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孟霓霓
(天津商业大学 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童寯先生说过:“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而园林之胜,唯是山水二物。自古以来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造景有着深刻的影响,二者紧密相连。在时间上,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全盛期和成熟期与中国山水画发展相呼应;在艺术造诣上,它们都追求方寸天地中的师法自然和意境美的表达;在设计建造上,很多文人画家也参与到园林的建造之中,一直有“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的说法;在创造思想上,它们都源自于对山川自然美的表达,以及中国特有的隐逸、闲情文化和蕴含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山水文化。二者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中相互交错,促进彼此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长,它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顶峰状态。在发展的过程中,园林从简单的狩猎和生产功能逐渐转变为园主人的精神居所。正是所谓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这里面包含了大好河山的自然美,又蕴含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既富诗情又有画意。在表现形式上,这种美不是对自然机械式地模仿,不是简单的景物堆砌。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的绘画理论和造景表现,在艺术上并不注重写实,是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并加入了个人的审美和情感,这就是园林中的“画境”。同时配合诗词加以抒情,是传统园林的设计精髓。
山以深幽取胜,水以弯环见长,无一笔不曲,无一处不藏。建筑参差错落于山林间,这种山环水抱,曲径通幽的手法,是画家以及造园家在对自然美的追求中常用的空间营造手法。明朝的董其昌在《兔柴记》中说:“幸有草堂,辋川诸粉本,……盖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一层意思是寄园于画中,一层意思是寄画于园中。由此可知,绘画技法与造园技法是相同或相通的。
山水画的构图、立意、空间等处理手法很多都被运用到古典园林的造园设计中,“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园主人为了实现足不出户就能饱览美景的目的,把名山大川的自然美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这样的审美需求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改变地势、叠山引水、栽树移花、修建亭台楼阁来分割空间。在曲径通幽中,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观。
主从关系是构图原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则。在传统山水画中,无论是尺幅和长卷在构图中都有主景和配景之分,这点可以在山水画论著中窥见一二,如唐王维在《山水诀》中说:“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也写道:“写山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余层峦叠嶂,旁见侧出,皆血脉流通。”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在构图上讲究主从之分,山水画中的主峰犹如整幅构图的枢纽,确定了画面主要内容之后就可以把其他的山水树石及建筑人物等分布于周围,形成一幅具有主从关系的和谐构图。
在古典园林中,主从关系也是造园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如古代造园专著《园冶》立基篇中对主从观念的论述:“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旁插而呼劈峰,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说的就是造园中的建筑以及山石建造的主次顺序。虽然文字记录主从关系的比较少,但是在古典园林的建造过程中确是无法忽视的一个原则,这在中、大型园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大型园林空间大,景点多,关系复杂,如果没有主从关系,会显得园景过于平均,没有重点。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万寿山、北海公园中的白塔等,都是体现主从关系的例子。在小园子中,主从分明、突出重点这一原则,表现方式则更为隐晦。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达手法:1.为了突出主从关系,可以将主要空间面积建造得大一些。2.在主要空间中建造更多的景观,如建立地形,凿山造水,使其空间丰富具有吸引力。3.将主要建筑如厅堂等建造在此处,因为建筑的功能及大体量可以将人们的活动和视线吸引过来。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都追求在方寸天地中包含万千世界。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从中可以了解到作画的比例关系以及画中远景近景的画法区分。画面通过远近大小的对比产生了景深关系,做到了空间层次感的表达。在园林中也通过不同的造园手法来追求这种空间感的塑造,如留园和瞻园,在空间处理上都是运用曲折狭长的入口与园景的开敞空间产生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视觉对比效果。再如小园极则的网师园,整个园子主从关系明确,将90%的水景聚集在一起,形成近似方形的彩霞池。池边的亭台阁榭有小低透的特点,池岸由黄石堆砌,高低起伏,池水映衬着园中建筑、假山、植物、天空的倒影,虚实相间,令人感到空间明朗开阔。在池东南和西北处分别建有两个小桥,东南处的小拱桥名引静桥,长2.4米,宽不足1米,又称三步桥,用桥的小体量来反衬周边山水的气势。西北处的石桥,桥面贴水而过,站在桥上的人视点降低,给人以水面比实际广阔的错觉。这些都是古典园林中建造空间层次,以小见大的佳例。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最基本的一条指导思想。所有讨论绘画技法的书,几乎都有关于“虚实”道理的论述。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笙》中写道:“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清画家郑续亦说:“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虚实相生法也。