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地域精神

时间:2024-04-23

齐敏

【摘要】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其强大的传承导向、链接纽带和融合凝聚功能,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典型示范和宣传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地域精神的凝练和培育,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环境基础。

【关键词】地域精神 核心价值观 文化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他还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而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范围内的具体表达,它更贴近地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易于影响地方民众的言行举止和价值养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从倡导主体上来看,由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属于一种政治表达和理论话语,遵从科学、理性和政治逻辑,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对于个体和群体价值观具有较强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从作用机制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目的在于树立共同信仰、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从表现内容上来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表达,其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文字表述上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需要通过宣传、灌输和一系列的中间转化,才能达成全社会的认同和践行,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理论到实践的渐进过程。

地域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独特优势

地域精神是居住在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形成的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一种地域主流文化标识和群体价值观念。地域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着地域精神的发展方向,是地域精神形成的价值观基础。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范围内的具体表达,二者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地域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强大的亲和力、渗透力和传承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有着突出优势。

首先,地域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传承导向功能。地域精神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它与民风、民俗紧密相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发挥引领作用。***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融入地域精神的培育,既可以保证地域精神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又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性、亲和力、渗透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其次,地域精神具有承上启下的链接纽带功能。地域精神向上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帅和引领,体现着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念,向下规范着区域内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体现着区域内人们道德、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地域精神承担着沟通和连接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间纽带功能,培育新时期地域精神是引导人们更好更快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再次,地域精神具有强大的融合凝聚功能。当代社会,人口流动导致一些人原有的地域归属发生改变,形成了新的社会利益结构和多元价值追求。地域精神可以在来自不同区域的人们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认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域精神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由概念变为行动、由理论变为现实,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由此而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域精神可从以下四条路径出发:

第一,发挥地方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在个人层面上,政府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要首先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身体力行、典型示范,引领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在社会治理中,地方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要积极转变角色,处理问题、行使权力要坚定不移力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原则,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国家发展方面,要真正立足地方实际和群众利益,求真务实、积极作为,真正解决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让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让人们真实、直观地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实在性。

第二,发挥地方高校职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校园典型人物事迹,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等,构建现代大学精神,进而辐射和影响地域精神培育,引领地域范围内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其次,高校教师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中都要把住方向、守住底线,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扎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自身对于这片土地的亲近和热爱,影响租感染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发挥文艺工作者作用,传承和创新优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域精神的直接源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域文化融合上下功夫,文艺作品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向,又要赋予地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将现实生活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形象搬上荧屏,创作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地方故事,用通俗、真挚、朴实的语言和故事情节架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三要在特色文化标识构建上下功夫,积极创作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标识,营造强大的文化和精神磁场。

第四,坚持先进性、时代性、传承性相结合的原则,凝练新时代地域精神。许多地区通过精神大讨论、广泛征集、投票评选、专家审定、党委认定的方式,纷纷凝练出了各自的地域精神。但无论通过何种程序,地域精神的凝练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以保持其先进性;必须体现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保持其时代性;必须立足地域文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保持其亲和力和传承性。只有实现先进性、时代性、传承性三方面的结合,才能凝练出既顺应国家主流发展趋势,又反映地域范围内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追求的地域精神,进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域化和大众化,最终构筑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作者为山东管理学院党委办公室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弘扬山东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J15WAl5)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谷漩 周小梨(见习) 美编/王梦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