年老、残疾而生理功能丧失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一个普通居民如果通过基层的健康管理发现了问题,就应该去第一层级的医院进行诊治。这一层级的医院现在都注重床位利用率,在7—10天之后一般就要出院。如果没有第二层级的康复医院,直接回家其实很容易出问题,一旦复发又得重复住院,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建立康复医院很重要,可以将很多业务量不足的二级及以下医院改造成康复医院。分层级医疗服务政策的推行,可能将成为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硬招实招”。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从改革的层面来讲,只有让改革的政策成为“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有效疏通改革“中梗阻”,才能达到改革“1+1>2”的整体效应。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