至其密处有疏,疏处有密,……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所以在山水画构图处理中,近者为实,远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密者为实,疏者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虚”可以是湖水、是云霭、是浅滩以及绕山的烟雾,这些随时间、空间变化的景色;而“实”是山峦、是建筑、是竹下或松下的闲客、是直立的顽石,这些实在的笔墨与画面的“虚”相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虚与实,二者相互补充协调,不可分开。如富春居山图画中,画面中雄伟的高山形成主景,其余的空间则是由一些浅滩、树丛和大面积的水面与天空组成。画家画水与天时运用了空白加局部润染的手法表现“虚景”,与高山和沙滩上的树林“实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水面中又点以两叶扁舟,远处天、云、水相交于一色。形成虚—实—虚—实的变化,整体自然和谐,江南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跃然于纸上。
在古典园林中,虚实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造景手法。一般以建筑、山石为实,以水面为虚;有景处者为实,供人观赏的空间视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物为实,影为虚;显露为实,掩映为虚;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园林的实景视为实,所要表达的立意与意境视为虚。以颐和园为例,从颐和园东部长廊向万寿山方向眺望,大片的水面与湛蓝的天空形成了画面的虚景,而万寿山这一实景则在蓝天碧水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的雄伟。由于水面受太阳的照射产生蒸腾作用形成了一缕缕薄薄的雾气,遮掩住远处的山脉,使万寿山景色又增加了几分画意。形成了实(近处廊子)—虚(水面)—实(万寿山)—虚(远处水面、山脉和天空)这种有节奏的变化,在这种大型园林中做到了“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形成虚实相间的美感。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绘画有显著的区别,这种差别主要来源于对透视的不同表现。苏联艺术家爱森斯坦曾说:“中国人的山水画不让人只看到单一的深度,而让人的视点沿着整个全景伸延下去,使得山和瀑布都像向我们移动。”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这一不同之处。中国山水画长卷式的构图能够在画面中连续表现绘画景物。观者在欣赏长卷时通常无法一目通览全局,需要随着脚步的移动才能将画面浏览完全,同时画面的透视也在随着观者的移动而发生变化,这在以固定视角的西方绘画中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散点透视所带来的动态感受。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就是时间与空间结合的设计。每当人们在古典园林中观景时,犹如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面,亭台楼阁配合山峦起伏、烟波浩淼、花木繁盛,景致步移景异。这种动态的画面感受与长卷式的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向不谋而合,都拥有独到的视觉形式。这样的园林不但表达出艺术的空间形式以及时间上的变化,还在境界上追求天地之大美、意境之顿悟,是可观、可赏、可游、可居、可行的诗意人居。
“看与被看”是一种空间处理方式,如著名的高士图,整个画面通过建筑、山水、人物,描述了一个举案齐眉的故事。画面中建筑处于深山之中,四周花木茂盛,怪石嶙峋。向北望去,一座高山映入眼帘;向南望去,繁花似锦,翠树满园。作为主角的画中人物坐在建筑内部,向四周望去,必然是举目皆有景色。由此可见,画家把画面当作一个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来营造,希望通过画面来表达身临其中,归复自然田园,悠游自在的理想化生活。
“看与被看”,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设计手法,指建筑或景点既具有优美的形态可以作为欣赏的对象,还可以提供合适的驻足观赏点去欣赏周围的景物。古典园林中绝大部分的景点在设计时都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它是丰富园林景观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空间布局上,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形式灵活多样。在实际运用中以建筑、山石居多,有对景、借景、框景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为例,如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在空间布局中,该轩位于拙政园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位置。从平面上看为一个扇形,所以也被称之为扇亭。立面有四个面,扇形面为正面,有四个柱子,面朝水面,视觉开阔;在西南和东北两面各有一门,通过门洞分别可以看到三十六鸳鸯馆和倒影楼,与之形成对景和框景的效果;剩下的一面有个扇形的窗户,通过这个窗户可以看见山上的笠亭和远处的浮翠阁。身在亭中无论是倚门而望还是凭栏远眺,或者依窗近观,都可以看到前后左右的美景。在立意上,名字来源于苏轼的《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语义中有着只与清风明月为伍的孤傲气质。同时利用诗词中的反问形式形成与游客间思想上的互动,使人在品读诗词的同时想要坐下来,在清风明月的陪伴下,眺望四周入画的景色。同样是开敞通透的建筑,同样是满眼优美的景色。这样的设计呈现出和高士图相似的画境,让人坐在亭中全身心地来感受周围这诗情画意般的山水景色。
中国古典园林的画境表现是从自然界中提取风景元素进行再加工的“图景”化艺术,和山水画一样都是将风景美、艺术美、文化之美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形式。在古代,中国山水画往往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范本”,造园中的很多造景空间营造方式均是取自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在置景中融合绘画,以无形的诗情画意,构建有形的亭台楼阁。所以分析画境空间的营造方式,了解其中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从古典园林中学习尊重自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当代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从而营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园林与景观设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